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咏寒食深味清明 多彩校本礼仪兴邦
时间:2018-04-10 09:59 作者:庄高兴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是华美的服饰,“夏”是兴盛的文明道德。为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推进汉服文化教育,语文组刘丽老师、赵婷婷老师和闫刘远老师共同主编了《汉风雅韵 礼仪兴邦》校本课程,以汉代服饰、汉代礼仪、汉代文化为依托,采取“服饰+礼仪+节日”模式,提高了服饰文化教育的实践性,强化了学生的参与程度,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4月4日下午,在清明节到来之际,赵婷婷老师带领学生穿汉服、游校园、咏《寒食帖》、吃青团,深味清明节礼仪,呈现丰富多彩校本课程。
课前,赵婷婷老师在鸿采馆国学教室首先介绍了“寒食节”由来、“清明节”习俗。“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子推绵山焚身”的故事。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禁烟冷食、拜扫祭祖、寒食饮食、寒食插柳、寒食踏青、寒食秋千、寒食蹴球、寒食咏诗等习俗,在赵老师生动的讲解中趣味非凡。
知识先行,贵在实践。赵老师由“寒食咏诗”习俗领起,带领学生亲身感受清明节节日魅力。“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全班学生齐读苏轼《寒食帖》,其苍凉多情、惆怅孤独之感在追思中萌生。
“上衣下裙美娇娘,深衣裁作半衣裳。连身承古作仪服,钗钿雍容是盛装。衣裾长短朝朝变,轻襦罗裙从未亡。领形平直须正襟,裙摆宽大异扶桑。短褂何曾盘扣袢,罗裙高围成唐装。披挂向为女士爱,比甲褙子竞时尚。裙带更显婀娜腰,袖覆玉手映红妆。”赵老师带领学生在校园踏青,体会“寒食插柳”、“寒食踏青”的乐趣,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走过校园,众芳竞秀,校园春色亦曾香。
清明节吃青团是江南一带的习俗,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食堂“禾香园”四楼,同学们学礼仪、品青团,“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与自然交融的和谐之美、“丝衣其晦,载弁俅俅”盛大瑰丽的形体之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糯”婷婷窈窕的少女之美……同学们举手投足,有模有样,大汉民族柔静和娴雅超脱的美学思想,她们的体态和神韵之美,和谐统一。
《汉风雅韵 礼仪兴邦》校本课程将服饰、礼仪与节日等结合起来,强化了学生体验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拉近了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多彩的校本课程为七中学子提供了更多资源,涵咏文化,完善自己。
- 上一篇 : 理性剖析总结提高 信心满满迎战高考
- 下一篇 : 强化落实教学中心 精准分析精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