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高合肥七中的教学质量提供不竭动力
时间:2014-02-12 09:42 作者:admin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合 肥 七 中
合肥七中1956年创办,当时为一所初级中学;1970年才开始接收两年制的高中班;1986年,恢复高中三年制。那时,校舍破旧,设施简陋,理化生分组实验,最多只能是12个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活动无法开展。但是,这几十年来,每一位合肥七中人“卧薪尝胆,苦苦磨砺,在改革中求发展;和衷共济,孜孜拼搏,于探索间创辉煌。”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省市的有力领导和市教育局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成功抓住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申办“合肥市甲级管理学校”、“合肥市市级示范性高中”、“安徽省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四次机遇,大力实施“形象工程”、“正气工程”、“安居工程”、“名牌工程”、“合力工程”等五大工程,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教管质量,为合肥七中进一步发展。真正实现“实验型、现代化、有特色、上层次”的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不竭动力。下面就从10个方面把合肥七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个简要汇报,请各位领导予以指正。
1、努力构建“名师群体”。
名校造就名师,名师支撑名校,名师的作用已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所学校造就一两位名师并不难,难的是不断造就出许多名师,构建成“名师群体”。我们知道现代教育采用的是多学科齐头并进、多教师分科教学的复合型教育模式,只有各学科的教师发挥群体优势,群策群力,共谋发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的“高徒”,正所谓“一枝独秀不为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此,合肥七中近年来大力实施“名牌工程”,在每一位教师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携优秀,在合格的基础上鼓励拔尖。
对青年教师“扶一把”:把他们推上公开课讲台露脸,放到各类竞赛中摔打,推荐到各级教育学会中传经;有意让他们获得各种出名的机会。
对小有名气的教师“送一程”:让他们独当一面挑重担,抓起话筒做“讲座”,对口支援搞“拉练”,主持课改攻科研,在职“读研”再充电。
请大名鼎鼎的教师带一批:让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带一批教学新秀和教学骨干;教学骨干、教学新秀带一批年轻教师。他们之间研讨、交流、互动、互助,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喜人景象,最终构建成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促成合肥七中每个教研组“以教研组为核心,各课组长为主导,每位教师为主体,齐心协力共创优秀教研组”;各个教研组之间“融通互补,资源共享,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每个班级“以班级为核心,各任课教师为主导,齐抓共管共创优秀班级”。
这样,合肥七中的名师群体已基本形成;他们中有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省市级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青年骨干教师、省市级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转化后进生能手等,他们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教育教学潮流,群星辉映,共同支持起合肥七中这个灿烂的教育天空。
2、积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
倾听着知识经济的脚步声,感受着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的律动,沐浴着科研兴国战略的春风雨露,合肥七中人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然后知不足;研,然后知用。”于是,2002年在成功申办省级示范高中之后,立即提出了“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实现合肥七中再次腾飞”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学校“竭力为教育科研提供全程服务”,计划每年拨出3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科研项目。
为了使教育科研获得较快的进展,学校规定:课题的确立,必须符合学校实际,必须站在教育、教学的前沿,必须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必须经过专业认可或学术主管部门批准。为此,我们摒弃了“单兵作战”的散兵游勇的研究方式,采取了三种方式来扩大科研的规模;一是课题形成时的群体参与,即在选题立项时,由有一定研究专长的教师牵头。组织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部分教师组成课题组,进行集体攻关;二是课题形成时的立体配置,即在选题立项时,综合考虑各课题的研究方向,力争使课题研究的范围涵盖学校教育、教学、教管的各个方面,内容兼顾教育、教学、教管的各个环节;三是聘请省教科所、安师大、上海师大等专家学者为课题组导师,将专家的理论指导、领导的具体支持和教师的积极参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优化组合的行动研究方式。
目前,我校已批准立项的国家、省、市等各级课题31项,参加各类课题研究的教职工近百人。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由“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通过教育科研,广大教职工培养了教育机智,增强了教育反思,加强了教育合作,把握了教育规律。
3、紧跟课程改革步伐,增强研究“高考”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基础教育工作中所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为全面配合课程改革,教育部即将下发《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初中学业评价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积极探索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着力进行学校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重建;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研究高考意识。否则,我们高中的教育教学必将盲人摸象、无的放矢。今年,高考的重大变革已向我们发出了鲜明的信号。
回过头来想一想,合肥七中今年之所以能在高考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与我们自觉对课程改革、高考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
三年来,我们一直注重引导广大教师深入研究、把握新的教学大纲,合理驾驭、处理新教材,力求吃透2003年《高考细则》,以优化各学科的教育教学。
为了及时、全面地了解2003年高考信息,把握高考动态,我们先后二次组织了高三各学科教师分别到安徽师范大学、淮南去听取由实验教材的实验地山西省教师专家组所做的《关于新教材的高考情况报告》;组织了高三年级组所有教师到天津市二所市级示范性高中观摩学习,并与这二所学校的高三年级组全体教师进行了“高三复习”专题研讨,收获很大。
之后,我们还与南京、安庆、六安、宣城等地进行了联系,搜集了有关高考信息;不少高三教师还自觉地认真研读报刊、杂志中有关课程改革、高考信息的述评、预测,确保了我校的高三复习迎考工作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4、认真组织好高一新生入学教育,点燃学生高中学习的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点燃每一位学生进入七中后的学习热情,开学第一天,我们都召开隆重的开学典礼:校长致辞,对每一位新生谆谆教导,提出殷切期望;高一新生上台给上一届考取本科大学的毕业生献花,明确每一位新生三年前进的方向;新生代表发言,说出每一位新生奋斗的誓言。
开学第一周,我们都对高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让新生学习领会《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学习行为,增强守纪意识;让新生参观校史陈列室,以了解合肥七中的发展历史,仰慕七中学子的杰出成绩,树立“今天我以七中为荣,明天七中以我为荣”的意识;让新生参观学校实验楼、科技楼,以了解合肥七中现代化的办学条件、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
5、举办“教学开放月”。
我校要求:高素质教师应该具备“五项素质”、“三个认可”。“五项素质”包括:优秀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渊博的学识素质,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三个认可”指的是:学生认可,学校认可和社会认可。
为了让这些要求落在实处,为了检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我校每年都在高一年级举办“教学开放月”:在每年10月份,高一年级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对外开放,邀请各位学生家长随堂听课,组织学科教师随堂听课。以检验每一位教师是否挤干水分,向45分钟要效益。然后,组织召开家长、教师恳谈会,认真听取广大家长的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广大教师都能自觉进行自我反思,主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6、端正考风,严肃考纪,净化考分,为科学评价高中教学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发现:考试作弊似乎成了有的中学生的通病,但他们并不能意识到:考风不正,势必造成学风不正;考分不“真实”,不利于学校教师、学生科学评价教与学的质量,不利于师生改进教与学中存在的缺点、遗漏,甚至强化了作弊学生弄虚作假等不良心理。为此,近几年来,我们特别开展了“端正考风,严肃考纪,净化考分”大行动。
在每次期中、期末等考试前,利用校会、班会等机会,进行考前总动员,倡导“宁可丢分,不可丢人”的“诚信理念”;
在监考时,要求每一位监考教师“认真监考,不读书、不看报,不改作业,不批试卷”,绝不给学生作弊机会;
实行“家长监考制”,每班聘请一名家长参加监考,让学校考试监考处在家长的监督之下;
实行“作弊学生通报制”,凡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一律在校黑板报、校广播站上公布名单,提出通报批评;并把作弊学科的成绩作零分处理。
7、建立复合型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全面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我校着重建立“复合型评价体系”,对于教师既根据教师实际工作业绩予以奖惩,也关注教师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既总结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也面向教师未来的发展;既发挥教师评价的诊断作用,也使教师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为此,我们在每次期中考试后,及时召开学生座谈会,填写问卷调查表;召开学生家长会,听取家长意见;随时收集平时学生、家长的评价意见;分别计算出每次考试中各年级、各班级、各学科的人均成绩,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及时公布市教育局关于高中毕业会考、高三模拟考试、高考的成绩统计数据,引导每一位教师明白自己所任的学科成绩在全市中的位置;要求每位教师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写出所教班级的教学评价,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召开教师座谈会,发动同行之间相互评价,以期优劣互补,高谋对策,共同发展。
我们不仅对教师建立了复合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也立足全面、科学。
我们每三年开展一次“校园十佳希望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分设品德高尚之星、智慧超群之星、课外博览之星、科技发明之星、见义勇为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关心集体之星、体坛贡献之星、文学创作之星、全面发展之星;评选的30多名候选人由班主任、授课教师、学生联名推荐,填写推荐表,附上先进事迹材料;学校把候选人的事迹打印成简明文字材料,配上照片,在校宣传栏中张榜公布,供全校学生投票时参考;同学们在投票前浏览先进事迹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然后全体学生投票选举,依据得票多少选定十名校园“希望之星”。根据学校追踪调查:此项活动对推动我校精神文明建设,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后进生转化等教育工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每学年期末,根据市教育局的评选条例精神,制定《合肥七中“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实施细则》。
每学期期中考试后,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进步、学习表现、任课教师的评价等,评定出每个班级荣获“合肥七中奖学金”的学生。通过这些评价,达到了表彰先进、鼓励前进的目的,优化了班风、学风。
我们每学期进行一次“校风十二项建设检查评比活动”,从“升旗仪式、早操、眼保健操、主题班会、室内卫生、统一着装佩戴校徽入校、考风考纪、迟到早退、课堂纪律、黑板报、大型文体活动、爱护公物”等十二个方面,给每个班级量化评分,并随时公布成绩;期末进行总评,对成绩好的班级,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对成绩差的班级提出批评和建议。通过此项活动,综合评价了每个年级、每个班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明确了每个班级、每位学生的努力方向。
8、激发“高考临界生”的内在动力。
所谓“高考临界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预计在本科大学分数线上下徘徊的高三学生。这类学生如果在高三年级期间能认真复习,全力冲刺,就可以考上本科;而马虎大意,稍有松懈,便可能名落孙山。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激发“高考临界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地复习迎考:
召开所有学科教师的专题座谈会,准确诊断各位“高考临界生”的学科学习状况,找出“缺腿科目”,然后重点抓“单科的补缺补差”。
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要求班主任敏锐地把握学生们、特别是“高考临界生”的身心状况,通过促膝谈心、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化解这些学生的心理郁结,强化这些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召开学生——家长——教师联席会议,逐一对每位高考临界生进行剖析,互通信息,共商对策,明晰各方的责任、方法,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齐心协力,共同推进“高考临界生”稳步前进。
组织高考心理调适报告会,聘请心理咨询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迎考心理压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问题,效果显著。
9、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合肥七中一直追求学校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之路,变抱怨、责怪师生员工为相信、依靠每一位师生员工;变学校对师生员工的外在压力管理为每一位师生员工内调式自我管理;变职能部门的单一式管理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合力式管理。为此,学校牢固树立以教育、教学为核心,“教育——教学——教研——教管”一盘棋的思想,学校制定、完善《关于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学常规十项要求》、《教师指导实验守则》等各种有关教学的管理规定;制定完善《文理分科若干规定》、《学生作业检查的规定》、《学生一日常规》、《学生考勤管理规定》、《劳动教育条例》、《校纪管理惩处条例》等各种对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完善《班主任工作条例》、《加强校风建设检查的具体意见》等各种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完善了《行政人员评估标准》、《服务育人要求》、《学校物品管理办法》、《电教设备管理制度》、《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各种对行政人员的有关管理规定。
在此基础上,学校重点抓各种管理规定的落实,引导师生员工依章办事,规范管理行为。唯因如此,我们既能抓好常规管理,又能加强过程管理,其结果是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
10、亟待加强的有关工作。
在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认为:我校还有如下工作急需加强:
如何科学地诊断各学科中学习困难学生,并寻找到有效的对策;
如何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发挥研究性学习对提高高考成绩的巨大作用;
如何与各兄弟学校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营造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如何发挥合肥市各兄弟学校的名师作用,用“微型教学法”等进一步带动、提高合肥七中广大教职工的教育、教学、教管的整体水平;
如何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功能,推动我校广大教职工与时俱进,努力建设成学习型组织,确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的观念。
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作用,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之路等等。
以上就是合肥七中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我们将在合肥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大力领导下,继续勇抓机遇,开拓创新,在开放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校走上立体式的可持续发挥之路,切实发挥省级示范学校的示范作用,为大面积提高合肥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尽我校的一点绵薄之力。谢谢大家!
合肥七中1956年创办,当时为一所初级中学;1970年才开始接收两年制的高中班;1986年,恢复高中三年制。那时,校舍破旧,设施简陋,理化生分组实验,最多只能是12个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活动无法开展。但是,这几十年来,每一位合肥七中人“卧薪尝胆,苦苦磨砺,在改革中求发展;和衷共济,孜孜拼搏,于探索间创辉煌。”特别是近十年来,在省市的有力领导和市教育局大力支持下,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校教职工,成功抓住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申办“合肥市甲级管理学校”、“合肥市市级示范性高中”、“安徽省省级示范性高中”的四次机遇,大力实施“形象工程”、“正气工程”、“安居工程”、“名牌工程”、“合力工程”等五大工程,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教管质量,为合肥七中进一步发展。真正实现“实验型、现代化、有特色、上层次”的办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不竭动力。下面就从10个方面把合肥七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个简要汇报,请各位领导予以指正。
1、努力构建“名师群体”。
名校造就名师,名师支撑名校,名师的作用已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所学校造就一两位名师并不难,难的是不断造就出许多名师,构建成“名师群体”。我们知道现代教育采用的是多学科齐头并进、多教师分科教学的复合型教育模式,只有各学科的教师发挥群体优势,群策群力,共谋发展,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的“高徒”,正所谓“一枝独秀不为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为此,合肥七中近年来大力实施“名牌工程”,在每一位教师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携优秀,在合格的基础上鼓励拔尖。
对青年教师“扶一把”:把他们推上公开课讲台露脸,放到各类竞赛中摔打,推荐到各级教育学会中传经;有意让他们获得各种出名的机会。
对小有名气的教师“送一程”:让他们独当一面挑重担,抓起话筒做“讲座”,对口支援搞“拉练”,主持课改攻科研,在职“读研”再充电。
请大名鼎鼎的教师带一批:让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带一批教学新秀和教学骨干;教学骨干、教学新秀带一批年轻教师。他们之间研讨、交流、互动、互助,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喜人景象,最终构建成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促成合肥七中每个教研组“以教研组为核心,各课组长为主导,每位教师为主体,齐心协力共创优秀教研组”;各个教研组之间“融通互补,资源共享,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每个班级“以班级为核心,各任课教师为主导,齐抓共管共创优秀班级”。
这样,合肥七中的名师群体已基本形成;他们中有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省市级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青年骨干教师、省市级优秀教师、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转化后进生能手等,他们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教育教学潮流,群星辉映,共同支持起合肥七中这个灿烂的教育天空。
2、积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
倾听着知识经济的脚步声,感受着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的律动,沐浴着科研兴国战略的春风雨露,合肥七中人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然后知不足;研,然后知用。”于是,2002年在成功申办省级示范高中之后,立即提出了“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实现合肥七中再次腾飞”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学校“竭力为教育科研提供全程服务”,计划每年拨出30万元专项资金,资助科研项目。
为了使教育科研获得较快的进展,学校规定:课题的确立,必须符合学校实际,必须站在教育、教学的前沿,必须经过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必须经过专业认可或学术主管部门批准。为此,我们摒弃了“单兵作战”的散兵游勇的研究方式,采取了三种方式来扩大科研的规模;一是课题形成时的群体参与,即在选题立项时,由有一定研究专长的教师牵头。组织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部分教师组成课题组,进行集体攻关;二是课题形成时的立体配置,即在选题立项时,综合考虑各课题的研究方向,力争使课题研究的范围涵盖学校教育、教学、教管的各个方面,内容兼顾教育、教学、教管的各个环节;三是聘请省教科所、安师大、上海师大等专家学者为课题组导师,将专家的理论指导、领导的具体支持和教师的积极参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优化组合的行动研究方式。
目前,我校已批准立项的国家、省、市等各级课题31项,参加各类课题研究的教职工近百人。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由“勤奋型”向“科研型”发展。通过教育科研,广大教职工培养了教育机智,增强了教育反思,加强了教育合作,把握了教育规律。
3、紧跟课程改革步伐,增强研究“高考”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基础教育工作中所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为全面配合课程改革,教育部即将下发《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和《初中学业评价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积极探索评价和考试制度改革,着力进行学校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和重建;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研究高考意识。否则,我们高中的教育教学必将盲人摸象、无的放矢。今年,高考的重大变革已向我们发出了鲜明的信号。
回过头来想一想,合肥七中今年之所以能在高考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与我们自觉对课程改革、高考的深入研究是分不开的:
三年来,我们一直注重引导广大教师深入研究、把握新的教学大纲,合理驾驭、处理新教材,力求吃透2003年《高考细则》,以优化各学科的教育教学。
为了及时、全面地了解2003年高考信息,把握高考动态,我们先后二次组织了高三各学科教师分别到安徽师范大学、淮南去听取由实验教材的实验地山西省教师专家组所做的《关于新教材的高考情况报告》;组织了高三年级组所有教师到天津市二所市级示范性高中观摩学习,并与这二所学校的高三年级组全体教师进行了“高三复习”专题研讨,收获很大。
之后,我们还与南京、安庆、六安、宣城等地进行了联系,搜集了有关高考信息;不少高三教师还自觉地认真研读报刊、杂志中有关课程改革、高考信息的述评、预测,确保了我校的高三复习迎考工作有的放矢、成效显著。
4、认真组织好高一新生入学教育,点燃学生高中学习的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点燃每一位学生进入七中后的学习热情,开学第一天,我们都召开隆重的开学典礼:校长致辞,对每一位新生谆谆教导,提出殷切期望;高一新生上台给上一届考取本科大学的毕业生献花,明确每一位新生三年前进的方向;新生代表发言,说出每一位新生奋斗的誓言。
开学第一周,我们都对高一新生进行入学教育:让新生学习领会《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学习行为,增强守纪意识;让新生参观校史陈列室,以了解合肥七中的发展历史,仰慕七中学子的杰出成绩,树立“今天我以七中为荣,明天七中以我为荣”的意识;让新生参观学校实验楼、科技楼,以了解合肥七中现代化的办学条件、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
5、举办“教学开放月”。
我校要求:高素质教师应该具备“五项素质”、“三个认可”。“五项素质”包括:优秀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素质,渊博的学识素质,良好的科研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三个认可”指的是:学生认可,学校认可和社会认可。
为了让这些要求落在实处,为了检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我校每年都在高一年级举办“教学开放月”:在每年10月份,高一年级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对外开放,邀请各位学生家长随堂听课,组织学科教师随堂听课。以检验每一位教师是否挤干水分,向45分钟要效益。然后,组织召开家长、教师恳谈会,认真听取广大家长的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广大教师都能自觉进行自我反思,主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益。
6、端正考风,严肃考纪,净化考分,为科学评价高中教学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发现:考试作弊似乎成了有的中学生的通病,但他们并不能意识到:考风不正,势必造成学风不正;考分不“真实”,不利于学校教师、学生科学评价教与学的质量,不利于师生改进教与学中存在的缺点、遗漏,甚至强化了作弊学生弄虚作假等不良心理。为此,近几年来,我们特别开展了“端正考风,严肃考纪,净化考分”大行动。
在每次期中、期末等考试前,利用校会、班会等机会,进行考前总动员,倡导“宁可丢分,不可丢人”的“诚信理念”;
在监考时,要求每一位监考教师“认真监考,不读书、不看报,不改作业,不批试卷”,绝不给学生作弊机会;
实行“家长监考制”,每班聘请一名家长参加监考,让学校考试监考处在家长的监督之下;
实行“作弊学生通报制”,凡在考试中作弊的学生,一律在校黑板报、校广播站上公布名单,提出通报批评;并把作弊学科的成绩作零分处理。
7、建立复合型评价体系,促进教育、教学全面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我校着重建立“复合型评价体系”,对于教师既根据教师实际工作业绩予以奖惩,也关注教师的未来成长与发展;既总结教师过去的工作表现,也面向教师未来的发展;既发挥教师评价的诊断作用,也使教师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功能。为此,我们在每次期中考试后,及时召开学生座谈会,填写问卷调查表;召开学生家长会,听取家长意见;随时收集平时学生、家长的评价意见;分别计算出每次考试中各年级、各班级、各学科的人均成绩,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及时公布市教育局关于高中毕业会考、高三模拟考试、高考的成绩统计数据,引导每一位教师明白自己所任的学科成绩在全市中的位置;要求每位教师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写出所教班级的教学评价,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召开教师座谈会,发动同行之间相互评价,以期优劣互补,高谋对策,共同发展。
我们不仅对教师建立了复合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也立足全面、科学。
我们每三年开展一次“校园十佳希望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分设品德高尚之星、智慧超群之星、课外博览之星、科技发明之星、见义勇为之星、助人为乐之星、关心集体之星、体坛贡献之星、文学创作之星、全面发展之星;评选的30多名候选人由班主任、授课教师、学生联名推荐,填写推荐表,附上先进事迹材料;学校把候选人的事迹打印成简明文字材料,配上照片,在校宣传栏中张榜公布,供全校学生投票时参考;同学们在投票前浏览先进事迹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然后全体学生投票选举,依据得票多少选定十名校园“希望之星”。根据学校追踪调查:此项活动对推动我校精神文明建设,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后进生转化等教育工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每学年期末,根据市教育局的评选条例精神,制定《合肥七中“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实施细则》。
每学期期中考试后,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进步、学习表现、任课教师的评价等,评定出每个班级荣获“合肥七中奖学金”的学生。通过这些评价,达到了表彰先进、鼓励前进的目的,优化了班风、学风。
我们每学期进行一次“校风十二项建设检查评比活动”,从“升旗仪式、早操、眼保健操、主题班会、室内卫生、统一着装佩戴校徽入校、考风考纪、迟到早退、课堂纪律、黑板报、大型文体活动、爱护公物”等十二个方面,给每个班级量化评分,并随时公布成绩;期末进行总评,对成绩好的班级,学校予以表彰、奖励,对成绩差的班级提出批评和建议。通过此项活动,综合评价了每个年级、每个班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明确了每个班级、每位学生的努力方向。
8、激发“高考临界生”的内在动力。
所谓“高考临界生”,是指那些学习成绩预计在本科大学分数线上下徘徊的高三学生。这类学生如果在高三年级期间能认真复习,全力冲刺,就可以考上本科;而马虎大意,稍有松懈,便可能名落孙山。为此,我们特别重视激发“高考临界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脚踏实地地复习迎考:
召开所有学科教师的专题座谈会,准确诊断各位“高考临界生”的学科学习状况,找出“缺腿科目”,然后重点抓“单科的补缺补差”。
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要求班主任敏锐地把握学生们、特别是“高考临界生”的身心状况,通过促膝谈心、个别辅导,循循善诱地化解这些学生的心理郁结,强化这些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召开学生——家长——教师联席会议,逐一对每位高考临界生进行剖析,互通信息,共商对策,明晰各方的责任、方法,学生、家长、学校三方齐心协力,共同推进“高考临界生”稳步前进。
组织高考心理调适报告会,聘请心理咨询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迎考心理压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问题,效果显著。
9、优化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合肥七中一直追求学校管理工作真正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之路,变抱怨、责怪师生员工为相信、依靠每一位师生员工;变学校对师生员工的外在压力管理为每一位师生员工内调式自我管理;变职能部门的单一式管理为全体师生员工的合力式管理。为此,学校牢固树立以教育、教学为核心,“教育——教学——教研——教管”一盘棋的思想,学校制定、完善《关于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学常规十项要求》、《教师指导实验守则》等各种有关教学的管理规定;制定完善《文理分科若干规定》、《学生作业检查的规定》、《学生一日常规》、《学生考勤管理规定》、《劳动教育条例》、《校纪管理惩处条例》等各种对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完善《班主任工作条例》、《加强校风建设检查的具体意见》等各种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完善了《行政人员评估标准》、《服务育人要求》、《学校物品管理办法》、《电教设备管理制度》、《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各种对行政人员的有关管理规定。
在此基础上,学校重点抓各种管理规定的落实,引导师生员工依章办事,规范管理行为。唯因如此,我们既能抓好常规管理,又能加强过程管理,其结果是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
10、亟待加强的有关工作。
在这些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认为:我校还有如下工作急需加强:
如何科学地诊断各学科中学习困难学生,并寻找到有效的对策;
如何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发挥研究性学习对提高高考成绩的巨大作用;
如何与各兄弟学校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提高,营造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如何发挥合肥市各兄弟学校的名师作用,用“微型教学法”等进一步带动、提高合肥七中广大教职工的教育、教学、教管的整体水平;
如何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功能,推动我校广大教职工与时俱进,努力建设成学习型组织,确立“终身学习”、“全面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的观念。
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作用,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之路等等。
以上就是合肥七中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我们将在合肥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大力领导下,继续勇抓机遇,开拓创新,在开放中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促进学校走上立体式的可持续发挥之路,切实发挥省级示范学校的示范作用,为大面积提高合肥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尽我校的一点绵薄之力。谢谢大家!
- 上一篇:暂无
- 下一篇 : 合肥七中教育档案(请你到我七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