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七中党委中心组2016年第六次学习会(20160624)
时间:2016-06-24 01:14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吹响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号角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400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科技创新大计,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明确了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奋斗目标,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系统部署。这一重要讲话是指引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号角。
纵观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果。近代以后,我国屡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留下了“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的深刻教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超级杂交水稻、载人航天、高速铁路等一大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总体上看,我国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党中央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指明了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三步走”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科技日新月异,创新永无止境。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面对风起云涌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惟进取也,故日新。”新形势下,从根本上改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增长新动能,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唯有锲而不舍地推进创新事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更是科技战线肩负的光荣使命。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呼唤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夯实科技基础,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才能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强化战略导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加强科技供给,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才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创新,让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弘扬创新精神,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才能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从响应“向科学进军”的时代号召,到热烈拥抱“科学的春天”,从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再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勇毅笃行、成就辉煌。在历史新征程上,让我们高扬梦想的风帆,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驱动中国巨轮赢得世界科技强国的新荣光,开创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境界。
夯实科技基础 强化战略导向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抓住先机才能引领潮流,把握航向才能扬帆致远。
“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洞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固本强基、抢占先机,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总体布局,明确了实践要求、指明了行动方向。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推动科技发展,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十分重要,判断准了就能抓住先机、赢得主动。推进科技创新,把握战略导向十分紧要,抓准抓实了就能有效破解难题、增创优势。历史经验表明,科学基础雄厚,才能牢牢抓住科技革命机遇;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才能依靠科技革命实现国家振兴。对照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审视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现实需求,从先进高端材料,到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再到深海探测、空间技术,都迫切要求我们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大国创新,当有根基。发展科学技术,既要有全球视野、开放胸怀,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态势、时代特征、突破方向心中有数、应对有法,又要坚定创新自信,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劲头,及时确立发展战略,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根本不放松。当前,我国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完全有能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突破。广大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上勇往直前,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必能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大国创新,当有重器。我国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这是对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四梁八柱稳固牢靠,科技大厦才能巍然屹立。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围绕国家目标和紧迫战略需求,依托最有优势的创新单元,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就能有力强化攻坚克难、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让国家实验室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才能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布局,打造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在锐意创新中把握机遇,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广大科技工作者就一定能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推动我国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阔步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
加强科技供给服务发展全局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科学研究不仅要追求知识和真理,还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实现创新价值、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战略全局,深刻论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就新形势下运用科技创新力量践行新发展理念、开创发展新局面,作出全面部署、发出行动号令。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1%,但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依然突出。无论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等风险挑战,或者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都要求我们用好科技这一强国之利器,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闯出发展新路子。悠悠万事,创新为要。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就掌握了撬动发展全局的有力杠杆。
加强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动力的根本途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蕴藏巨大潜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归根到底要靠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性转变。无论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还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关键在立足科技创新,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让创新成为发展基点,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只有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才能以动力转换推动方式转变,更好地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中国经济迈向“双中高”。
加强科技创新是开拓发展新格局的有力抓手。“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用好科技的力量,有利于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把握发展规律、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就能在新的发展水平上营造协调发展新格局。加深对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污染治理、生态保护难题,在绿色发展这个“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奋发有为,就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经济和科技创新合作,增强我们引领商品、资本、信息等全球流动的能力,就能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共同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是顺应民生新期待的坚实支撑。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病有所医、食有所安、老有所养……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值在上升,要求科技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创新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依靠科技创新建设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普惠和公共科技供给,发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远程医疗技术,才能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普惠共享;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消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才能实现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均等化。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发展热潮激荡,创新大有可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必将为我国发展航船注入更强劲动力,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进军中书写更精彩篇章。
深化改革创新 实现双轮驱动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器。“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突出问题导向,就通过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凝聚创新合力,在思想上凝聚共识,在行动上明确要求,为我们推进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南。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深化改革必须全面部署、协调推进。只有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实现双轮驱动,才能让创新事业行稳致远。从“两弹一星”到探月工程,从北斗导航到高铁、核电,我们之所以能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一大法宝就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最大优势。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创新,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进一步彰显制度优势,是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的重要课题。
深化改革创新,最紧迫的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制度创新的支撑作用。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存在行政干预过多、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相关制度规章不够合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顺畅等问题,迫切要求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不断完善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技创新既松绑,又撑腰。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推进重大科技决策制度化,就能有效破解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等问题,形成协同高效的创新治理格局。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着力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和科技评价制度,才能让科研人员放开手脚搞研究,铆足干劲搞创新,让聪明才智充分释放,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深化改革创新,最基础的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企业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才能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研发力量,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能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变创新的“独唱”为“合唱”。充实企业研发力量,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才能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为创新突破锻造先锋、打造尖兵。
深化改革创新,最关键的是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强大合力。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通过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使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共同打牢我国科技创新的科学和人才基础。业以才兴,力以合强。发挥各地在创新发展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规划,加快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就能为形成国家科技创新合力提供有力支撑。
社会进步没有休止符,改革创新永远在路上。把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转动起来,凝聚各方合力,厚植创新沃土,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就有了奔腾不息的活力、源源不竭的动力、赶超制胜的实力。(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弘扬创新精神 培育人才队伍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新华社评论员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科技事业长远发展,阐明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就培养科技人才、建设创新人才队伍、调动全社会创新力量指明行动方向,为推进科技创新、实现创新发展涵养人才资源、厚植社会基础。
“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弘扬创新精神、培育人才队伍,最紧要的是把握和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研究规律,按规律办事。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只有尊重规律,才能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无论是人才管理中行政化、“官本位”痼疾,还是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弊端,抑或是科研成果转化难、收益难等问题,都是违背规律、制约人才成长的现实障碍。“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让各类科技人才竞相涌现,既需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又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不断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只有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科学研究是探索规律、认识未知的创造性工作,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要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能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能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无用之用,堪为大用。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能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决心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毅力,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见。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既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又防止瞎指挥、乱指挥,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创造性。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担当科学知识的普及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科学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实践者,就能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三步走”目标,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同步走、同向行,共同构成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壮阔历史坐标系。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更是人类文明的伟大跨越。汇聚起8100万科技工作者、13亿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向着世界科技强国奋力迈进,我们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
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南方日报评论员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5月30日,中国科技界迎来历史性的一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会聚首”,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了全面系统部署。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新形势下引领我们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向着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进发。通过出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若干意见,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落地”开花;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通过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描绘了路线图和时间表……如今,创新创业已经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015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14220亿元,其中企业支出超过77%,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被引次数上升至第4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3件,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835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1%,国家创新能力世界排名提升至第18位,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这一跨越,根本出路就在创新,就在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5月19日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谋划,加强组织,优化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部署,一要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二要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三要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四要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五要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责任重大、使命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作为我国科技大师荟萃之地,两院既要发挥好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功能,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和长远问题,为国家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又要发挥好最高学术机构学术引领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发展大势,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中国科协各级组织则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总而言之,需要积极发扬我国科技界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优良传统,勇担重任,勇攀高峰,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居高方可临下,出奇才能制胜。”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广东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早已把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未来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南方日报评论员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发表的重要讲话,首次明确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和五大重点任务。讲话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为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指明了方向路径。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科技整体能力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但总体来看,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行棋当善弈,落子谋全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重点任务。
一是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推动科技发展,必须正视我们离世界科技强国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坚定创新自信,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党中央已经确定我国科技面向2030年的长远战略,决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为此,必须拥有一批世界一流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能够持续涌现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尤其需要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抓手,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为主线,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三是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同时,要聚焦重大民生问题,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
四是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五是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广东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技术自给率达71%,稳居全国第一梯队,接近创新型国家或地区水平。全省各地区各部门不仅要认真总结经验,更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向着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南方日报评论员)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
——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南方日报评论员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这一重要讲话,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学普及事业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高度重视科学普及,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一以贯之的思想理念。就任总书记之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曾经多次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对科学普及的重要性十分明确地作了反复强调。2009年在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时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2010年时进一步指出,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好比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不可偏废。2012年时再次强调,各级科协组织要进一步突出科普工作的大众性、基层性、基础性,让科普活动更多地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生产、走进生活。坚持把抓科普工作放在与抓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支持科协、科研、教育等机构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为实现到我们党成立100周年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群众基础、社会基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重要讲话是这些思想理念的进一步延伸,是这些思想理念升华的新高度。
科学普及是指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一种活动。除了普及基本的科学知识与基本科学概念之外,其主要内容还包括实用技术的推广,科学方法、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的传播。科学普及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使公众通过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具有运用科学态度和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从而具备求真唯实的科学世界观。如果说科技创新相当于建设科技强国的“尖兵”和“突击队”,科学普及的作用就相当于夯实全民的科学基础。科学素质作为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软实力,同样是决定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的经验也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构成社会进步的一个内在动力。也就是说,科普不到位,科技创新难。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像重视科技创新一样重视科学普及。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我们才能顺利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创新型国家的华丽转型。
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作为我国科技大师的荟萃之地,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要发挥好科技领军作用,努力把握科技革命新方向;而作为党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在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的同时,把做好科普工作、提高人民科学素质,作为科协组织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青少年,建好用好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基础设施,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加快建立普惠共享的科普体系。要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科普教育,增强科普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提高科普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抓好科技创新,贵在接力;抓好科学普及,同样如此。广东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一方面肩负起领导和组织创新发展的责任,善于调动各方面创新要素,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凝心聚力;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好《科普法》,大力促进科学普及推广,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作出新贡献。(南方日报评论员)
坚定创新自信 识变应变求变
——一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重要讲话精神
经济日报评论员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讲话系统阐述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要求,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的有力号召。
从“向现代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创新发展理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懈努力,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我们有足够自信的“本钱”。
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发展还面临不少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而世界各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如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英国强调“人民的想象力是国家的最大资源”。我国科技创新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的风险。“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世界变革的时与势,我国发展的艰与险,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设计、新战略,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在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现在,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靠什么来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答案只能是创新。创新是应对问题的“良方”,更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只有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才能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先机、赢得主动。
抓科技创新,不能等待观望,不可亦步亦趋,要有只争朝夕的劲头。近代以来,世界经历了数次科技革命,英国及时抓住第一次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霸主;德国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机遇,赶超英国;美国是电力革命的赶超者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引领者,这使它成为百余年来的世界第一强国;而明清时期的中国,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日渐落伍于世界先进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到识变应变求变,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坚定创新自信,识变应变求变,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唯有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有了强大科技,中国才能更强,中国人民生活才能更好。
强化战略导向 攻关核心技术
——二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重要讲话精神
经济日报评论员
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近日提出的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的重要要求,就是牵住“牛鼻子”、走好“先手棋”的关键一环。
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当前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学探索从各个尺度上向纵深拓展,科技发达国家竞相推出一系列新的国家战略,增加创新投入,加强前瞻布局,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从国内情况看,尽管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领域亮点频出,但不少产业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真正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是明确方向、抓住重点的指南。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部署和任务,面向2020年,继续加快实施已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以2030年为时间节点,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这些项目梯次接续,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抓准科技创新的战略导向,既有利于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化战略导向,攻关核心技术,当务之急是夯实“地基”,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创新源头供给。围绕世界科学前沿方向和国家战略需求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加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凝聚一批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高水平团队。同时,还要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突破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技术,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
“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只要我们把握时机、找对路子,保持定力、锲而不舍,持久发力、久久为功,加快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就一定能够在国家战略优先领域率先实现跨越。(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破解“两张皮” 服务“主战场”
——三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重要讲话精神
经济日报评论员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指明了加强科技供给的方向。这就是服务改革发展的主战场。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有力的科技支撑功不可没。举例来说,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工程技术成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不少领域大而不强、大而不优,还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当前,我国在主要科技领域和方向上实现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目标,成就可喜。不过,科技与经济之间存在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也不容小觑。早在2011年,我国专利和商标保护申请数量已超过德、日、美等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第一;可在当年生效的专利中,我国却大大落后于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三。对此,有专家指出,科研投入年均增长大大超过GDP增速,但突破性原创性成果不多;专利产出很高,但整体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成果则更少。
究其原因,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方法上的问题。从观念上看,有些科研机构觉得企业的研发水平低,喜欢关起门来评来评去,在狭窄的专业圈子里比高低。与此同时,有些企业也觉得科研机构研发的东西是纸上谈兵,对新技术、新成果常常处于等待观望之中。从方法上看,在科研中或多或少存在亦步亦趋的倾向:先说国外在做什么、我国也需要这样做,然后再说我们有基础、也可以做……当国外经过实践又提出新的认识后,国内又跟着再来一轮重复。如此往复,科研工作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从实践中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期待广大科技工作者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由此,一语点破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关键所在。只有大力倡导科研与实践需求紧密结合,科技创新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
就现阶段而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亟需深入研究和解决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科技问题。围绕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现实需求,有的放矢地加大科技供给、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立足于科技创新与改革发展紧密结合,更好地协调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驱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不断提升发展整体效能。
绿色发展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我们不仅要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对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还要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上升,依靠科技创新力量让人民享有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放心的食品药品和优质文化教育资源,更应成为坚持不懈奋斗的目标。
总之,实践需求是导向,科技创新是核心。只要我们立足实践,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就一定能够找到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钥匙,打开通往服务改革发展“主战场”的大门。(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评论员)
把创新驱动发展摆上核心战略位置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
中央文献研究室 李 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这一战略决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认真学习、深入贯彻落实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入把握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支撑与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历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这些重要论断,阐明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要性、紧迫性及重大现实意义。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在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时期。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大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环境成本不断增加,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虚胖”现实,使转方式、调结构、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成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推动了以大数据、信息化、新能源、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新科技加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这个深刻变化,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给我国带来了难得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我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战略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现在,新的科技革命正在临近,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进而导致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大国综合国力此消彼长。因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能否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决定性意义。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已经成为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这为我国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完成由“赶超”到“领跑”的转变,提供了基础和可能。但要真正实现这个历史性转折,最关键的步骤,还是要通过在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成为世界科技竞争中的主导者和规则制定者。
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在技术创新方面,依赖他人的成果来提高我们自己的科技水平,是不可能的。靠自主创新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这是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总结,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从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附加值较低的环节。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下,“拿来主义”需要承担的安全风险越来越大。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更是如此。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和成功实践的重要成果。这条道路的重要特点,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发挥重大工程、科技重大专项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起来;三是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与兼收并蓄、开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我为主的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格局;四是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条道路的成功实践及进一步拓展,必将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勇于开拓新的方向,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已经有了坚实基础。当前,我国综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某些领域如人类基因重组、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载人航天等,正由或已经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我们正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战线有了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取得了一大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比如,2013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排名稳居世界第二;全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营收入突破11万亿,等等。这些成就,既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又为加快实施这一战略提供了有益经验。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应当在现有基础上,以充分的创新自信,敢于担当,勇于超越,为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更积极的历史作用。
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科技创新的引擎,需要用改革的火炬来点燃。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某些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断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我们始终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这个关键问题,着眼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注重发挥好国家战略规划的引导作用,注重发挥好宏观政策的导向作用,注重创新创业的载体和环境建设,注重从需求侧培育新兴市场。这些重大改革措施的实施,使我国形成了科技资源配置的新格局,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体制改革要紧紧扭住“硬骨头”攻坚克难。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是我国多年存在的痼疾。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破除科技创新链条上的体制机制关卡,使科技创新成果能像接力赛一样,一棒接一棒,尽快到达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驱动作用。要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改革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完善政策考核体系和激励政策,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要发挥好市场作用,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同时也要加强政府作用,准确把握社会需求的主流方向,引领促进科技创新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处理好这一对辩证关系,才能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充分释放创造活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我国科技成果管理体制上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如科技投入分散,开放共享程度低,资源使用效率低,科技资源配置和管理体制不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等,制约了科技创新的速度与效果。制度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我们要着力完善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大幅提高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要着力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加快在国际科学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要着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要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自主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级科技人才大量缺乏,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同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应对这个严峻挑战,就要通过机制改革,努力造就高水平的创新团队。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下大力气培养人,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鼓励创新人才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健全人才分类评价激励机制,使技术创新先行者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和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推动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为人才成长提供创新事业平台,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天地。要把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体制机制建设为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保障,大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更好地调动青年科技人才积极性,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来源:《经济日报》2014年11月13日)
新时期推动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将其摆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位置,就科技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新时期推动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指明了科技创新的方向,赋予广大科技工作者崇高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努力把习近平同志科技创新思想化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自觉实践。
在实现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中肩负起历史使命
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他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记重托、不辱使命、勇担重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中建功立业。
增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自信。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在一些科技领域已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在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雄心壮志,以敢为天下先的志向,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引领世界科技潮流。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不轻视、不漠视,推动建立健全优先使用机制,积极推动自主技术、自主品牌、自主标准为我所用,真正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努力通过扎实深入的科学研究为人类知识宝库增光添彩,为把我国早日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竭诚奉献。
担当破解中国发展科技难题的重任。我国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很大的不同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而我们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用30多年的时间超越西方国家200多年走过的路程,需要科学技术在多方面、多层次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战略支撑。这就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科技瓶颈问题,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优先方向,实施非对称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努力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力争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改变一些重大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抓住新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战略机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已经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未来几十年,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发展领域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牢固树立机遇意识,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大势,紧紧抓住科技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基础前沿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技术研究领域,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和主动权,引领未来发展模式,用强大科技实力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引领作用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是形势所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广大科技工作者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排头兵,要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在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释放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明确创新路径,引领未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以世界眼光抓好顶层设计,找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找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和应走的路径,动员科技界、产业界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积极行动起来,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找准定位,努力激荡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真正实现创新价值,把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战场,推动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着力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敢于担当、勇于超越,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摆脱跟在别人后面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调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这就要求我们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广大科技工作者既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带头创新,又要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引领创新,为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更广阔、更深厚的土壤。要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在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奋发有为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积极行动起来,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坚持把自力更生作为自主创新的基点。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事实表明,在事关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这就意味着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坚持把自力更生作为自主创新的基点,不断加强原始创新能力,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要充分认识引进技术设备并不等于引进技术能力,更不等于具有了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换技术不可能换得关键核心技术。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要争取做到;外国人已经做到的,我们不光要能做,而且要做得更好。
坚持在开放创新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致力于扩大开放,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加大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着力推进开放创新。一方面,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趋势、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更加积极地引进和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集成全球创新资源;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在我们处于领跑地位的科技领域,要坚持以我为主、开放创新;在跟跑领域,要坚持博采众长、综合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创新最优化。
坚持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中形成创新合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就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自觉把科研活动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顺应市场在技术创新方向和路线选择中的决定性作用,面向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让市场带动应用技术和先进技术的研发与运用,让市场机制来衡量和评价科研成果。同时,要积极推动政府部门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发挥我们的优势,加强统筹协调,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优化创新环境,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
坚持在建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中激发创新活力。国家创新体系是各类创新主体健全、互动活跃、能够有效促进科技知识流动和应用的制度安排。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积极参与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移转化紧密结合和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既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高技术研究选准题目,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又要推动官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服务企业创新发展,促进科技知识在全社会的扩散和应用,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实现重点跨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战略部署,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专项。要突出国家目标,科学地谋划、运用好“非对称”战略,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集中力量办大事,力争在若干重要领域捷足先登,在重大科技创新上有所突破,带动我国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整体提升。
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勇作先锋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他还把改革形象地比作点燃科技创新这个国家发展新引擎的点火器。当前,广大科技工作者应齐心协力破除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体制机制障碍,革除创新链条存在的诸多症结,攻克科技成果转化不力不畅的痼疾,使创新活力充分释放。
勇于打破部门利益藩篱,促进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良性互动。改革本质上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然会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自觉跳出传统思维定势和利益藩篱的桎梏,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哪里有阻碍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问题,哪里就要坚定不移地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就把哪个领域哪个环节作为改革的重点。要围绕事关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深入开展战略研究,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推动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问题。
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协同创新。要真正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围绕企业创新需求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协调创新机制,动员大学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着力推动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支持企业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上下游衔接中的主导作用。要促进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形成灵活顺畅、布局合理的技术产业化链条,健全技术创新中的交棒机制。还要充分发挥科技社团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特点,强化技术市场、研发设计、技术评估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和水平。
推动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着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习近平同志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把求真与求用有机结合起来,从立项起就瞄准应用需求,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使用,改变大量成果长期停留在实验室里、“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弊病。要积极推动强化各类创新主体、各方面各环节的支撑和联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扩散机制,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有机衔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科技创新的经济社会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推动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机制,避免分散和“孤岛”现象。当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机制不完善是导致创新活动出现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孤岛现象的根本原因。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积极推动完善科技项目申报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完善科研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政策,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国情实际的科技资源配置体制机制。对于主要面向市场的科技领域,要推动建立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对于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要逐步实现由竞争性项目支持为主转向面向基地、机构的稳定支持为主,集中资源、提高效率,在全社会增加科技知识供给,为突破重大关键科技问题提供支撑。
推动健全科技创新基础制度,让创新成效进一步提升。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科技评估制度和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等科技创新基础制度,是准确把握科技创新规模水平、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工具和有效手段。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大力推动健全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发挥好第三方评估的客观公正性,促进创新制度和政策发挥更大效能。要建立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依法向社会开放制度,提高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推动国家创新系统各主体之间良性互动,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和应用。要推动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发挥好科技智库作用,更好地服务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