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校内新闻

校内新闻

十年结对缔结深厚友谊 教研兴校开拓广阔天地

时间:2019-12-11 11:30 作者:张楠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三校一轮复习“同课异构”暨备考策略研讨交流活动侧记

   为探索2020年高考备考策略,提高高三复习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为进一步增强校际间的互动协作,力求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创、共享,促进教师队伍的成长,2019年12月7日-8日,合肥七中、阜阳城郊中学、肥西农兴中学在阜阳城郊中学开展了为期2天的一轮复习“同课异构”暨2020年高考备考研讨活动。参与本次研讨活动的还有合肥五中、合肥三十二中、阜阳二中等兄弟学校的领导和老师。

十年结对缔结深厚友谊  教研兴校开拓广阔天地(图1)

   7号上午在副校长苏卫兵带领下,合肥七中、肥西农兴中学、合肥五中、合肥三十二中一行36位领导和老师,经过三个小时车程到达阜阳城郊中学,受到城郊中学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简短务实开幕式,畅叙友情话未来

   在开幕式上,城郊中学的倪士昌校长对前来参与研讨的领导和老师表达了亲切的问候,对新加盟的合肥五中、合肥三十二中的团队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教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与合肥七中合作共研的这些年,两校在教科研尤其是高三复习备考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合作,增强影响力,扩大朋友圈,把这项工作继续开展下去,并且越做越务实,越做越有活力。

十年结对缔结深厚友谊  教研兴校开拓广阔天地(图2)

   合肥七中的副校长苏卫兵作为两校合作共建方案的制定者和发起人,时隔十年再次来到城郊中学。他在开幕式上谈起两校的合作,感慨万千,说道:十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十年之后,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这份友谊随着两校合作共建如火如荼的开展,不断地加深,并开始向外散发光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兄弟学校加入到这个平台上来,我们朋友圈越来越大,我们的教科研工作越做越扎实,我们的共建体制越来越完善。他十分肯定了这项活动的意义,同时,重新审视这项活动,针对活动的不足,他又对提出了更加合理的方案。肥西农兴中学吴校长、合肥五中教务处郑主任,合肥三十二中教科研处戴主任也在开幕式上致辞。

十年结对缔结深厚友谊  教研兴校开拓广阔天地(图3)

“同课异构”亮风采,互学互鉴共提升

   根据活动安排,7号下午的“同课异构”由合肥七中、阜阳城郊中学、肥西农兴中学3所学校9个科目的27位主备老师向前来观摩的老师展示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27位老师针对当前面临的新高考形式,结合自己对考纲和真题的把握,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他们风格迥异,有人灵活多变,有人从容不迫,有人大开大合,有人层层递进,给大家展示了别开生面的9节课,赢得了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同课异构”活动从下午14:30一直持续到17:10,所有参与听课老师都感觉到收获很大,可学之处很多。

十年结对缔结深厚友谊  教研兴校开拓广阔天地(图4)

交流研讨展智慧,集思广益明方向

   8号上午08:30,9门学科的老师分在不同的会议室,先由昨天上课的3位老师依次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然后由其他老师就本节课的设计方案、上课教师的教法、学生在课堂里的表现等展开激烈的讨论。大家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纷纷表达对这节课的认识。通过交流,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对本节课和一轮复习课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随后,大家详细介绍了本校的高三复习一轮二轮复习的备考策略,从教学计划,进度安排,到周考、月考等细节都做了深度的交流。各校做法都有可取和值得借鉴之处,当然也有老师们就有些举措提出不同见解。大家推心置腹,毫无保留。通过研讨交流,凝聚了集体智慧,更加明晰了备考的策略和方向。

十年结对缔结深厚友谊  教研兴校开拓广阔天地(图5)

依依话别意未尽,相约庐州再聚首

   为期一天半的教研活动转眼即逝,8号下午12:30,收获满满的老师们和阜阳城郊的朋友们依依话别,相约三月份庐州再聚首。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给参与研讨的老师带来体验是难忘的,给人的启发是无穷无尽的。一位七中老师说道:这种交流越多越好,不仅能够锻炼本领,还能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知识。有些问题越磨越清晰,对高三复习课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由合肥七中和阜阳城郊中学牵头创建的这个合作共建平台,从2009年搭建开始至今,已顺利走过十年。在这十年内,两校作为主要合作对象,不断深化合作,共商方案,共建机制,共享资源,真诚务实的合作之风,吸引了其他学校的目光。2017年,肥西农兴中学的正式加入为校际合作共建,进一步壮大了力量。2019年,合肥五中、合肥三十二中、阜阳二中也参加了这项交流活动。我们坚信,随着朋友圈的逐渐扩大,我们这种合作共建必然会走向更实、更深,也必然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十年结对缔结深厚友谊  教研兴校开拓广阔天地(图6)

(张楠撰稿 童有彩摄像 教科研处童有彩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