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七中教育档案(46):青春年少,我们已经优秀,我们追求卓越
时间:2014-06-09 17:39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案例:前段日子,看见高中同学在空间里转发今年七中趣味运动会的图片,恍然发现,一年的时间已经这么过去了。还记得一位同学转发时的评论——“but everything’s different”。其实,并不是一切都不同了。还是一样的校园,一样的年少,只是,那样青春的人儿,再也不是我们了。
思绪不由得又飘回了自己参加趣味运动会的时候,一幕幕场景似乎才刚发生不久。那一天,没有烦恼,只有欢笑。一个年级的老师和同学都聚集到了操场上,无论陌生或熟悉的面庞,因有相知或不相知中三年的陪伴,看来都格外亲切。当时自己在三人四足的终点摔伤的疼痛早已记不起来,当时感到的尴尬也已成为回忆中让自己莞尔一笑的温暖。
难以忘怀的是那天意外地发现老师们都是如此的活泼、年轻与可爱,完全放下了平时的严肃面孔,和我们闹作一团。还有临近结束时的集体比赛,班里的同学们一个接一个,排好队伍等待。我还记得那是被晚霞染红的天,操场在经历了一天的喧闹之后,莫名地安静了几分。春末夏初的空气,在傍晚时分,也渐渐有了几分凉意。站在队伍中的我突然想跳脱出队伍,看看身边的同学。意外地,一回头,是一张张熟悉而又安静微笑着的脸,蓦地映入了眼帘。我至今还能感受到,当时胸中涌起的、让自己有流泪冲动的莫名感动,和从未如此清楚地感受到的归属感——我就在这里,我也在这里,和班级的同学们一起,和七中的老师、同学们一起。
如今,离开那时的七中校园已经近一年,我也已在中国人民大学度过了一年的求学时光。进入人民大学,我的人生可谓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民大学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我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这里,我遇见了更多更优秀的同学,也遇见了众多治学严谨、为人谦和的老师。在这一年中,我也经历了大一的迷茫。人生开始由自己做主,一切都要自己考虑,这令18年来一直习惯依赖别人、习惯处于被动的我无所适从。幸而与身边同学、前辈友好相处,我对未来、对人生有了更理性、更清楚的认识,老师的授课也引导我更深入地思考。我感受到,在人民大学,自己正在朝更优秀的方向成长。
走到今天,我十分庆幸当初自己选择了七中。我也曾想过,如果当时,没有放弃第一批次的学校,没有来到七中,今天的我会怎样。也许我也会遇到一群可爱的同学、可亲的老师,也会考入一所优秀的高校,但一定不会成为今天的我了。而成长为现如今的我,中间所经历的一次次的选择,我都没有后悔过。
我感到幸运,进入七中,遇到了那么一群同学,他们中有的在我的人生中稍作了停留,带给了我高中三年的欢笑;有的与我同心同求,成为了我的挚友,陪伴我走向了更远的旅程。
进入七中,遇到了那么一群老师,亦师亦友,可亲可爱。在课堂上,他们倾其所知,用心教授;课堂之外,他们与我们谈论共同的兴趣爱好,轻松愉快;他们还真诚地告给我们人生的道理,不仅教书,更不忘育人,正如那句校训,“立志成人,力求成才”,成才之前,先要成人。
进入七中,还遇到了许许多多不曾相识的人。虽然不曾直接接触,但他们都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做着努力。小到日常的各项管理工作,大到成人礼一类的大型活动,无一不体现着七中的领导团队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视与期望。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人逐渐成熟的时期,那么高中三年就是一个人的三观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会对一个人产生难以磨灭的影响。而七中,也正是这样影响着我。我还记得最初入学时的那句“今天我为七中骄傲,明天七中为我骄傲”;我也记得七中在生源稍逊的情况下取得的优异成绩。那句“我们已经优秀,我们追求卓越”,不仅是七中的真实写照,也成为我们前进路上执着的信念。
虽然已经毕业,但与母校的联系,却是怎么也割不断的。寒假时,与三五好友结伴,一齐回学校探望老师。校园中的一切都还是那么熟悉,仿佛什么都不曾改变,我们也从没离开过。操场上依然是少年们运动的身影;花坛中的梅花们依然结伴开着;架子上的紫藤蜷曲着光秃秃的枝条,还在等着来年春天的发芽。还有“校园第一树”的小石碑、校园门口的光荣榜……仿佛闭着眼睛,也能找到要去的地方。当初读书的时候总是嫌弃它小,现在却觉得小反而别有一番精致的可爱。
2012年,合肥七中的新校区在大蜀山脚下破土动工,一个更大、更美、设施条件更加完备的七中逐渐建成。今年9月,新校区就要迎来她的第一批学生,听闻这个消息,曾经身为其中一员的我开心也欣慰。我相信,搬迁新址的新七中,会迎来更广阔的未来,孜孜以求的七中人,在新的舞台会取得更卓越的成绩。
如今,我走在北京初夏微醺的暖风中,恍惚间又回到了芜湖路上,回到了合肥七中门口。向左转是省图,向右走是大钟楼,对面是安徽大剧院,走进教室就可以找个靠窗的位置,望着包河发呆。这就是承载了我最青春年少的三年时光的地方,而我就站在它的门口,听路边的法国梧桐,随着微风的拂动,在我的头顶,温柔地吟唱。
感悟:上文是合肥七中2013届优秀毕业生王晨奕有感而发所写的一篇博文。正如文中所忆,当年,她以中考725分、合肥市第1200名而选报了合肥七中;三年后,他以高考624分、全省文科第74名的佳绩而顺利跨入中国人民大学。她不愧是合肥七中众多优秀毕业学子的代表。
2010年10月,我曾带领她与合肥七中其他10位高一学生一起参加全国第四批高中生访日团而远赴日本。两国高中生一起互动交流,她以中和、友善的态度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再次阅读她的文章,眼前又浮现出那中和、友善的可爱笑脸。
人们常说,学生的形象,即学校的形象。有时候,这样的观察和评价可能比那些量化的指标、数据还来得真实与准确。好的学生样,就是像她一样欢乐,能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思维也快乐起来;好的学生样,就是像她一样丰实,懂得什么是宽阔,什么是狭隘,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庸俗,什么是战胜自我的愉悦,什么是追求卓越的满足。
什么是教育?通俗地解释,“遗忘了所有之后,仍能镌刻在学生头脑之中的”,就是教育。比如王晨奕同学文中深情所述的“拓展训练趣味运动会、十八岁成人礼”,比如“与之相伴、同心相求的同学,亦师亦友、可亲可爱的老师,重视与期望学生成长的不曾相识的管理者”,比如“‘立志成人、力求成才’的校训,‘我们已经优秀、我们追求卓越’的宣传标语,‘今天我为七中骄傲、明天七中为我骄傲’的主题演讲”,比如“学校围墙外的包河、省图书馆、安徽大剧院、芜湖路的法国梧桐”,甚至如“光荣榜,花坛的梅花、紫藤、石碑和破土新建新校区的喜讯”等等,真是“事事、人人、一景、一物”皆教育啊!
什么是真教育?什么是好教育?广义地解释,对于每一位受教育者来说,人生的考试不只是纸和笔,学校教育必须实行全人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育的重点需要放在学生品格的塑造和转化上,让每位学生的潜质日渐发展,日后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关注社会事务的成年人,具备知识技能,处世态度成熟,过充实的生活,并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如此,学校就会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就会形成共享的文化,就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理念:孜孜以求,因势求适,以和为合,致力于为每位青春年少的学子提供更适合的教育,让优秀者更加卓越。(苏卫兵)
合肥七中2013年高三心理拓展训练趣味运动会女生接龙跑
合肥七中宁静雅致、联通一体的女生宿舍
在中国人民大学的王晨奕同学近照
- 上一篇 : 合肥七中:担心寄宿?那就不是个事!
- 下一篇 : 合肥市教育局全面统筹协调合肥七中新校建设、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