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际交流 促进同研共赢
时间:2016-09-30 17:09 作者:张凯丽 朱奇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七中在注重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从未放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在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课程体系不够系统、专业的背景下,合肥七中早已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积极地探索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通过摸索和实践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学校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合肥七中不仅多方面、多角度的去开发课程资源,更积极加入合肥市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相互交流、学习,积极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9月29日的下午,合肥七中张凯丽老师在合肥市心理教研室的安排下前往合肥三十五中,给三十五中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心理健康团体培训。此次活动主要针对新进三十五中初一和高一两个年级四百余个同学,以“适应新环境”为主题,旨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三十五中是一所援藏学校,集义务教育、高中学历教育和民族教育为一体的市属寄宿制完全中学。由于藏族班的存在,使得学生组成部分更加复杂,学生管理难度更大。藏族的同学们来自遥远的西藏,环境适应问题更加突出。虽然是跨学校的活动,主讲老师对对方学校的学生并没有非常了解,但在活动设计时也特别考虑了这个问题。
“我刚刚在台下的时候无意中听到有一位同学讲了一句话,她说我‘心理又没有病,为什么要参加心理培训?’其实很多同学看到我们会场的屏幕上显示的‘心理健康团体培训’的字样时,都会萌生这样的想法。所以我想跟大家交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是什么?“张凯丽从许多初、高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入手,成功的吸引了全场同学的注意。紧接着利用”听老师说“的热身游戏,迅速的让会场的氛围热情高涨。
很多同学进入新的学校,一方面无比的想念曾经熟悉的同学、老师和熟悉的校园;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很快的融入新集体而倍感孤单。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是很多同学正在面临的困难。
张凯丽召集了三十位同学,分成了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互不认识,分别覆盖不同年级、不同民族。每位同学在纸上描画自己的手模。在手模手掌心的位置写上自己的名字,在不同手指的位置分别写上老师要求的关于自己的信息。紧接着在组内去寻找与自己信息相同的”有缘人“,并将信息相同的手指相连,最后数清楚自己能寻找到多少”有缘人“。活动虽然简单,但同学们不亦乐乎,结束后很多同学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人和自己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偶像或者是理想。台上的同学们和我们一起分享着他们的感受,他们难掩激动地心情,“没有想到自己能找到这么多与自己有共同点的人,觉得特别兴奋!”还有两个女生竟然五项个人信息中有四项是相同的,她们高兴地在两人连线上画上了一个爱心。张凯丽问她们“你们在以后会去认识对方吗?”她们坚定地点了点头。有两个藏族的初一的孩子,虽然特别害羞,但仍然强烈的想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情。由于时间有限,很多成员并没能表达自己的心意,让他们回到座位的时候脸上显露出来的失望让在场的老师们很是心疼。
“每个人来到一个新环境都会感到不安,感到恐惧。很多人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只能看着周围的人变得越来越熟悉而自己越来越孤单。但实际上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和我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候我们会看到自己很想要认识的人却不敢主动地上前,殊不知那个人对自己同样有好感并也犹豫着,没有人主动,很多时候缘分就这么的错过了。那为何我们自己不能去做那个主动伸出手的人呢。环境永远不会来适应你,只有你能去适应环境。那些适应环境快的同学,哪一个不是主动去结交他人的呢。“张凯丽的一席话,引起了在场同学们的深思。
时间过得飞快,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转瞬即逝。纵使老师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口,还有很多经历没有分享,但看着同学们若有所思的脸,这场活动也是有效果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通过一次活动,一次培训就能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所有的心理老师应该都希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活动让同学们能逐渐提高自己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了解。
活动结束后,张凯丽又跟随三十五中心理老师一同参观了三十五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相互交流、沟通,分享各自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及方法。我们深知,要想快速、有序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拓宽渠道,博采众长,搭建区域内互相学习的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才能真正提高各自的教学质量,实现互利共赢。
- 上一篇 : 细化管理,脚踏实地
- 下一篇 : 树立服务意识 争当小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