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名著阅读亟待加强指导
时间:2013-12-29 18:24 作者:admin11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合肥七中 苏卫兵
2000年9月,教育部在新颁的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必读30种名著。其中初中部分10种.高中部分20种。调查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有利于我们对之进行科学的教学与指导。为此,我校指导名著阅读课题小组于2001年3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对象是随机抽取的合肥市一所重点中学和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一、高一新生备110名。其中男女生比例为l:l。为保证调查的数据真实、可信,我们采用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式,当堂发卷。当堂收卷,当场统计结果。
一、调查内容及结果
二、综合分析
1.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阅读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阅读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诃查显示: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多从个人的需要出发。45%的学生认为阅读名著可以帮助自己写好作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倾向;62%的学生选择了丰富情感、体味人生,表明中学生正逐步走向成熟,甘益关注社会、人生,这与国家倡导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初衷是吻合的。但是,所推荐的名著作为必读书目。是中学生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这却远未能引起教师、家长、学生的足够重视,只有14%的人选择此项就是明证。中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任务重,兴趣广丽易变,缺乏恒心,致使他们的阅读容易盲目随意、情绪化、追求趣味性.52%的学生选择。消邋娱乐”项就不足为怪了。所有这些表明,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还处在自发状态,教师、家长等采取一些训练手段,从外部培养、激发、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既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又是学生阅读动机形成的基本途径。
2,当学生不存在智力障碍与知识缺陷时,阋读动机的有无和强弱对阅读的影响就变得至关重要。正是因为有52%的学生阐读名著是为了消遣娱乐,才有47%、32%的人分别选择随意型(无特定的阅读目的)、消遣型(为娱乐而阅读);12%的人选择被迫型(教师和家长要求),这与14%的人选择“完成阅读任务”的动机大致相当;还有20%的学生选择“压抑型”(家长和教师不允许而偷偷阅读),很可能是想在紧张的课业重压下消遣娱乐,或者想寻找自己的情感寄托;大概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痴迷于文学耐沉醉其中。尽管有54%的学生选择“求知型”,但是在上述状态下阅读名著,所能获取的知识必然是零散的、少量的,必然会产生阿读名著收效甚徽的困惑,既不能直接提高写作能力,又不能间接促进学习成绩的进步。
3.62%的学生认为,阅读名著对提高学业成绩的作用不大,甚至有阻碍作用。由此推知,目前学生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仍然很大,学生重视考分甚于重视自我修养。国家的考试制度如果不做一些凋整,名著阅读的前景将不容乐观,一味地指责学生存在着阅读的功利化倾向,也是不太现实的。
4.由于中睡的大多数家庭目前还不太富裕。让每一位中学生都买齐30种名著是程困难的。调查显示:中学生的藏书量较小。我们需要发挥家庭藏书,班集体、学校、社会的圈收馆等多种渠道的作用。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充足的书源。鲜亮的封面、崭新的书面、温馨的书香、沉甸甸的份量,处处都能让中学生感觉到一种愉悦的力量,这种力量对读书人是一种奠名的滋养,对阅读名著是一种巨大的促进。
5.我们知道,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是信息时代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音像文化制品夹带奢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扑面而来,它们通过虚拟真实性,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听黉、视觉,给我们带来感官的愉悦。相比之下,学生往往感到白纸黑字的印刷文本是如此的枯操乏味。所以,65%、40%的学生最喜爱通过电影、电视剧、电脑游戏来阅读名著。但是我们知道,白纸黑字的印刷文本与音像文化制品的最大不同便是恒定性和图式化,他给我们充分的时何边读边思考,他给我们留下广阔的创造性阐述空间。音像文化制品则正好与此相反,这样,它就填平了能指与所指之同的距离。学生长期浸染其中。语言感受能力必然退化,再也体会不出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了,再也把握不了文章的深层意蕴。因此,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我们一方面娶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把必读的名著拍成电影、电视剧,让他们先直接感知名著,激发起他们阅读名著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不盲目地迎合学生,严格要求他们静坐下来认真阅读名著.培养他们对自纸黑字的亲近感、认同感,引导他们发现白纸黑字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同样是有声音的、有色彩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有思想的,白纸黑字的背后蕴藏着一个极为丰富的世界。文本阅读的价值是永远不可取代的。
6.90%、37%的人最喜欢阅读小说、散文,而只有16%、20%的人选择了诗歌、文学评论。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中学生大脑中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审美情趣、阅读动机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名著各自不同的阅读难度、阅读趣味造成的。阅读诗歌、文学评论等,对读者原先已有的各种知识、经验、趣味、素养、动机、鉴赏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不少学生在平时的课本中较少学习,而在课外又很少接触,大脑中缺乏一定数量的相关知识储备,同化、转化文学作品中内容的能力较弱,阅读起来感到比较困难,逐渐丧失了阅读兴趣。因此,在名著网读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帮助中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梳理、补充,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并根据学生不同学年的知识结构特点和阅读名著的任务要求。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拟定一份三年的名著阅读计划,合理搭配各种类型的名著。科学安排各学年的阅读任务。
7.只有2%的人选择最喜爱阅读文盲文。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这表明,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文化快餐”式的阅读心理,他们不再有“花阿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闲情逸致,不再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幽思遐想.失去了读古文时从生涩到感叹的快感,失去了因细细咀嚼古书中人物思想情感而产生的共鸣。
8.尽管耳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但80%的人仍然认为有时间阅读名著。这是令人欣慰的。可是84%的人每天读书的时间低于40分钟,这又说明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时间来读书.他们宁愿沉溺于肥皂剧、卡通漫画、电脑游戏,闲坐中打发时问,也不愿坐下来认真地读几页书。这表明在督促、激励学生利用点滴时间阅读名著的方面,我们的力度可以加强、应该加强,甚至有必要先在课内安排阅读名著的时问,直至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后,再逐渐放到课外白读。
9.90%的学生只是偶尔写或从来不写读书笔记,他们读名著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收效必然甚微.有人便感慨“读书没用处”。笔者曾就此进行了个别访谈,中学生不写读书笔记的原因大致如下:(1)时间紧,无时间写。(2)怕麻烦。(3)写了也不看,收效不大。(4)追求情节而忽略了其他。(5)没有养成写笔记的习惯。(6)不知怎样写等等。而l0%经常写读书笔记的同学,其作文水平、阅读能力、进步速度等都远远高于其他同学.他们因从中尝到了甜头而乐此不疲,形成了良性循环。实践早已证明,“不动笔墨不读书”确是读书的经验之谈,它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方法,是积累知识、练习写作的好途径,是治学严谨、勤奋刻苦的精神情操的体现。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应是名著阅读指导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0.关于读书交流,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64%的学生希望安排读书交流课.却只有10%的人愿意在全班交流。这反映了我们的中学生,一方面希望有自己交流的时空,另一方面叉存在普遍的怯场,对自己的交流表达能力很不自信。究其原因,(1)中国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演讲的机会太少,得到训练的机会更少,因而没有形成必要的演讲技能;(2)有的学生平时读书不认真.又不愿写读书笔记。对所读的内容记忆模糊或空白。没有交流的材料,巧嘴难“说”无“米”之炊;(3)学生当众交流的机会太少.对自己的课堂发言、公共场合的演说潜能还没有充分发现或挖掘,让其处于“休眠”状态,但又觉得自己平时课下的交流船力尚可。敢有4l%的人选择了。说不准”项。我们认为。读书的方法可以借鉴.读书的喜悦应该分享,读书的迷惑需要辨析,读书的偏差必须纠正,读书的成果尽量发表。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有机会多多交流读书信息。同学之坷、师生之间、长幼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能构建起一种阅读名著的兴趣场和信息场。而且,读书交流课集听、说、读、写、思、表演诸种能力于一体,是训练中学生诸种能力的最好媒介。因此,安排读书交流课是指导名著阅读中重要的一环,不可或缺。势在必行。79%的人并不反对安排读书交流课,_只要教师引导正确,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读书心得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读书笔记整理成一篇篇文章,积极向斑报、校报、各级报刊杂志投稿,在更大范围内交流、争鸣。社会各级刊物也应该积极为中学生开辟园地.为中学生阅读名著播蕊呐喊,指点迷津。引导争鸣。
2000年9月,教育部在新颁的教学大纲中,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必读30种名著。其中初中部分10种.高中部分20种。调查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现状.有利于我们对之进行科学的教学与指导。为此,我校指导名著阅读课题小组于2001年3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对象是随机抽取的合肥市一所重点中学和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一、高一新生备110名。其中男女生比例为l:l。为保证调查的数据真实、可信,我们采用了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式,当堂发卷。当堂收卷,当场统计结果。
一、调查内容及结果
二、综合分析
1.阅读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阅读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阅读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诃查显示: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多从个人的需要出发。45%的学生认为阅读名著可以帮助自己写好作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倾向;62%的学生选择了丰富情感、体味人生,表明中学生正逐步走向成熟,甘益关注社会、人生,这与国家倡导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初衷是吻合的。但是,所推荐的名著作为必读书目。是中学生必须完成的阅读任务,这却远未能引起教师、家长、学生的足够重视,只有14%的人选择此项就是明证。中学生的年龄较小,学习任务重,兴趣广丽易变,缺乏恒心,致使他们的阅读容易盲目随意、情绪化、追求趣味性.52%的学生选择。消邋娱乐”项就不足为怪了。所有这些表明,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还处在自发状态,教师、家长等采取一些训练手段,从外部培养、激发、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既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又是学生阅读动机形成的基本途径。
2,当学生不存在智力障碍与知识缺陷时,阋读动机的有无和强弱对阅读的影响就变得至关重要。正是因为有52%的学生阐读名著是为了消遣娱乐,才有47%、32%的人分别选择随意型(无特定的阅读目的)、消遣型(为娱乐而阅读);12%的人选择被迫型(教师和家长要求),这与14%的人选择“完成阅读任务”的动机大致相当;还有20%的学生选择“压抑型”(家长和教师不允许而偷偷阅读),很可能是想在紧张的课业重压下消遣娱乐,或者想寻找自己的情感寄托;大概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痴迷于文学耐沉醉其中。尽管有54%的学生选择“求知型”,但是在上述状态下阅读名著,所能获取的知识必然是零散的、少量的,必然会产生阿读名著收效甚徽的困惑,既不能直接提高写作能力,又不能间接促进学习成绩的进步。
3.62%的学生认为,阅读名著对提高学业成绩的作用不大,甚至有阻碍作用。由此推知,目前学生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仍然很大,学生重视考分甚于重视自我修养。国家的考试制度如果不做一些凋整,名著阅读的前景将不容乐观,一味地指责学生存在着阅读的功利化倾向,也是不太现实的。
4.由于中睡的大多数家庭目前还不太富裕。让每一位中学生都买齐30种名著是程困难的。调查显示:中学生的藏书量较小。我们需要发挥家庭藏书,班集体、学校、社会的圈收馆等多种渠道的作用。为学生阅读名著提供充足的书源。鲜亮的封面、崭新的书面、温馨的书香、沉甸甸的份量,处处都能让中学生感觉到一种愉悦的力量,这种力量对读书人是一种奠名的滋养,对阅读名著是一种巨大的促进。
5.我们知道,信息传播的多媒体化是信息时代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音像文化制品夹带奢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扑面而来,它们通过虚拟真实性,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听黉、视觉,给我们带来感官的愉悦。相比之下,学生往往感到白纸黑字的印刷文本是如此的枯操乏味。所以,65%、40%的学生最喜爱通过电影、电视剧、电脑游戏来阅读名著。但是我们知道,白纸黑字的印刷文本与音像文化制品的最大不同便是恒定性和图式化,他给我们充分的时何边读边思考,他给我们留下广阔的创造性阐述空间。音像文化制品则正好与此相反,这样,它就填平了能指与所指之同的距离。学生长期浸染其中。语言感受能力必然退化,再也体会不出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了,再也把握不了文章的深层意蕴。因此,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我们一方面娶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把必读的名著拍成电影、电视剧,让他们先直接感知名著,激发起他们阅读名著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不盲目地迎合学生,严格要求他们静坐下来认真阅读名著.培养他们对自纸黑字的亲近感、认同感,引导他们发现白纸黑字并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同样是有声音的、有色彩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有思想的,白纸黑字的背后蕴藏着一个极为丰富的世界。文本阅读的价值是永远不可取代的。
6.90%、37%的人最喜欢阅读小说、散文,而只有16%、20%的人选择了诗歌、文学评论。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中学生大脑中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审美情趣、阅读动机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名著各自不同的阅读难度、阅读趣味造成的。阅读诗歌、文学评论等,对读者原先已有的各种知识、经验、趣味、素养、动机、鉴赏能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不少学生在平时的课本中较少学习,而在课外又很少接触,大脑中缺乏一定数量的相关知识储备,同化、转化文学作品中内容的能力较弱,阅读起来感到比较困难,逐渐丧失了阅读兴趣。因此,在名著网读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帮助中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梳理、补充,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并根据学生不同学年的知识结构特点和阅读名著的任务要求。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拟定一份三年的名著阅读计划,合理搭配各种类型的名著。科学安排各学年的阅读任务。
7.只有2%的人选择最喜爱阅读文盲文。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这表明,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文化快餐”式的阅读心理,他们不再有“花阿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闲情逸致,不再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幽思遐想.失去了读古文时从生涩到感叹的快感,失去了因细细咀嚼古书中人物思想情感而产生的共鸣。
8.尽管耳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但80%的人仍然认为有时间阅读名著。这是令人欣慰的。可是84%的人每天读书的时间低于40分钟,这又说明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时间来读书.他们宁愿沉溺于肥皂剧、卡通漫画、电脑游戏,闲坐中打发时问,也不愿坐下来认真地读几页书。这表明在督促、激励学生利用点滴时间阅读名著的方面,我们的力度可以加强、应该加强,甚至有必要先在课内安排阅读名著的时问,直至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后,再逐渐放到课外白读。
9.90%的学生只是偶尔写或从来不写读书笔记,他们读名著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收效必然甚微.有人便感慨“读书没用处”。笔者曾就此进行了个别访谈,中学生不写读书笔记的原因大致如下:(1)时间紧,无时间写。(2)怕麻烦。(3)写了也不看,收效不大。(4)追求情节而忽略了其他。(5)没有养成写笔记的习惯。(6)不知怎样写等等。而l0%经常写读书笔记的同学,其作文水平、阅读能力、进步速度等都远远高于其他同学.他们因从中尝到了甜头而乐此不疲,形成了良性循环。实践早已证明,“不动笔墨不读书”确是读书的经验之谈,它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方法,是积累知识、练习写作的好途径,是治学严谨、勤奋刻苦的精神情操的体现。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应是名著阅读指导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0.关于读书交流,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64%的学生希望安排读书交流课.却只有10%的人愿意在全班交流。这反映了我们的中学生,一方面希望有自己交流的时空,另一方面叉存在普遍的怯场,对自己的交流表达能力很不自信。究其原因,(1)中国的课堂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演讲的机会太少,得到训练的机会更少,因而没有形成必要的演讲技能;(2)有的学生平时读书不认真.又不愿写读书笔记。对所读的内容记忆模糊或空白。没有交流的材料,巧嘴难“说”无“米”之炊;(3)学生当众交流的机会太少.对自己的课堂发言、公共场合的演说潜能还没有充分发现或挖掘,让其处于“休眠”状态,但又觉得自己平时课下的交流船力尚可。敢有4l%的人选择了。说不准”项。我们认为。读书的方法可以借鉴.读书的喜悦应该分享,读书的迷惑需要辨析,读书的偏差必须纠正,读书的成果尽量发表。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有机会多多交流读书信息。同学之坷、师生之间、长幼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能构建起一种阅读名著的兴趣场和信息场。而且,读书交流课集听、说、读、写、思、表演诸种能力于一体,是训练中学生诸种能力的最好媒介。因此,安排读书交流课是指导名著阅读中重要的一环,不可或缺。势在必行。79%的人并不反对安排读书交流课,_只要教师引导正确,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读书心得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读书笔记整理成一篇篇文章,积极向斑报、校报、各级报刊杂志投稿,在更大范围内交流、争鸣。社会各级刊物也应该积极为中学生开辟园地.为中学生阅读名著播蕊呐喊,指点迷津。引导争鸣。
- 上一篇 : 运用图式理论训练学生作文谋篇能力
- 下一篇 : 请救救母语的社会必要教育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