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夏令营中的较量》 增强教育的时代责任感
时间:2014-02-12 13:39 作者:admin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苏 北
《夏令营中的较量》是作家孙云晓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写的一篇纪实报告文学作品。1991年的夏天,日本宫崎县和福冈县142个中小学生来中国山东青岛市举办探险夏令营。同时日方邀请50名中国学生参加,于是整个活动号称日中儿童探险夏令营。文章真实纪录了整个夏令营活动过程中,中日儿童面对艰苦、困难和挫折时的不同反应,向全社会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即如何提高一代孩子的素质,使他们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该文发表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当然,争论的结果深化了人们的思考,增强了危机感,对于我们民族反省对下一代的教育起了良好的作用。
我们知道: 1991年,正是我们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期,各行各业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都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教育也概莫例外。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当年初读此文,触动很大,对教育工作的深层次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再重温此文,仍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教育改革虽然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当年作者提出的问题,由于随着社会的进步得到结构性的改变。而夏令营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我个人觉得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991年当时参加中日夏令营的孩子,正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第一代,对于他们这一代的培养不仅是教育界的新课题,而且也是中国人口素质培养的大课题。但是,那个时候独生子女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按照多子女家庭孩子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育。独生子女的学习聪明、生性活泼和富有同情心等优点在类似于探险夏令营中没有显现,反而独生子女的缺点如没有冒险精神,没有团结协作精神,没有吃苦耐劳精神等却暴露无遗。当然,至今诸如此类的缺点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为在高考环境下,独生子女在学习上的优点得到了强化,全社会关注的是他们的优点,他们自身的缺点也就成了关注的盲点。
就当时参加中日夏令营的孩子来说,我相信中方选拔出来的孩子是品学兼优的孩子,调皮捣蛋的孩子自然无缘参加。这里面就牵涉到学生评价体系问题,我想所谓的调皮捣蛋的孩子能参加的话,他们自身的素质是很能适应探险之类的活动的,因为课本上知识的学习是脑力劳动,而调皮捣蛋的孩子学习上可能算不上优秀,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素质在社会活动中却能很明显的得到展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拿有短处的孩子和有长处的孩子去相比,自然而然让组织者感到忧虑,以至于为整个群体的孩子命运而担忧。让所有孩子在方方面面都有上乘的表现,其实是不可能的,也是大人们的一厢情愿。因此,学校教育特别要对所谓的调皮捣蛋的孩子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给予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至今的学生评价体系中,后进生转化工作仍然得不到重视,高考成败论英雄的价值取向仍然让全社会趋之若鹜。
我非常羡慕探险夏令营的活动组织者的魄力。我们在现行教育环境下,开展此类活动是难以想象的。不是学校不愿开展,不是学生不愿参加。而是谁来承担孩子安全的责任,一旦发生事故,一个家庭毁掉,学校难辞其咎,组织者难以摆脱心理负担。现在学校能开展的类似夏令营的大型活动,仅是国防教育 。学生集中封闭式接受军事化教育,孩子是愿意参加的,但是家长们又有多少是发自内心支持的?试想一下,除学习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除学习素质之外的其他素质,不在各项活动中培养,能在课堂里培养出来吗?教育的大教育观也就无从谈起。我们的家长对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是非常重视的。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大一点了又让孩子上各类文化补习班,乐此不疲。也许我所看到的是城市教育,广大农村教育可能会好些。其实县中的应试教育之风更甚,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
我们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多数是理论上新鲜,形式内容上陈旧,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是水和油的关系。油无论怎样改变,但水的本质——高考制度的不改变仍然解决不了孩子们身上的薄弱之处。比方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是对应关系,不是对应关系,素质教育自然就取代不了应试教育。包括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的所谓社会实践也只能是蜻蜓点水似的。虽然改革者的愿望是好的,但是从受众的教育对象来讲,他们的负担只能是越来越重,因为他们手捧的书本越来越大,书包越来越沉,从吃苦的另外一个侧面来讲,他们是最能吃“苦”的一代。中华民族有成功的科举考试模式,前后历时1000年,西方社会,单单指美国而言,也有成功的现代选拔人才的考试模式,他们前后也历时200多年。对现代化进程中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到底该怎么做,不足百年的中国考试模式仍然在探索之中,要符合中国社会人口众多这个特点,人才是需要分层次培养的,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国家高考应该尽快让各省各地分开探索,尽快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尽快地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匹配。
全社会在竞争,全地球在竞争,竞争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关键在教育。希望全社会能清醒地认识到,这里所说的教育绝对不要狭隘地理解为学校的教育。要让我们的孩子先在自我较量中取胜,然后才能在和国外的孩子的较量中取胜,那才是我们希望看见的结果。要增强教育的时代感,我们任重而道远。
《夏令营中的较量》是作家孙云晓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写的一篇纪实报告文学作品。1991年的夏天,日本宫崎县和福冈县142个中小学生来中国山东青岛市举办探险夏令营。同时日方邀请50名中国学生参加,于是整个活动号称日中儿童探险夏令营。文章真实纪录了整个夏令营活动过程中,中日儿童面对艰苦、困难和挫折时的不同反应,向全社会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即如何提高一代孩子的素质,使他们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该文发表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当然,争论的结果深化了人们的思考,增强了危机感,对于我们民族反省对下一代的教育起了良好的作用。
我们知道: 1991年,正是我们国家处于社会转型期,各行各业在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都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教育也概莫例外。作为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当年初读此文,触动很大,对教育工作的深层次问题作了一些思考。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再重温此文,仍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教育改革虽然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当年作者提出的问题,由于随着社会的进步得到结构性的改变。而夏令营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我个人觉得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991年当时参加中日夏令营的孩子,正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第一代,对于他们这一代的培养不仅是教育界的新课题,而且也是中国人口素质培养的大课题。但是,那个时候独生子女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按照多子女家庭孩子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教育。独生子女的学习聪明、生性活泼和富有同情心等优点在类似于探险夏令营中没有显现,反而独生子女的缺点如没有冒险精神,没有团结协作精神,没有吃苦耐劳精神等却暴露无遗。当然,至今诸如此类的缺点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为在高考环境下,独生子女在学习上的优点得到了强化,全社会关注的是他们的优点,他们自身的缺点也就成了关注的盲点。
就当时参加中日夏令营的孩子来说,我相信中方选拔出来的孩子是品学兼优的孩子,调皮捣蛋的孩子自然无缘参加。这里面就牵涉到学生评价体系问题,我想所谓的调皮捣蛋的孩子能参加的话,他们自身的素质是很能适应探险之类的活动的,因为课本上知识的学习是脑力劳动,而调皮捣蛋的孩子学习上可能算不上优秀,但是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素质在社会活动中却能很明显的得到展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拿有短处的孩子和有长处的孩子去相比,自然而然让组织者感到忧虑,以至于为整个群体的孩子命运而担忧。让所有孩子在方方面面都有上乘的表现,其实是不可能的,也是大人们的一厢情愿。因此,学校教育特别要对所谓的调皮捣蛋的孩子投入更多的精力,同时,给予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但是,至今的学生评价体系中,后进生转化工作仍然得不到重视,高考成败论英雄的价值取向仍然让全社会趋之若鹜。
我非常羡慕探险夏令营的活动组织者的魄力。我们在现行教育环境下,开展此类活动是难以想象的。不是学校不愿开展,不是学生不愿参加。而是谁来承担孩子安全的责任,一旦发生事故,一个家庭毁掉,学校难辞其咎,组织者难以摆脱心理负担。现在学校能开展的类似夏令营的大型活动,仅是国防教育 。学生集中封闭式接受军事化教育,孩子是愿意参加的,但是家长们又有多少是发自内心支持的?试想一下,除学习能力之外的其他能力,除学习素质之外的其他素质,不在各项活动中培养,能在课堂里培养出来吗?教育的大教育观也就无从谈起。我们的家长对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是非常重视的。让孩子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大一点了又让孩子上各类文化补习班,乐此不疲。也许我所看到的是城市教育,广大农村教育可能会好些。其实县中的应试教育之风更甚,谁来救救我们的孩子。
我们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多数是理论上新鲜,形式内容上陈旧,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是水和油的关系。油无论怎样改变,但水的本质——高考制度的不改变仍然解决不了孩子们身上的薄弱之处。比方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是对应关系,不是对应关系,素质教育自然就取代不了应试教育。包括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的所谓社会实践也只能是蜻蜓点水似的。虽然改革者的愿望是好的,但是从受众的教育对象来讲,他们的负担只能是越来越重,因为他们手捧的书本越来越大,书包越来越沉,从吃苦的另外一个侧面来讲,他们是最能吃“苦”的一代。中华民族有成功的科举考试模式,前后历时1000年,西方社会,单单指美国而言,也有成功的现代选拔人才的考试模式,他们前后也历时200多年。对现代化进程中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到底该怎么做,不足百年的中国考试模式仍然在探索之中,要符合中国社会人口众多这个特点,人才是需要分层次培养的,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国家高考应该尽快让各省各地分开探索,尽快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尽快地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匹配。
全社会在竞争,全地球在竞争,竞争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关键在教育。希望全社会能清醒地认识到,这里所说的教育绝对不要狭隘地理解为学校的教育。要让我们的孩子先在自我较量中取胜,然后才能在和国外的孩子的较量中取胜,那才是我们希望看见的结果。要增强教育的时代感,我们任重而道远。
- 上一篇 : 重温《夏令营中的较量》 增强教育的时代责任感
- 下一篇 : 让每节课都精彩 以精品课堂育精品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