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必须“基于学校”
时间:2014-02-12 15:45 作者:admin2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学习孙金龙书记署名文章《再创合肥科教基地新辉煌》
合肥七中 刘丽
在人们喜迎全国两会召开之时,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发表署名文章《再创合肥科教基地新辉煌》,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认真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新时期教育工作方针,始终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牢牢把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方向,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成功的做法不动摇,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落实好各项任务,再创合肥科教基地建设的新辉煌。”……一时间,这一呼吁很快便在合肥市教育界掀起微澜,引起了众多有识之士的深刻思考。
前 言
教育,决定了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一个人的精神分量。合肥作为发展中的城市,如何走出一条发展中城市优先发展教育的新路子?作为教育的承载体——学校是不是应该首当其冲地去考虑自身的发展问题?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因为现实中,大家不难发现每个学校都面临着发展的问题:薄弱学校如何向优质学校转化?优质学校如何向理想学校转化?同时,很多教育专家发现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一批学校走进了“死胡同”。不过让人们庆幸的是,正因为发现走进了“死胡同”,才会重新回头去看看走过的路。因而,一个新的解决办法也就浮出水面,学校必须“基于学校”,主动发展,特色发展。城市发展,教育先行。教育发展,特色先行。实际上,学校的发展,只能而且必须“基于学校”。早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就已经提出中小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但直到现在,“千校一面”的问题仍未解决。当然,意识到这一点的学校,也必然在“千校一面”中“独树一帜”。
一个有思想的校长
孙书记在文中写道:“‘十一五’时期,合肥的教育因改革而得益。我们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既要避免走弯路,又要勇于走新路。”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办学方向的引领者、教育改革的指导者和教育理论的实践者。”一个学校如何勇于创新,抓住机遇,走出一条新路,校长的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思想,源于教育生活和实践,体现于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的持续发展中,体现于校长自身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夸夸其谈。校长的思想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合肥七中一直坚持以“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和“立志成人、力求成才”作为办学理念,以课程改革、素质教育以及人的发展为着眼点,选择以“家长学校”和“包河文化”作为两个轴线,打造校本化课程特色,提升人的素质。“让全体师生在校园里过得更好、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是杨开仁校长一直的办学追求。多年来,合肥七中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正是杨校长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一支有活力的队伍
孙书记在文中强调:“全面激发发展活力,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学校是个体生命的“孕育”之所,理想中的学校,是能和学生在精神上、气质上想契合的。要想使学校有活力,学生有活力,首先要让教师有活力。实践中,走进特色学校,往往感到处处充满活力、充满激情。这些学校的学生充满着生机,幸福地成长。走入合肥七中,也是如此。七中人一直认为,在发展中城市,要想建设一支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必须培养“两种精神”,增强“三种意识”。
培养“两种精神”。一是“奉献精神”。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生执教,持俭守节,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对教师奉献精神最好的诠释。社会发展了,时代进步了,但奉献精神不能丢,要大力弘扬。二是“吃苦精神”。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克服条件艰苦的困难,克服工资低、福利少的窘迫,大力实施“高品位精神激励”,让教师“苦并快乐着”,“忙并愉快着”。
增强“三种意识”。一是“获取新信息的意识”。利用网络、报刊、书籍等各种途径,获取教育发展、课程改革的最新信息。二是“交流切磋意识”。通过校本教研、教师博客、学校博客圈、校园网等各种方式,加强交流、沟通。三是“开拓创新意识”。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才能进步。
一组有个性的课程
孙书记在文中提出:“面对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家庭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学生多样化的人生目标,我们将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向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历史征程中,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合肥人”。教育的改革,最根本的是课程的改革。立足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什么,怎样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学校发展取之不尽的动力源泉。在统一的高考模式下,很多学校的特色难以走出自身的阴影。仔细分析,关键原因要么在于坚守课程的整齐划一,要么在于缺乏穿透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众所周知,在九十年代末期,合肥七中领导就敏感地意识到,学校的特色不是外部力量的介入,而是学校的自我承担。一个有志于办出特色的学校,从来不会把问题归咎于历史、环境,而总是将思考指向自身的精神构成。近年来,合肥七中从“教育常规管理年”、“教育教学质量年”、“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到“省级优秀示范高中创建年”,一步一个脚印,一组鲜明的有特色的载体,提升了学校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杨开仁校长更是清醒地意识到,现代学生“重物质,轻精神”,强烈的社会关注和问题意识,让他把学校的特色定位为“通过家长学校,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长学校每学期六次,稳定地家教课程,顾晓惠等多位家教名师授课。强调德育先行、注重志向引导。这一特色,使学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声名鹊起。
正如两会中所关注的,猫爸PK虎妈,教育界专家呼吁家长接受“成才观”教育 。孩子的教育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而家庭起到了最基础的作用,家长要担负起孩子成才培养的“第一责任”。要让家长们学习什么是“成才”、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成才”、成什么样的“才”。
一个有品位的校园
孙书记在文中不仅提出“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上优先满足”,而且强调“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三个优先”充分体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三个更”明确地表明下一步教育发展的目标。恳切地言辞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感教育的责任,即使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也不愿闲置,而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朱永新说:“一所学校的品位首先是一所学校的校园品位,包括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建筑、每一处绿化都应该精雕细刻。细节有时更能反映品位。”特色的校园,应该处处体现品位。徜徉于合肥七中,且不说校园布局的精致,雕塑的内涵,单是那条条命名独特的主干道,就会让你流连忘返。如校行政办公楼前之路命名为“行知路”,寓意全休教职工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榜样,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通往教学楼的主干道命名为“仁爱路”,寓意全体七中人立志秉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知荣明耻,砥砺品质,陶冶情操,优化人格;教学楼前的主干道命名为“庆平路”,寓意全体七中学子以时代英雄校友王庆平为楷模,立志成人,力求成才,品学兼优,报效祖国;科技实验楼前的主干道以优秀教职工、优秀学子命名,每年更换一次,以表彰为合肥七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优秀代表。一点一滴,都能够引领教育,启迪思维。学生课余饭后,嬉戏在这些激发意志的文化风景里,磨砺了性格、砥砺了品质。
尾 声
写完此篇时,笔者已听过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回过头来,再读孙书记之文:“作为发展中的城市,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要从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上优先满足,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快发展来加大投入,既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又发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教育、投入教育、兴办教育,走出一条发展中城市优先发展教育的新路子。”笔者更是对孙书记这一高瞻远瞩的号召而震撼!如何走出一条发展中城市优先发展教育的新路子?温总理那恳切地话语:“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又要树立信心,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仿佛在耳边回响……- 上一篇 : 合肥七中高二年级数学等学科竞赛成绩揭晓
- 下一篇 : 探索生命之美——记生物兴趣小组活动课之叶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