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校内新闻

校内新闻

合肥七中:和而不同,共生共荣

时间:2014-02-20 20:02 作者:admin2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2013年高考,合肥七中继续书写了辉煌篇章,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探究合肥七中建校57年来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源,我们发现:全体七中人薪火传承,共同秉承“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方法和处事哲学,凝聚成独具七中特色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培养和激发了教师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一、打造精神文化:让教师幸福地工作着
  作为学校主体之一的教师,在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市场化的今天,珍惜与维护“七中教师”这一神圣的称谓,维系与建设美好的七中精神家园,靠的是每一位教师都拥有一种精神,靠的是教师群体共同缔结、维系的精神文化,它通过“精神影响”达成其长期、巨大的熏陶效果,并外显为全体教师自觉认同、遵循的教风。
  多年来,合肥七中的教师群体谨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忠诚于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处  处以身作则,事事率先垂范,永不言弃,形成了“管教、管导、管学,从严、从实、从新”的教风,成为合肥七中弥足珍贵的精神传统和精神财富。
  管教:教做真人,塑健全人格,育高尚品德,树远大理想,促全面发展;
  管导:引导兴趣,领导方向,指导疑难,倡导教法,疏导反馈;
  管学: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达成优异的学习成绩;
  从严: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从实:功底扎实,作风实在,教学实效;
  从新:思路新活,教法新颖,语言新鲜。
  古往今来,人们为教师打了诸多比方,从中寄寓了教师职业的内涵。但说到底,教师就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就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七中的教师群体总是努力博采众长,孜孜以求,丰富自我,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以自己力所能及、游刃有余的能力和水平,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矢志追求真理,怎会不受学生欢迎?
  诚然,教师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力,没有显赫的声名和荣誉,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琐碎繁杂、默默无闻。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在于奉献,师德的精髓也在于奉献。真正把献身教育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目标的七中教师群体,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完善自己,播下虔诚的希望,总能换来收获的喜悦;付出辛劳的汗水,总能换来成功的幸福。
  我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以苦为荣、化苦为乐的职业境界,春风化雨、言传身教的精湛技能,春蚕吐丝,乐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二、打造学习文化:让教师有效地工作着
  当今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质量的竞争,深究却是人才的竞争,而本质上则是文化的竞争。在支撑学校教师成长的学校文化中,学习文化则是核心力量。学习文化是一种与学习型组织相对应的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是支撑学校教师成长的学校特质文化。
  一般地说,教师的治学境界可分为四个等级,即庸师、严师、名师和大师。近年来,合肥七中一直致力于激励教师群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争当名师、大师,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坚强支柱。
  合肥七中的校长们认为:校长不是一般的行政职务,而是一种思想、学识、水平、能力的象征,教师学习文化建设倚重的正是校长们的人格魅力和学识力量;作为校长,首先就应成为“学习型”校长,与全体教师一道组成一个高效能的学习共同体,使自身的学识水平在群体的学习氛围中持续提升;新课程赋予了学校管理丰富的内涵,校长理应是课程改革的第一责任人。
  鉴于此,合肥七中的校长们率先不断增强学习意识,除坚持广泛自学之外,还高度重视集中学习。学校中心组学习扩大范围,让中层正职也参与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理论文献、重大时事报告等;每周召开行政例会布置工作之前,杨开仁校长总是先带领所有中层以上干部集中学习自己精选的三篇文章,广泛涉猎中外前沿的教管、教育、教学、教研等理论文章、典型案例,借以不断更新、提升管理团队的理念,广泛借鉴先进教育管理举措、方法。
由于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及学科教学要求的变化,需要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向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身份转变,需要教师从经验型向学习型、研究型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一场观念的革新,也是一场教学技术的革命。这就要求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唯有此,才可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宏大自己的心胸。
  合肥七中教师群体主动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我们认为: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也是一种责任;“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需要走进学术前沿,寻觅创造、发展的“新支点”,不断享受“打开一扇窗,射进一道光”的成长智慧。
为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优化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2011年、2012年暑假,合肥七中相继选派25位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参加暑期理论学习班;2013年暑假,将再选派25名教师赴广西师范大学参加第三期暑期理论学习班,分别进行为期十天的系统理论进修。学习期间,老师们倍加珍惜学习机会,认真聆听每位教授的精彩讲座,思想上不时产生强烈的共鸣;学习之后,每位学员都认真撰写出学习感悟,精美的感悟集《杏坛寻源》就摆放在七中人的案头。他们谨遵教授们的科学指引,继续强化理论学习,努力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上自我成长,自觉学以致用,稳步而深入地推进新课程实验与改革,全面而有特色地实施素质教育,共同描绘高中教育的宏伟蓝图,共同书写高中教育的华丽篇章。
  近年来,合肥七中还积极建设“和而不同”的学习文化,创设相对开放、宽松和自由的学术氛围,鼓励教师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学习中对话,在争鸣中判断,在诊断中改进,在思考中创新,在实践中提升,从而使个体充满活力,使整体富有张力。譬如经常举办“教学论坛”,每周一次集体备课,常态相互听课、评课等,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谁都没有刻意地去教别人或向别人学什么,但又都在不知不觉中教了别人或学到了东西。
  我们共同的愿景是:教师群体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就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与最前沿的理念对接,勇立教育改革的潮头。
    三、打造合作文化:让教师快乐地工作着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柔弱、单调,而与众多植物共同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生物也是如此,例如菌藻共生的地衣可以抵御极为严酷的环境,珊瑚与藻类共生则使珊瑚成为生命力最强的生物群落之一。人们把自然界中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我们的教师群体自然更能升华“共生效应”。
   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曰:“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阐释。
  当今时代,“和而不同”日趋成为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甚至超越了“义”“利”的道德范畴,而上升到思想方法和处事哲学的高度。因此,自觉践行“和而不同”的合肥七中人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一致。
合肥七中一直倡导: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合作的社会,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社会;教育本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合作比竞争更应该进入我们的视野,合作是教师文化的发展方向,新型的教师文化应该是合作的;支撑合肥七中发展的不是哪一位教师的个体能力,而是全体教师的整体实力。
  合肥七中坚持致力于建设教师合作文化,全面推进“青蓝”工程,创新组建各学科教师学习型小组、班主任同伴互助小组等,引领同一班级各任科教师之间、同一学科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多向、多维的合作,鼓励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教师之间教学技能、专长的分享,促使教师打破自我封闭的藩篱,形成相互支持的合作群体,使之结成“生活共同体”、“工作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群体的整体功能。
  合 肥七中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常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竭力创造和谐的专业成长环境,增加多方直面沟通的机会,平等相待,倾心相交,彼此尊重、信任;对于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吸取和采纳;对于老师们的倾诉和抱怨,及时引导和排解;对于老师们的点子和计策,深入讨论和思辨……七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学校的主人,他们理解学校的工作,关心学校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内在潜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品尝出不平凡的滋味来。
  教育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现代教育追求一种民主平等、情感交融、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人格平等。合肥七中倡导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拥有民主意识、民主思想、民主精神,从而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尽量让批评教育更加智慧一些、美丽动人一些;对于学习基础暂时薄弱的学生,更是给予最大的耐心,倾注最大的心血。平时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怪;多一份期待,少一份冷淡。
唯因如此,2012年11月,合肥七中作为合肥市唯一一所学校荣获“全国和谐校园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我们共同的心理诉求是:彻底改变“非赢即输”的思维定式,倡导教师之间的良性、友好、有度量的竞争,达成“双赢”、“多赢”,共生共荣。(苏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