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德育工作 >> 德育动态

德育动态

合肥七中研学旅行教师手记

时间:2002-01-04 20:17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编者按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开展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新的重要形式,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一项实践举措,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201549日早晨,合肥七中经过认真细致的前期学生意见征询、考察和精心的准备,参加首次研学旅行的1200余名师生分成三个组团,带着学习任务分乘24辆大巴奔赴浙江、皖南、武汉三地,此次活动以“感悟历史,拥抱自然” 为主题。学生们在三天时间里,走出课堂,走近历史,亲近自然,是一次放松,更是一场富有内涵的研学,在游览、观光、交际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阅览风 土人情中提升社会认知。学校高一年级部、各个组团老师在认真履行领队职责的同时,及时书写研学手记,记录游学感受,总结经验教训,并结合德育工作撰写研究 文章。为充分彰显学校特色工作,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现将各组团文章汇编成《合肥七中研学旅行教师手记》,供大家分享交流。

九省通衢处  七中学子行

201549日早晨7点合肥七中高新校区高一年级第三组团八个班在新校执行校长董平的亲自带领下向目的地——有着“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进发。

此次研学旅行在杨开仁校长“实践育人”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校长室刘小华、董平副校长带领教务处、保卫科、总务处、团委和级部具体操作实施。长达一个多月的精心和细致入微的准备,保证了此次以“感悟历史,拥抱自然”为主题的研学旅行的圆满成功。通过研学旅行,三个组团的同学们走出课堂,融入自然,沐浴楚文化。

欢乐之行——活力歌唱

路途中同学们一路欢歌笑语,大家轮番表演才艺,唱歌、讲笑话、秀口技等,气氛十分活跃。原本五个多小时乏味的行程,因为同学们的青春活力而生动有趣。24班的班主任汪传荣老师感叹:“研学旅行解放了孩子们的天性,原本我们以为内向不爱说话的学生竟如此的大方、多才多艺。”

友爱之行——团结互助

此次研学沿用了七中往年的学生小组自主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将四人组,十人桌和 两纵对的管理方式结合起来。实行分时间段的组长、桌长、队长点名制度和层层负责的管理制度,有效杜绝了学生集合迟到、景点落人等现象。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自 我管理的过程中学会了理解、体谅、互助、互爱。22班的张雨桐同学在研学期间感冒了,小组的其他同学一路上细心照顾她,帮她拿行李、倒水、提醒她吃药,感动了随行的一干老师们。

安全之行——规范管理

研学旅行,安全是重中之重。除了出发前的数次安全教育之外,旅行中为了保障同学们的安全,在 上车、下车、到达目的地、入住旅馆后及晚十点班主任和随队老师都要进行点名,并将结果报给组团领队,最终由领队向校领导汇报。学生入住旅馆后便不能私自外 出,导游和带队老师负责监督。由于管理规范、到位,三团近400名学生中无一例安全事故。

文化之行——感悟历史

李白有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同学们登上有着“天下第一楼”美誉的黄鹤 楼,体会大文豪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的黄鹤楼情怀;同学们在“红楼”前缅怀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先烈们;同学们迈进有着百年历史的武汉大学校园,在 樱花大道流连,在一幢幢民国时期的建筑前沉醉,在鲲鹏塑像前许下诺言:“今日我是武大客,明日我是武大人”;同学们深入湖北省博物馆找寻越国宝剑、元代青 花,聆听战国编钟的音色优美,见证原始人头骨化石的悠久历史;同学们徜徉在东湖磨山风景的花团锦簇之间,惊叹于“层台累榭,三休乃至”的楚天台;穿越时 空,感悟历史。

提升之行——学有所获

研学旅行,“学”字是灵魂。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同学们带着来自语文、政治、历史、地理 和生物教研组的四十多个课题出发,研学期间在随队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将实践和理论接轨,并最终指导课程学习,扩大课程的外延。研学旅行中同学们提 升了知识,开拓了眼界,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真正做到了学有所获。后续年级部还将举办针对此次研学旅行的征文比赛、摄影比赛和英文版路线海报展等,多 角度、深层次挖掘研学旅行的教育意义。

合肥七中一直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后也将继续借助研学旅行这个平台,加大素质教育的力度,深化素质教育,点亮七中每一位学子灵动的生命。

(王瑞报道)

寓教于乐新课堂 研学旅行在路上

阳春四月,草长莺飞。为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 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与自然和文化的近距离接触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理解,增强学生知行结合、学以致用、参与集体生活的能力,合肥七中第一组团 的四百名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在段大年主任、阮守鸿副主任、巫绪忠主任、许可副科长、葛旻副主任的带领下来到江南水乡,进行为期三天的研学旅行。

第一天来到了鱼米之乡——浙江绍兴。

绍兴建城已有2500多年,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可以说既饱含着历史韵味,又充满了现代气息。绍兴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更是书法之乡、名士之乡。领略绍兴的风韵正贯彻了我们这次的主题——感悟历史,拥抱自然。

一切行为都可以是教育。研学是旅途中的教育,最好的教育一定是触动学生心灵,融入学生灵魂的教育,在这样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可以让学生通过游览名胜古迹,感受历代先贤的高尚品格,从而培养人文素养,提升个人品质。

来到绍兴的第一个地方是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沈园,它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闻名于世。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一 堵断垣,镌刻着陆游唐琬的心绪,也展现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它把学生带进了历史,也让诗人走进了现实,金戈铁马为国奉献一生的陆游,也有着平凡人的悔 恨和无奈,如今的人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体验爱与被爱,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随后,又来到了会稽山脚下的兰亭,1800年前,王羲之在这里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兰亭集序》。到达这里的时候,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由 于事先对天气做了充分的准备,这场雨并没有打扰学生游览的兴致,反而给兰亭更添了一些朦胧的美感。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书法之乡里,浓浓的墨香 和大自然的气息融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到人的血液之中。

最后一站,是鲁迅先生的故居,相比于沈园和兰亭,这里多了一份庄重,也多了一份亲切,鲁迅先 生是学生们最熟悉的作家之一,他生活过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早已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而这一次,想象与现实碰撞出了火花。走过带有浓浓江南风味的石板路, 走进古色古香的绍兴民居,从三味书屋走到百草园,看着鲁迅先生亲手制作的“三到”书签——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告诉人们凡事必须要用心,只有用心,才 能成人、成才。

第二天,坐船来到南湖的湖心岛,上岸后我们误以为这里便是桃源,一层又一层,一圈又一圈,不知绕了多少圈,我们踏上了伍相祠的楼顶,眺望这座水上之城,心情豁然开朗,任凭清风拂过我的脸颊,双手倚栏,踮起脚尖,裙脚飘扬,长袖飞舞。

两天的文化之旅到这里暂时告一段落,旅行是如此顺利而美好,不但源于这个城市的美好,更是由 于学生的成长。研学旅行的目的不仅有知识和文化,更有能力和品格,在第一天的旅行中就可以感受到学生们变得更成熟了,他们严格的遵守规则,积极的帮助他 人,主动将大巴上的垃圾带下车,充满求知欲的聆听和观察。而学校则为这样的成长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充足的准备保障了学生的安全和健康,良好的安排给予了充 分的乐趣,学校的教育内涵以研学的方式得到了延伸,把教育做到了潜移默化,如沐春风。

(樊博文报道)

情缅先贤立远志,热拥江浙四月天

屋畔小桥流水,溪边弱柳拂风,吴侬软语惹人醉,斜风细雨不须归。江浙春光,人未至而心驰神往。

49日早七点,第一组团的学生们欢快地登上了开往浙江的客车,一路欢声笑语中描绘着未来三天的研 学旅程。一路憧憬,忘记了早起的疲劳,忘记了舟车劳顿。人在车中,仿佛早已融入那明媚的春光春色。他们唱着歌,那歌声如欢快的鸟语融入花香;他们玩笑着, 那笑声如绵绵细雨滋润心田;他们看着窗外,那心儿似群山般波澜。

中午,随着车子缓缓驶入城区,我们顺利到达第一站嘉兴。

丰盛的午餐过后,同学们带着极大的热情来到了南湖。南湖既是江南名湖,也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泛舟湖上,最能感受到江南之水的温润,沿着水波饱览一湖春色。学生们是最喜欢这水的,在船上贪婪的看着这水,这波,这柳,这岸……那些笑脸,那些照片,留住了南湖春色在心间。

弃舟登岸,湖心岛上春光灿烂。烟雨楼前,碑石林立,质朴久远,隽永的文字却又诉说着其气浩 然。那亭台轩榭掩映花间,倚着一湖春水,伴着矗立的假山,俨然如徜徉于苏州园林,不能小憩心有不甘。烟雨楼上,纯木结构的楼阁,非常有古朴的气息,漫步走 过屏风,轻触那木柱上的文字,仿佛和烟雨楼一起经历了那些风雨,阅尽历史变迁,俯瞰南湖,静待烟雨。

沿岛而行,一只乌篷小船伴着画舫浮于江边,随浪飘摇。导游告诉我们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 方,虽不能亲身到船感受,但第一次距革命先贤如此近,不觉能微微感到那时先贤们舟中议事的动荡不安,那份心怀天下责任感由古及今,此刻也深烙在每个学子心 中,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添了一丝厚重。出南湖,就到了南湖革命纪念馆,庄严的纪念馆内记录着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先辈们的事迹涌现眼前,这股精神灌溉着 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

第二天中午,随车来到了第二站乌镇。乌镇,典型的江南水乡群居建筑群,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历 史。进入小镇,一股朴素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里还保留着原始的居民和生活方式。一条小河贯穿东西,倚河而建的民居颇具南方特色,每家屋后延伸出来的阶梯 直通水面,可以想象江南农家的民妇浣纱溪边,伴着小船,伴着落叶,伴着小桥,伴着夕阳……

沿河而行,路过小桥,就是小镇的人家,踏上窄窄的青石板路,看着青灰色的墙面,似乎觉得小楼 有些高。但看那精致的小窗,窗口飘动的一袭碎花衣,突然让人想居住在这里。那木墙青砖,让人渴望有一场春雨,渴望雨中的朦胧诗意里有一场戴望舒式的偶遇。 小镇的吴侬软语,小镇的青砖黛瓦,小镇的小桥流水,小镇的爽口小吃,无一不让人不觉放慢脚步。

但行程依旧向前,下午便乘车来到了最后一站绍兴。绍兴,是一座人文气息和历史文化浓厚的江南 小城。下午第一站参观的便是兰亭,这里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故居,恰似一座园林。园中之景如《兰亭集序》中所诉一般,美不胜收。初入园中,茂林修竹,羊肠 小路,曲径通幽。鹅池水边,“鹅池”字碑竖立,池中三两白鹅嬉鸣,不禁让人联想古时仙风道骨的王右军漫步水边,以水洗砚的清静。流觞曲水,蜿蜒而下,置身 林中,上览御碑亭,是何等惬意。御碑亭后一条小河,水声潺潺,越桥而过,一片竹林青翠欲滴,独坐石上,倾听水声,呼朋引伴,不亦乐乎。同学们都似找到了共 鸣,于鹅池边嬉戏,于御碑亭前“临池十八缸”临摹书写,于竹林间徜徉。看呀,那听导游讲解的认真劲儿,真可谓少长咸集,乐在其中。

出兰亭,再游沈园。这座私人林园,承载着诗人陆游美好爱情的园林,也牵挂着每位同学美好的诗 人梦。圆子并不大,却无不体现着南方人的精细玲珑。幽深的游廊,满铺着翠绿的青藤。穿过游廊,过水涉桥,过孤鹤亭,半壁亭,一览墙上题诗《钗头凤》,无不 叹惋。过角门,后院是一座假山,山光水色,自然和谐,同学们在此休息留念,甚是快慰。

结束了第二天的行程,同学们略显疲惫,但热情依旧,第三天中午到达最后一个景点,鲁迅故居。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先驱巨匠,其故居游人如织。三味书屋,环境清素,虽小却威严庄重,屋内八仙桌,木竹椅排列整齐,仿佛看到了老夫子持书而教“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仿佛看到了一个倔强的孩子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那些鲁迅先生文字里的情节无不展现在我们面前,惹得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谈 个不住。穿过一条繁华的街市,经过漫长的祖宅房廊,方能看到百草园。院内青草茂盛,环境清幽,可能也承载了很多同学儿时的回忆,所以迟迟不愿离开。离开鲁 迅故居,便结束了整个行程,午饭后,驱车而返。有很多不舍与流连,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思思倦意,同学们于11日下午回到学校。

春季研学旅行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合肥七中的特色活动之一。学校统筹规划,教 师和学生全员参与,带着“感悟历史,拥抱自然”的主题研学旅行。此次第一组团浙江线“嘉兴——乌镇——绍兴”研学旅行三日,同学们欣赏了江浙地区美好春 光,感受到了当地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与先贤交流,树立远志,满载而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永远在路上,七中人一定会更加厚重。

(庄高兴报道)

皖南研学诗意行,师生圆梦在今朝

粉墙黛瓦,青石小路,潺潺溪流,山脉蜿蜒,峰峦起伏,如水墨画般的绝美画卷,一直以来,皖南的徽州印象如梦般萦绕在人们的心中。伴着春风,沐着阳光,第二组团的师生们在刘小华副校长、李跃鹏主任、王苏北主任、童有彩主任的带领下,前往古徽州的研学之旅于49号上午七点正式启程。

此次旅行精心设计了游览路线,从充满红色精神的云岭新四军旧址,到古色古香的宣纸文化园,到幽深静谧的花山谜窟,到精致别雅的鲍家花园,乃至美轮美奂的宏村。每一处的景致都让人惊叹不已,流连忘返。

首先,我们参观了云岭泾县的新四军旧址,泾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无数英雄先烈在这里抛头颅洒 热血,在这里爆发了著名的皖南事变,七千名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周恩来、陈毅、叶挺、项英、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铁军驰聘大江南北,抗 日救国。在导游的讲解下,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各历史遗迹的基本情况,更对新四军、皖南事变的精神和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深深体会到我中华儿女愿为革命献身 的拳拳爱国之情,也感受到作为当代中学生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第二站是安徽泾县是宣纸之乡,此次旅行我们来到了古色古香的宣纸文化园,亲身体验了一把纸中 之王的生产全过程。期间,同学们有序地参观各个生产房间,悉心聆听导游的讲解,见证着每一道工序的完成,在惊叹工序的复杂精细之余,也萌生了对古代传统手 工艺劳动者的高度智慧的极度敬佩之情。

与之相比,第三站的花山谜窟则充满了神秘的探险色彩,由36个大小石窟组成的巨大石窟群空间奇大,结构怪异,洞内一片光怪陆离的奇特景象,石柱“顶天立地”,气势恢宏,水波荡漾,迂回曲折,让人不禁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接下来的旅程中,我们一同来到了第四站的鲍家花园风景区。鲍家花园作为“东方园林之母”,是 古徽派园林与徽派盆景相结合的中国私家园林精品,荟萃海内外盆景流派之精华,广纳各方花草藤木之名贵,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于一体。其中,我们重点参观了 棠樾牌坊群,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前后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每一个牌坊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情感交织的动 人故事。在游览的过程中,学生们若有所思,对中国封建社会下的伦理秩序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反思。

最后一站的宏村,在万众瞩目的期待下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古朴典雅, 意趣横生。“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东贤堂、三立堂、 叙仁堂,或气度恢弘,或朴实端庄,再加上村中的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 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行走在悠长悠长却不失热闹的小巷中,脚踩着青石板路,耳闻着熙熙攘攘的叫卖声,眼看着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让人不禁感慨宏村的诗意 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奇妙结合。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次的研学旅行让广大师生们圆了这个千百年来牵动心弦的美梦。为期 三天的研学旅行在师生们的恋恋不舍中拉下了帷幕。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皖南以其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氛围让人为 之陶醉,相信我们的学子能够从此次皖南研学之旅中领会到大自然的奇绝美妙,感悟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希望同学们能够积聚更高的学 习热情和研究探索精神,在大好的春光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美篇章。

(章荣梅报道)

游中学,学中研,且思且行,且行且思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学生能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长见识、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根据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和要求,合肥七中高一年级于 4 91011 三日组织1200名学生进行以“感受历史 拥抱自然”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由于事前准备充分,筹备周密,各项活动安排有序,因此本次研学旅行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研学旅行参加人数众多,学校三个组团规划了三条路线,分别是一组团浙江线,二组团皖南 线,三组团武汉线。由于路途远、时间长、活动丰富,学生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学校专门召开了研学旅行培训会,高一年级制定了安全应急预案,培训安全知识,通 过招标形式选取了信誉度较高的旅行社来组织此次活动,每组团安排校领导随行,班主任和一名授课教师、一名导游全程陪同,还安排一名地方导游指示路线并负责 讲解,随行老师在晚上回宾馆后多次不定时查寝,竭尽全力确保学生安全。

 48日晚自习期间,年级部王瑞主任就研学旅行作了专题讲话,就乘车安全、住宿要求、饮食卫生、游览注意事项等,逐一对同学们作了详细的要求。王主任希望同学们明确此次研学旅行的主题,了解考察方法,根据实际体会心得,完成研究性课题,遵纪守法,树立安全意识。

 旅行中以班级为单位,实行严格的小组制特色管理制度即两人一组固定车上座位及宾馆床位,四人一组选定组长防止学生走散,十人一组选定桌长同桌就餐,因此保证了旅行中井然有序的组织秩序和行程安全。

 第三组团在董平校长、朱奇书记、王瑞主任带领下顺利完成了武汉线的研学旅行,期间游览了历史 气息浓郁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高大雄伟的文明古迹黄鹤楼、含蓄内敛却刚烈坚韧的百年学府武汉大学、水域浩瀚、岛渚星罗、林木葱郁、山色如画的中国最 大城中湖东湖磨山景区还有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湖北省博物馆。内容充实、丰富有意义,圆满完成了我们此行的目的--让学生用眼观察世界,用心感受生活,用情抒写感想,乐学博学并集体验、感悟、成长于一体。

 学生说: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同学关系更融洽了,社会公德意识加强了,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 教师说: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了,学生也会主动关心教师了。家长说:孩子更加懂事了,知道了节约,知道了父母的艰辛,更关爱家庭了。很多学生希望像这样的活动 每学期都能举行一次,以此能更好地增长见识、感悟历史、体验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提高学习兴趣,能更好地体验公共社会道德。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在游中学,在学中研,且思且行,且行且思。研学旅行既是一种文化视野的拓展,也是一场人文道德素养的熏陶,是一次教育改革的创新,更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提升。合肥七中会将研学旅行活动做得更具示范性、广泛性、学术性、生态性。

(钟艳报道)

春日迟迟江城暖,卉木萋萋晚樱生

寓教于游,寓学于行,研学旅行一直以来都是合肥七中引以为豪的传统与特色。作为全国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学校,合肥七中的研学旅行项目一直备受市教育局的关注。自2013年荣获市教育局研学旅行方案评比特等奖以来,合肥七中每年的研学旅行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并不断取得新进步。今年,自3月起,在经历了前期研学线路制定,旅行社招标,带队教师培训,研学作业布置,学生分组搭配,家长回执收集等周密的筹划和精细的安排后,以“感悟历史,拥抱自然”为主题的合肥七中高一年级研学旅行方案,于49日正式拉开了序幕。

晨兴步南门,浩荡七中人。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七中校园,三团的师生们背起行囊,踏上前往武汉的研学旅程,笔者也加入到高一(23)班的行列,一同出发。

一路上,同学们兴奋不已,有的讨论着接下来几天的行程,有的充当起小导游,给其他同学讲述着与武汉有关的许多典故,一路欢声笑语,不知不觉,五个小时的车程过去,武汉长江大桥映入眼帘,八辆大巴车陆续抵达武汉。  

研学旅行第一站——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远远看到一栋红色砖瓦砌就的红色二层楼房,23班的张同学便小声道:“就是那了,红楼!”看到眼前的红楼上镌刻着“鄂军都督府”,有同学便问起导游来,“这鄂军都督府是怎么回事?”原来,这红楼原为晚晴湖北咨议局,在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被革命党人选址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实则代行中央政务。进入主楼内部,同学们看着当年湖北军政府的军令部、军务部、外交部、招纳处等机构,不禁感慨道,“好接地气啊,这下那段历史更清晰了!”

研学旅行第二站——黄鹤楼

从红楼出来,同学们来到了闻名遐迩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一提到“黄鹤楼”,便有同学 忍不住吟诵起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名句。黄鹤楼公园中“壮观”二字引得同学们驻足。“为什么壮字多了一点?”眼尖的谈同学立刻发问,导 游随即介绍了李白醉酒题字的故事。

拾级而上,只见左边耸立着“搁笔亭”,右边一面石墙上雕刻着崔颢像和那首耳熟能详的《黄鹤楼》。看到“搁笔亭”三字,23班的向同学立刻喊道“说的是李白!”,导游证实了她的想法,并介绍了“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典故。同学们纷纷拿笔记下了这个典故和一首相传出自李白的打油诗——“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当然,重头戏还是后面的“天下江山第一楼”。等楼前,导游告知今年正值黄鹤楼三十年来首次大 修,因此只能参观一至三楼。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同学们的兴致。进入楼内,同学们了解到了《白云黄鹤图》天上人间的寓意,重新温习了崔颢、李白、白居易、 王维等诗人为此地留下的传唱后世的精美诗篇,令人不禁感慨,黄鹤楼不愧是人文荟萃之地,吴同学戏称此地为“诗家必争之地”。

研学旅行第三站——武汉大学

进入武大校园,同学们似乎格外小心,纷纷收起了昨日在黄鹤楼的欢呼雀跃,看着一栋栋安静的教学楼和行走在其中的武大学子,大家的眼里流露出崇敬和憧憬,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来到鲲鹏广场,导游给大家讲述了“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典故,大家纷纷在那里留影,负责拍照的彭同学提醒大家小声些,不要打扰到正在教室里学习的人们。

沿着一条上坡路,同学们来到了久负盛名的樱花大道。虽错过花期,未能赏到樱花,但同学们依旧有所收获。王同学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樱花树是先开花后长叶的呢!”杨同学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我还以为樱花谢了会结樱桃呢,原来它们并没有关系啊。”学在行中,由此可见。

沿着樱花大道前行,一座嵌着石梯的山坡耸立在左侧,山顶便是武汉大学老图书馆。据导游介绍,老图书馆位于武汉大学的最高处,显示了先辈们对知识的崇敬。

从武汉大学出来,同学们都意犹未尽,23班的赵同学不无可惜地说道:“如果把武汉大学留到最后一天该多好!那样我们就可以在里面参观更久了……”

研学旅行第四站——磨山景区

人家四月芳菲尽,磨山晚樱始盛开。来到磨山景区,同学们真正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参天大树,低矮灌木,绿得醉人;树上的花,地上的花,美得迷人;满园的晚樱也弥补了上午没能看到樱花的遗憾。同学们徜徉在春天的海洋里,拍照留影,流连忘返。

研学旅行第五站——湖北省博物馆

最后一天,研学队伍来到了湖北省博物馆。历史老师问大家这里有没有什么不可错过的宝贝,立即 有同学脱口而出“越王勾践剑”。正是如此,同学们进馆参观的第一处便是有“天下第一剑”美誉的越王勾践剑。在导游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到了这把剑背后的故 事和铸造之妙,深深折服于古人高超的铸剑技艺。在大家纷纷拍照纪念时,也有同学不忘提醒大家关掉闪光灯。

随后,同学们相继见识到了吴王夫差矛、青铜尊盘、鹿角立鹤、彩绘月舞图鸳鸯形漆盒以及曾侯乙 编钟。大家边欣赏边提出问题,如“这编钟出土时人们怎么知道是乐器呢?”“这鸳鸯形漆盒怎么只有一只?不是该成双成对吗?”等等,可见同学们在看的过程中 也在积极思考,真正寓学于行。

认真负责带队老师——

当然,三天研学旅行的顺利进行也少不了带队老师们的认真负责,每天晚上回到宾馆后,带队老师和导游都要立刻到学生房间进行人数清查,并在晚上10:00点进行第二次清查,以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历时三天的研学旅行圆满结束。然而,旅行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研学的结束,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归途上写起了研学感悟。返校后,同学们将及时上交各科老师布置的研学任务,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研学旅行论文,学校也将组织摄影展等,将同学们的研学收获用不同形式呈现出来。

 (徐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