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七中(十八),2024届18班张雅轩心中的母校
时间:2024-09-04 10:53 作者:张雅轩,汤道兵 来源:2021级(高三) 阅读次数: 次
离别的笙箫奏响,学子们心里有话要说。
流连,和雅校园以文化人;
感恩,老师用大爱润泽心灵;
眷念,母校以“责任”培育未来。
梧桐叶,眼泪和微型奇迹—写给合七的三年
“于是”,在古汉语里代表着“在这里”,引申为“因为这个”。
在一场冗长的夏雨过后,没来由地,我决定用这个高考语文必备知识点开头,写一个跨度为三年的故事。
于是,故事开始。
一.梧桐大道
“青春就是转了无数个弯到达终点,而答案明明就在眼前。”看完电影《adventureland》,这句影评深深刻在我的脑海。
无意为十六岁的自己掩饰,倨傲的、冷漠的、怀疑并拒绝一切的,是合七每一届新生里太鲜明又太泛泛的一个。
太年轻的心学不会反省和收敛,刚入学时,每一刻每一秒都在呐喊不甘心。16是一切的开始,一共33个班级,我们处于将将好中间的位置。好处是大场面列队总在操场中央,缺憾在于,没有人想在最张扬的年纪顶上一个中庸的标签,哪怕只是班号呢。
但归属感总是来得莫名。
因为家庭的变化,在滕总的办公室流泪,她温柔地开解,在隔天的语文课上巧妙地利用课本,引发全班对原生家庭话题的思考,讨论声中,少年的苦泪被不露痕迹地拭干;高中第一次运动会,清晨寝室偷亮的灯显示激动,照亮了互相叫早的默契与青涩脸庞上的胭脂粉红,初出茅庐时怎能不意气风发,从天不亮到天已不亮,跳跑拉挥打加写稿,不被看好的班级一步步拿下优绩,念出的数字不是名次是共同拼下的野望;周五下午历史加美音信的排课是独属16班的超级课表;小组PK总伴随着斗智斗勇和梦幻零食大礼包……
后来,在高一的某天,趴在班外走廊,幽幽的梧桐绿云在眼前展开,恍惚间,脑子里飘出“出岫云心”四字,想到下一句,倦飞的鸟儿是我吧,那,所归何处?笑,是身后那扇门了。
望着梧桐树冠念诗这种事太罗曼蒂克,是我乏味记事里鲜有的妙趣,而那片绿云也真真切切留在我脑海。后来选科分班,新教室在北一楼,离小花园的花花草草那么近,却再也看不见16岁在16班门口看见的那种绿色了。
合七的梧桐大道见证了太多初见,但太遗憾,在高中古代诗歌鉴赏里,梧桐那么多次地成为代表分别的意象。
你不会愿意为一排梧桐来一座高中。
但你会因为那排梧桐怀念那座高中。
二.匀速流泪
东亚孩子的青春叙事里是不能没有成绩的,在一所以升学为最终目的的普通高中,更是如此。
无须粉饰,在合七的三年以学习为主线展开。一点点,排名从指标最后一名往前走,好无聊又好惊险的排名折线图:
高一是高山低谷和百转千回。
新生的不甘心是要有底气的,入班排名撑不起我蓬勃的少年心气。那么,沉潜,再沉潜,笨的方法和慢热的人倒是适配。
第一次月考,从班级倒五到年级第五。
拿到成绩单的瞬间,我想,这些天,一个人的自习室好安静啊。
可努力红利过去,荒芜与贫瘠逐渐显露。想兼顾九门太难,期中末平平的排名,第二档的奖学金,让我陷入无边的焦虑,小众的意向选科同时对我提出更高的要求。压力,陡增。
或是感受到我的力不从心,滕总语重心长地列表,为我分析利弊。终于,在最后一次意向单上,我将物理换成历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纯文战士。
高二是细水长流和风生水起。
不同于高一轻松愉悦的氛围,18班的气质确有文素班的特点—恬静下暗藏高压。太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快到反应不过来的PPT,背背背背的硬性任务和难以入手的软性pre……
但既然做了选择,那便甘之如饴。
早读前的几分钟是要叼着早餐在教室外站着回顾课本的;没有跑操的大课间是要靠着栏杆背书的;听力的第二遍播放是要挤出来过单词的;从午餐结束到午休前的十几分钟是在寝室的连廊巩固新课的;晚自习前是要在自习室提前进入状态的;二晚的前五分钟是雷打不动在计划本上复盘的……
“巧啭岂能本无意,良辰未必有佳期。”义山的这句诗我在高二时念了无数次,常念常新。这时候开始警惕不要掉入优绩主义的陷阱中,实打实地在能力和习惯上打磨自己。带着日益成熟的心态,我迎来了三年里学业最顺利的“良辰佳期”。
高三是隐隐作痛和水到渠成。
听过一个说法,大概是说高三学生大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受困于睡眠、学习、娱乐的不可能三角,慢慢熬着300多天的光阴。行文至此,脑子里开始循环李长吉的《苦昼短》,心如枯兰的少年才子,在吟诵“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时,或许会和我们带着同一副面容吗?
回想我的高三,开学考试刷新最低排名,生理痛和心理痛轮番来袭,请假落下的课业,九省不敢直视的单科分数……种种意外打破了原本既定的奔跑轨道,“维系”成了很难的事,就别说冲刺了。
还好,在合七,我得到不只是学业上的进益,更有心理上的成长。默念着“风物长宜放眼量”,我尝试把握失衡中的平衡,利用模考一次次寻找自己最好的应试状态,定格技巧,控制心情,复刻模式,慢慢摸索出最稳定的发挥流程。从2月到6月,每一次大型模考的分数和排名都在正增长。稳定上升这四个字,可能是高三最令人安心的东西了。
平凡应试故事的结尾,是我收获了一个平淡如水的分数和排名,没有像查分前害怕得那样发挥失常,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出色表现,刚刚好卡在正常发挥水平的中央线上。
一年前班里写心愿卡片,我小心翼翼地写下“one step closer to NJU”,希望努力迈出的每一步都能让我离梦校近一点。
录取结果出来,我笑,算是一语成谶吗,同样是南京的高校,我志在南大,兜兜转转却走入东大校门。
也会想,如果更勇敢坚定一点,划掉那个closer,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呢。
没有如果,有缺憾,也完美。
匀速流泪这个形容,私以为很像紧握着成绩单的普通你我。
为一个个薄薄的数字紧张,发愁,欣喜,最后苦的甜的酸的辣的滋味顺着眼角缓缓流下,其实也没有那么珍重或感慨,但这毕竟是三年。
所以我们匀速流泪,匀速 抒写出毅然走向成熟的大部分自我,流泪 是为了抱抱尚未完全长大的小部分自我。
三.微型奇迹
“愿你们持有爱,愿你们赢得爱
愿你们始终能体认自己,感知他人
毕竟,相爱
与不完美的肉身之人的相爱
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争取
间或可能获得的微型奇迹。”
如何书写感谢,向您。
是邓书记和梁校字字珠玑的指引。
是级部大家庭千万小广播的操心。
是滕总三次单独谈话的殷殷指导。
是涛哥毫不犹豫放行地调整假期。
是牛牛对作文给予的百分百肯定。
是铭姐永远为你敞开的课下答疑。
是素珍毫不吝惜的人文关怀鼓励。
是贵姐“要啃硬骨头”的铿锵引领。
是青青的启发性答疑与温柔注视。
是小储妥帖安排空调和暖热水瓶。
是书店食堂门卫室准时亮起暖灯。
……
从何写起呢,“我们”。
开始是很独的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洗澡,一个人磕题……
后来有一个朋友愿意向我伸出手,饭卡叠在一起居然有这么重的份量,走的那段路好短又好长。
跟着你奔向澡堂时有一种百米冲刺的模样。
和你研究一百道地理题也不觉得勉强。
看你爱的球,看不懂有你给我讲讲。
入睡前好梦的祝声陪我美梦绕梁。
体育课有你贴贴不用漫游徜徉。
晚自习的小纸条写满浪漫幻想。
走廊偶遇一个眼神懂你想讲。
左邻右舍帅气解答难题现场。
同桌总能迸发默契磁场。
……
开头引用的句子来源于戴锦华老师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深情熨帖如她,把“活着,去爱,去创造,去背负”几个单薄语组念得深入人心。
微型奇迹,是初闻惊艳的譬喻,也是芸芸凡人之间的确凿回忆。
是时候举杯。
敬四方校园里的相遇,敬拥抱瞬间,敬夕阳下的絮语,敬紧握的双手和滚烫胸膛,敬不息心跳声响。
在合七,我们亲手铸造的点滴,就是黄金岁月里的微型奇迹。
后记:
想了很久,怎么去完成这篇新闻稿。
模范版本应该体面大方地抒写骄傲,誊录荣誉,但若如此,过于宏观正确的叙述,不免失去少年语感独有的恳切与轻盈,成为难以具名的呆板庆功簿。
于是,请原谅18岁的我,选择用酸涩稚拙的笔法,感味我的三年。
至此,笑与泪都留给传闻。
故事的最后,感谢合七,托起我最勇敢最无畏的大梦一场。
祝师长们万事胜意,笑颜常开;
祝学弟学妹们心怀理想,一往无前;
祝2024届的朋友们野望成真,美梦长存!
江湖再见。
(撰稿:张雅轩,汤道兵 统稿:林寿松 审稿:谢庆霞)
- 上一篇 : 最忆七中(十七),2024届1班于顺杰心中的母校
- 下一篇 : 最忆七中(十九),2024届19班张晟喆心中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