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论文

作为实用艺术的高考语文

时间:2013-12-29 18:40 作者:admin11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语文组  刘孝峰
如果我们暂时从高考升学的硝烟战火中走出来,从试题分析的锱铢必较中走出来,如果我们平心静气细心品读,将这三年(2006-2008)的高考语文(安徽卷)当作“三件套”的实用艺术品,那么,你会发现,她就像一幅黑白的世俗风情画那般让人迷恋,就像一首无声的情理协奏曲那般令人陶醉,就像一盏作文教学指路灯那么使人觉醒……
实用艺术品首先要符合科学的规律,满足实用的需求,高考语文(安徽卷)肩负遴优选才、导教引学的社会责任,严格按照部颁标准命制,侧重考查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层面,其实用性毋庸置疑。但是语文的特质所在,要求语文试卷(安徽卷)在抽象之上凸现形象,理性之外彰显感性,科学性之中融入艺术性,实用价值的层巅插起审美价值的大旗。高考语文(安徽卷),藉由选文、拟题、设答而形成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艺术》),在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而具有了美学、美育的特殊意义。
高考语文(安徽卷)给我们铺展开一幅世俗风情画。搜索历年试卷关键词,2006年可以看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传统等方方面面,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勾勒出当今社会的整体风貌;2007年点染徽州文化、安徽名人,文化气息更加浓郁,安徽特色越发展现;2008年小至极其细微的“塑料袋”,大至邈远无际的“宇宙外面”,活泼泼的尘世风情挟带对道德、心理的关注,给考生一种融入生活、融入社会、融入“当下”的强烈暗示。综观三年高考语文(安徽卷),学问之外不忘生活,学习之外不忘社会,这应当是命题人的鲜明主张;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这应当是命题人的中心观念。
高考语文(安徽卷)给我们演奏了一首情理协奏曲。三篇古文,分别透着浓浓的亲民之爱,浸着文人雅士清高脱俗的无限深情,含着对人民公仆的深深期待;三篇诗词,分别吟“聚散匆匆”的离别之情,抒“老来猛气还轩举”的凌云之志,写“危似孤臣末世难”的爱国之心。此之谓情。
三篇现当代散文,《乡村的风》第16题考查“多种情感”,看似谈“情”,实则论“理”,非把握作者行文运笔之“理”,非掌握筛选、分析、综合、概括之“理”,否则无法寻觅文中之“情”。《我与地坛(节选)》第17题考查“对生命的感悟”,看似论“理”,实则谈“情”,命题人对生命的“热情”,对人生的“激情”,对生活的“真情”,都洋溢在看似冷淡的“感悟”之“理”中。《行吟阁遐想》第17题考查“自然环境”及“描写作用”,看似谈自然,谈风景,实则要把握作者行文运笔之“理”,点出作者内心激荡之“情”。三篇现当代散文,情中有理,理中含情,考生当循情以求理,据理以表情。此之谓情理交融。
高考语文(安徽卷)给我们悬挂起一盏作文教学指路灯。2006年第18题考查新词“雪藏”的“词语置换”,启示我们:立足当代,自铸新词,这是语言创新的最佳方式;细心体贴,与时俱进,这是语文学习的最佳方式。2007年第19题考查句式:“少一点……,多一点……”,整句的强调,让人想到张志公对“属对”的重视:“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语汇的训练和语法练习,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2008年第20题考查扩写:“这个冬季,天气异常寒冷。”如何做到内容的具体充实、描写的形象生动和语言的文采斐然?一切抽象空洞的作文标准,都可以在本题的“问”与“答”中寻找到真实的答案。
炼字,造句,扩段,最后“成篇”。2006年作文题“读”,“读”自然,“读”社会,“读”人生……“读”是为了“知”。20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强调感情真挚,要感恩的不仅是“手中线”“身上衣”的母亲,还有“祖国”“民族”这个母亲,“自然”“宇宙”这个母亲……“感恩”源自“感动”。2008年“带着感动出发”,“感动”是“知”,“出发”是“行”;将感动付诸行动,将“知”付诸“行”。“无心插柳柳成荫”,三年的作文题,不期然而然形成了一个美妙的系列,浅显而深邃,朴素而精致。而如何进行作文教学的问题,也在这个“系列”中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
作为实用艺术的高考语文(安徽卷),本是建立在“意义”这个实用价值的基础上,却升华到“意趣”“意韵”乃至“意境”的层次,从而使她们具有了艺术上的价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