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感言(一)
时间:2014-02-12 12:26 作者:admin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今 夜 无 眠
十月三日校庆那天,我本不想去的,因为我太普通了,没有任何成就感。可是,原高中班主任金天仁老师却让人(确切地说是叫我儿子)带来了张入场券。没有更多的话,却让我感到了他的期待。
于是,我去了。一踏进马鞍山路就感到了节日般的氛围,一路的彩旗,不辞辛苦的校庆联络员的笑脸,我觉得自己有些“不够意思”。
被感染的我很自然地挂上了“校友”的胸牌,在学侄(女)们的笑容中,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落座,发现自己是孤单的,虽然金老师给的是第一排的位子,但左右却没有一个我认识的同学。我与“大部队”暂时失去了联系。
四处打量。我的右侧是离退休教师们的座位。远远望去,我曾经的老师们已是白发苍苍,但依然满面春风,握手、寒暄、交谈,笑意写在脸上。恍惚之中,我竟然想寻找在七中退休了的母亲的身影,然而,她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如果她能活到今天,她一定是在那里笑声朗朗,眉飞色舞了。我不由自主地走到了这些老师的面前,与这些长辈般的老师一一打招呼,泪水则在眼眶中打转。回到座位,我打开校庆画册,努力去寻找母亲的痕迹,找到了,找到了……母亲就在老师们中间,她在笑,在看着我们!记忆中的母亲对我过分地严厉,她活着的时候我甚至有些怕她,今天,我失去了,更觉得有些东西无法弥补。
七九届高二(一)班毕业的哥哥崔玮,也没有找着。他已在前一天被从外地来参加校庆庆典的老同学灌得酩酊大醉。一向“仇视”哥哥喝酒的父亲,竞也宽容了许多:哈哈,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嘛,是要尽地主之谊的。我想,抑或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吧。
在校庆组委会委员席上,我搜索着父亲崔定周的身影,几遍下来,却未能找到。父亲在七中工作三十五个年头,人生起伏跌宕,历经政治斗争、人际关系的恩恩怨怨,不堪回首。然而,在古稀之年,母亲去世不到一个月,他受杨开仁校长邀请,开始了校庆的筹备工作。起初,我劝他把此当作分心散心的好机会,但本性难改的他又像他的前半生一样,把全部身心都投入了进去。尘封了曾经的荣辱得失,释怀了往日的喜怒哀乐,与同是退休的金天仁、张淑萱等校庆办的老师们一起,赴上海、去北京、到岳西;花精力,动脑筋,联络学生,收集资料,执笔担纲,甚是辛苦。作女儿的我特别心疼,生怕他累着。可是,每次回家听老人家叨唠地细数校友的成绩时,他内心的高兴不言而喻。桃李满天下,此时,作为老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许只有他自己能够掂量了。
不经意间,我看到了在体育馆中央的父亲的身影,忙碌着,一闪而过。西装革履,还打着领带。这样的着装,我没见过几次,甚至感到有些好笑。也许,我不能理解他此时的情怀。
父亲做事执着认真,对任何事情愿意动脑筋、肯动脑筋,也能动成脑筋。打麻将用心思,下围棋细斟酌,干工作更是一丝不苟。一份入党申请书被党考验了二十多年,就是为了证明家庭成份不好与个人对党的忠诚没有干系;语文教学中不甘平庸,与王勇老师等著书立说;教学管理上不愿循旧,多篇文章发表教研心得;这次筹备校庆,更是竭尽全力,把余热全部献给了这片曾用青春和生命浇灌过的热土。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他,却是因爱为工作所狂。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想,父亲的精神就是对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无悔。
不停地鼓掌,鼻子总是酸酸的,眼里总是湿湿的。也许,我太多愁善感了。但是,用更多华丽的词藻来描述今天的庆典,更显得多余和矫情。
聚光灯没有照在父亲的身上,没有关系;许多的文字和图片,记载着父亲的风采,已经足够。这次成功的校庆活动像一幅美丽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深留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看来,这是一幅风光无限充满激情的图画,而这副画却是由一块块小小的拼图构成:校庆办的每一名成员,每一位校庆联络员,每一个校友,都是这张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这其中,理所当然地包括了让我自豪和骄傲的父亲。
庆典结束了,我独自走出体育馆。手机响了,那端,传来老同学熟悉声音。呵呵,原来老同学们早就看到了我,让我“归队”了。我飞也似地奔向聚餐场所。
晚上,回到家中,我又重新打开校庆“大礼包”,仔细品味,一页页地慢翻,对我来说,每一个熟悉的名字都载着鲜活的生命;每一段难忘的回忆都记着动人的故事;每一张生动的照片都有着丰富的情节。许多回忆父亲和母亲的文章,记载着他们的善良、正直、才华和睿智,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和操守感染和打动了他们身边周围每一位有良知同时也是和父母一样善良的人。校庆图册里还有父亲写的诸多文章:校歌歌词、校训语汇、深情回忆、诗词铭文,这是他呕心沥血之作。也许,还有更多的话,他没有写出来。
我总是在想,以父亲的才能,如果再给他一片更大的天空,将会怎样?然而,历史不能假设,而发生过了的,已经成为历史。
上天冥冥的安排,我和哥哥都没有从事教育工作,都在不错的省直单位的重要部门有了不大不小的职务。但是我想,我们以后的退休生活一定不会像父亲这样:多彩、丰富、充满激情而富有成就感。
翻开校史,父亲可能是七中行政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副校长,然而他却可能是七中教学史上教龄最长的老师;记忆中的他无论受到多大的委屈和打击,只要走上三尺讲台,都会宠辱皆忘,用那双身怀教学绝技的金手指,无愧地书写着他的粉笔春秋。父亲在退休前度尽劫波,在离职后却相逢一笑。他超越了自我,用自己的激情和才华,为校庆典礼燃亮了一支最耀眼的生日蜡烛。
由此,想到了“蜡炬”和“春蚕”,此时,用这句古诗来形容为校园庆典做出重大贡献的父亲和那些退休了的老师门,是再合适不过了。我想,父亲为这次校庆活动留下的感召力,将随时间之波一圈圈地振荡着,绵延着……
原谅我的恋父情结,而父亲却有着“恋校情结”。这不,做完了校庆庆典工作之后,他不久又将奔赴另一个中学了……
合卷掩面,感慨万千,我无法入睡。
今夜无眠。
(81届 崔嵚 写成于十月四日凌晨4:00)
十月三日校庆那天,我本不想去的,因为我太普通了,没有任何成就感。可是,原高中班主任金天仁老师却让人(确切地说是叫我儿子)带来了张入场券。没有更多的话,却让我感到了他的期待。
于是,我去了。一踏进马鞍山路就感到了节日般的氛围,一路的彩旗,不辞辛苦的校庆联络员的笑脸,我觉得自己有些“不够意思”。
被感染的我很自然地挂上了“校友”的胸牌,在学侄(女)们的笑容中,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落座,发现自己是孤单的,虽然金老师给的是第一排的位子,但左右却没有一个我认识的同学。我与“大部队”暂时失去了联系。
四处打量。我的右侧是离退休教师们的座位。远远望去,我曾经的老师们已是白发苍苍,但依然满面春风,握手、寒暄、交谈,笑意写在脸上。恍惚之中,我竟然想寻找在七中退休了的母亲的身影,然而,她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如果她能活到今天,她一定是在那里笑声朗朗,眉飞色舞了。我不由自主地走到了这些老师的面前,与这些长辈般的老师一一打招呼,泪水则在眼眶中打转。回到座位,我打开校庆画册,努力去寻找母亲的痕迹,找到了,找到了……母亲就在老师们中间,她在笑,在看着我们!记忆中的母亲对我过分地严厉,她活着的时候我甚至有些怕她,今天,我失去了,更觉得有些东西无法弥补。
七九届高二(一)班毕业的哥哥崔玮,也没有找着。他已在前一天被从外地来参加校庆庆典的老同学灌得酩酊大醉。一向“仇视”哥哥喝酒的父亲,竞也宽容了许多:哈哈,他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嘛,是要尽地主之谊的。我想,抑或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吧。
在校庆组委会委员席上,我搜索着父亲崔定周的身影,几遍下来,却未能找到。父亲在七中工作三十五个年头,人生起伏跌宕,历经政治斗争、人际关系的恩恩怨怨,不堪回首。然而,在古稀之年,母亲去世不到一个月,他受杨开仁校长邀请,开始了校庆的筹备工作。起初,我劝他把此当作分心散心的好机会,但本性难改的他又像他的前半生一样,把全部身心都投入了进去。尘封了曾经的荣辱得失,释怀了往日的喜怒哀乐,与同是退休的金天仁、张淑萱等校庆办的老师们一起,赴上海、去北京、到岳西;花精力,动脑筋,联络学生,收集资料,执笔担纲,甚是辛苦。作女儿的我特别心疼,生怕他累着。可是,每次回家听老人家叨唠地细数校友的成绩时,他内心的高兴不言而喻。桃李满天下,此时,作为老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也许只有他自己能够掂量了。
不经意间,我看到了在体育馆中央的父亲的身影,忙碌着,一闪而过。西装革履,还打着领带。这样的着装,我没见过几次,甚至感到有些好笑。也许,我不能理解他此时的情怀。
父亲做事执着认真,对任何事情愿意动脑筋、肯动脑筋,也能动成脑筋。打麻将用心思,下围棋细斟酌,干工作更是一丝不苟。一份入党申请书被党考验了二十多年,就是为了证明家庭成份不好与个人对党的忠诚没有干系;语文教学中不甘平庸,与王勇老师等著书立说;教学管理上不愿循旧,多篇文章发表教研心得;这次筹备校庆,更是竭尽全力,把余热全部献给了这片曾用青春和生命浇灌过的热土。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他,却是因爱为工作所狂。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想,父亲的精神就是对他所挚爱的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无悔。
不停地鼓掌,鼻子总是酸酸的,眼里总是湿湿的。也许,我太多愁善感了。但是,用更多华丽的词藻来描述今天的庆典,更显得多余和矫情。
聚光灯没有照在父亲的身上,没有关系;许多的文字和图片,记载着父亲的风采,已经足够。这次成功的校庆活动像一幅美丽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中,深留在我的记忆里。在我看来,这是一幅风光无限充满激情的图画,而这副画却是由一块块小小的拼图构成:校庆办的每一名成员,每一位校庆联络员,每一个校友,都是这张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这其中,理所当然地包括了让我自豪和骄傲的父亲。
庆典结束了,我独自走出体育馆。手机响了,那端,传来老同学熟悉声音。呵呵,原来老同学们早就看到了我,让我“归队”了。我飞也似地奔向聚餐场所。
晚上,回到家中,我又重新打开校庆“大礼包”,仔细品味,一页页地慢翻,对我来说,每一个熟悉的名字都载着鲜活的生命;每一段难忘的回忆都记着动人的故事;每一张生动的照片都有着丰富的情节。许多回忆父亲和母亲的文章,记载着他们的善良、正直、才华和睿智,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和操守感染和打动了他们身边周围每一位有良知同时也是和父母一样善良的人。校庆图册里还有父亲写的诸多文章:校歌歌词、校训语汇、深情回忆、诗词铭文,这是他呕心沥血之作。也许,还有更多的话,他没有写出来。
我总是在想,以父亲的才能,如果再给他一片更大的天空,将会怎样?然而,历史不能假设,而发生过了的,已经成为历史。
上天冥冥的安排,我和哥哥都没有从事教育工作,都在不错的省直单位的重要部门有了不大不小的职务。但是我想,我们以后的退休生活一定不会像父亲这样:多彩、丰富、充满激情而富有成就感。
翻开校史,父亲可能是七中行政史上任职时间最短的副校长,然而他却可能是七中教学史上教龄最长的老师;记忆中的他无论受到多大的委屈和打击,只要走上三尺讲台,都会宠辱皆忘,用那双身怀教学绝技的金手指,无愧地书写着他的粉笔春秋。父亲在退休前度尽劫波,在离职后却相逢一笑。他超越了自我,用自己的激情和才华,为校庆典礼燃亮了一支最耀眼的生日蜡烛。
由此,想到了“蜡炬”和“春蚕”,此时,用这句古诗来形容为校园庆典做出重大贡献的父亲和那些退休了的老师门,是再合适不过了。我想,父亲为这次校庆活动留下的感召力,将随时间之波一圈圈地振荡着,绵延着……
原谅我的恋父情结,而父亲却有着“恋校情结”。这不,做完了校庆庆典工作之后,他不久又将奔赴另一个中学了……
合卷掩面,感慨万千,我无法入睡。
今夜无眠。
(81届 崔嵚 写成于十月四日凌晨4:00)
- 上一篇 : 合肥市第七中学建校五十周年庆典大会致辞
- 下一篇 : 自主学习 快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