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活动

家长学校|如何“赢得”孩子,而不是“赢”孩子!

时间:2025-10-17 16:21 作者:合肥七中 来源: 阅读次数:

在亲子关系中,当孩子陷入委屈、沮丧等情绪漩涡时,许多父母脱口而出的“安慰”或“指导”,往往成为沟通的障碍。我们急于启动“理智脑”去解决问题,却忽略了孩子此刻最需要的,是父母用“情绪脑”来接住他们的情绪。唯有当情感被充分看见和接纳,理性的桥梁才能重新架起。

以下“四步沟通法”或可帮助家长将每一次情绪冲突,转化为建立深层信任的契机。

第一步

停——放下评判,营造安全基地

当孩子情绪波动,请先暂停说教与评判。不说“你就是不够努力”,而是通过一句温和的“发生什么了?”或一个非语言的举动(如轻抚后背、递上一杯水)为孩子营造出可以安心表达的情绪安全区。

第二步

听——听懂情绪,为感受命名

积极倾听的重点不在于追问“发生了什么”,而在于理解“你感受到了什么”。尝试使用“你感到……是因为……”的句式,帮孩子确认内在感受。例如:“听起来你觉得数学很难,尽管努力了还是跟不上,心里很挫败,是吗?”当感受被准确命名,情绪张力便会自然消减。

第三步

引——情感共鸣,构筑心理同盟

可以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比如“我刚开始学新技能时也总觉得无助。”这样的共鸣能有效消解孩子的孤独感,让孩子感到“我们在一起”。

第四步

放——归还主动权,陪伴自主解决

用提问代替指令,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方案。例如:“你希望我们怎么一起调整学习方法?”而非“从今天起每天多做十道题!”这会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意识。

共情,始于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真诚好奇与关注。孩子的内心力量,并非源于刻意的训诫,而是在每一次被聆听、被理解的对话中逐渐累积。关键在于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在乎我的感受,而不仅仅关注我的表现。因此,在每一次开口之前,我们不妨先自问:我们到底是想要“赢了”孩子,还是真正“赢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