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校内新闻

校内新闻

喜获佳绩,反思不足——参加合肥市首届中学数

时间:2014-02-12 15:18 作者:admin2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三个多星期、三个比赛环节、五个比赛项目的中学数学教师综合素质大赛,在2010年岁末圆满落幕。代表合肥七中参赛的张正安、高明两位老师分别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的优异成绩。荣誉只代表过去,引领教师们积极总结、反思,对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将更至关重要。本文就是张正安老师的参赛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比赛,我深知:集体的智慧对个人的成长作用巨大。之前,我也了解到其他省市开展过类似“说课”、“评课”等一系列专项的数学教育教学竞赛,但总觉得这些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只要把每节课上好就可以了,所以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上,没有真正意识到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全面性、重要性和紧迫性。虽然也知道中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素养,但该怎么去锻炼提升、按什么样的要求去提升,很少主动思考。
  所以,顺利通过学校初赛,即将代表学校参加全市比赛时,心情很复杂:一方面,有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很是兴奋;另一方面,对于大赛要考查的几个方面心理着实没底,毕竟平时在这些方面缺乏专门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
  就在我犹豫时,学校领导和数学组同事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我积极投入到紧张的赛前准备中。在每个比赛环节上,组里的同事又给我提出了很多非常宝贵的建议和意见,让我在准备过程中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备赛的效率。在比赛过程中,这些都是我能取得成绩的关键因素。
  比赛“五个一”,即“做一道题”、“编一道题”、“评一节课”、“说一节课”和“上一节课”,按市教研员许晓天老师的话就是:要引导中学数学教师从最基本的几个方面重新审视自己、设法提升自己,通过比赛,找出自己的不足,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实践,真正实现教师个人专业化的不断完善和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氛围的形成。
这五个环节说起来并不陌生,但真正要做起来却是另一回事。第一轮的“做一道题”和“编一道题”对我来说就是第一个考验。关于做题,我想起一篇文章中这样一段话:数学教师有三个境界,即满眼是数学题目、眼中没有数学题目、满眼还是数学题目。我是这样理解这三个境界的:第一境界指数学题目是“杂乱无章”的,教师们为题所累,而且“题”劳低效;第二境界是指有思想但飘浮于理论之中,脱离根基,极易走偏;惟有修炼至第三境界,思想方法引领,系统高度处理,方有教学的高效。其实,解题是一个数学教师应具有的最基本的专业素养,重在平时持之以恒的积累和总结。这次比赛要求不光会解题,还要能做到一题多解,这就更要求在平时的做题训练中提炼思想方法,能从数学知识网络高度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讲解题目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多做变式训练,针对不同的学情,设置一题多解分层教学。
  对于“编一道题”,我的感触最为深刻。平时,更多都是照搬照套或者稍加修改现成的题目,某种意义上只能说是“组题”,很少自己亲身编拟题目。要真正编拟一个好的原创题,首先要做到没有“硬伤”,即在新课程背景下,所考查知识点、思想方法不能有错误;其次又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高中数学的数学思想理念。在准备这一环节的过程中,我参阅了一些学科资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一番恶补,真切感受到“题到用时方恨少”。加之组内老师的悉心点拨,特别是孙玉国老师,凭借他多次参加合肥市命题活动的经验,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在这关键时刻,我再一次感受到同事的关心和指导是我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由于准备充分,编题这一环节平稳度过了。
第二轮,“说课”和“评课”。虽说这两个环节相对比较熟悉,但如果从参加比赛角度来说,细节和要领又不甚了解。于是,一切从最基本的方面去着手准备—评课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有哪些,评课所采取的形式有哪些。这期间,我听了一节全市公开课,在课后的评课环节中,认真听取了各位听课老师的精彩点评,教研员许老师不仅针对本节课做了到位的评课,还就“怎样评课和说课”给到场的各位老师做了一个专题报告,让我感觉真是雪中送炭、如获珍宝。
  设计评课稿和说课稿,要把既成的一些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完整、准确、到位地呈现出来,又要在语言表述方面做到严谨准确,没有扎实基本功是不行的。由于这次比赛在这两个环节上只要求写书面稿,而不要求口头评课和说课,已经降低了对比赛选手的要求。试想,如果真正从设计稿件到真正的“说”和“评”,又会有太多东西需要我去学习。
最后一轮,“上一节课”。一个半小时完成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最后进行十五分钟无生上课。无生上课需要把无生课堂想象成有生课堂,实现教学环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其次要把握好上课时间和节奏,做到有条不紊,疏而不漏,在十五分钟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再之,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个重要手段,除了能制作最常见、最基本的PPT课件之外,《几何画板》作为数学教学辅助软件,在教学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件制作上,我跟兄弟学校的参赛老师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平时训练较少,我的课堂节奏把握不够理想,未能完成既定的教学设计,表现不是很理想。
  “大赛锻炼人”,我也切身感受到比赛对我成长所起的助推作用,积累了参加教学比赛的宝贵经验,从教研员王老师、许老师和兄弟学校老师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人有我无”的优点;留给我的思考一直萦绕在心头,“如果……那就……”、“要是……那就……”,这么多的“如果”,提醒了自己有很多不足、缺陷,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尽快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张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