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气凌霄 勇夺桂冠
时间:2016-08-11 10:33 作者:吴海燕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 合肥七中优秀学子喜获全国创新英语大赛总决赛冠军
第十五届全国创新英语大赛于2016年7月29号在北京落下帷幕,合肥七中高二(8)班陈凌霄同学经过初赛、复赛和总决赛的激烈比拼,力压群雄,夺得全国总决赛冠军。
全国创新英语大赛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指导、中国高校招生研究会主办的《高校招生》杂志社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数十所名牌高校联合举办的赛事,开始于2001年,始终秉承“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宗旨,为在英语方面学有专长的同学提供向高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得到了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院校在自主招生时的广泛认同。第十五届创新英语大赛于2015年9月份启动,全国各中学十几万人参加,赛事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再攀高峰。
陈凌霄同学于2015年11月份通过网上报名参加并通过了初赛。2016年4月17日在合肥一中参加了安徽地区复赛,复赛成绩占全国前10%。7月22日晚,她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前去参加第十五届创新英语大赛全国总决赛。七天六夜的激烈角逐,对于每一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晋级精英,每一天都紧张而充满压力。
比赛第二天是包含听力、阅读、完型、作文考查的笔试排位赛。
第三天,举行随机抽题的故事接龙比赛,(十人一小组,凌霄是小组一号选手,阅读完题目情景就立即接龙)。第四天,经过熬夜至凌晨的个人准备和小组讨论,参加随机抽题的英语辩论赛,她作为反方二辩选手,就“College Students should pay less attention to their study than social lives”从多角度进行观点阐述、向对方提问及回答等。她提出“According to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do you agree that self-actualization comes before physiological needs?" "In the globalized labour market,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emphasise social experiences, if a student pays less attention to social lives, how can he adapt to this irresistible trend?”等问题,最后赢得了辩论赛。
第四天晚,公布了五十强晋级名单,晋级选手随机分组,六人一组抽取三个关键词,在6分钟内联想并编排一个剧本进行表演。凌霄由于反应灵敏机智,剧本编排幽默,无须参加下一轮评选,直接排位二十强中的前十。
(全国二十强,后排右三为陈凌霄同学)
当晚22:30宣布二十强名单后公布了次日上午十强争夺的演讲题目“The road not taken in life"。在一天疲惫的激烈角逐后,她还是坚持熬至凌晨准备演讲。
第五天早上,她通过主题演讲和听力达人成功晋级十强。其中,听力达人是在播放1.5-2分钟的英文新闻后,选手立即进行1分钟的内容复述以及总结,她是唯一一个抽到英音的选手,难度非常大,但复述还较为凝练,逻辑清晰,表达流畅。接着,十强选手了解了总决赛流程。下午,组委会为十强选手拍摄展现个性的视频并合照留念。
(全国十强,后排右四为陈凌霄同学)
最后一天,即全国总决赛冠亚季军争夺赛,十强选手被分为两组,进行5分钟的自定主题戏剧表演和2分钟的电影配音,戏剧表演环节中,凌霄主编的情景和台词赢得了评委的认可。六进四环节中,分为两组抽题进行情景演绎,准备时间为五分钟。
最激烈的是四进三环节,当场抽题进行辩论,凌霄作为反方一辩,就“Foreign products shouldn't be boycotted when we're having conflicts with the other country."(国与国之间产生冲突时,我们不应该进行产品抵制)从rational patriotism、globalized market、the continuation of negotiation、the harmony of the society(理性爱国,市场全球化,和谈的继续,社会和谐)等方面阐述观点并提问对方辩友,最终站在了冠军的领奖台上。
(冠亚季军,中间为陈凌霄同学)
本次比赛让陈凌霄同学感慨万千:“我认为比名次更重要的是收获的友谊。我能有幸结识各省层层选拔胜出的精英,亲身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交流中合作共享、一同进步。”她很谦虚地说:“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希望自己能够以此次比赛为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正是她的谦虚和十年如一日的勤奋才铸就了她这次的辉煌。
- 上一篇 : 用心学习,专业成长
- 下一篇 : 合肥七中:日本爱知大学师生来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