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动态

《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

时间:2013-12-29 18:11 作者:admin11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合肥市教育局《有效推进合肥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子课题
教育部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
阶段性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主持人:杨开仁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1632年,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明研究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欢乐”,“要像节约粮食一样节约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时隔370多年,这仍是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同时也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学科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探索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和制度,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提高教育质量做出新的贡献。”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提高教师水平是提高教育资源水平的关键。
我校作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曾于2005——2006学年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年”活动:制定、实施了《合肥七中教学常规管理条例》,规范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与讲评、教学辅导、课外活动、教学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拉开了强化课堂教学常规管理的序幕。
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又将2006——2007学年度确定为“教育教学质量年”,以期全面强化教学质量管理,面向每位学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管理的方向和目标;强化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管理,实施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从单纯检验教学质量的结果,转向管理好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质量;强化全员教学质量意识,动员全校教职工及学生都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工作。
我校曾持续深入开展了“向45分钟要效益”活动,师生共同努力,努力探索构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发现、应用;组织变式练习,提高训练效率;进行系统归纳,适时指导学生将所获的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调节,确保学生达到所定目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寻求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科个性化。
在上述活动的推进中,我校少数教师尝试将一些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加以整合。2007年2月,学校明确规定每学科教师每学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不少于15节次。实践证明: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改善课堂教学、最终实现传统和现代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整体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为此,我校积极申报、开展“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以期引导全体教师继续致力于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技能、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好方法、好途径,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自古誉师先誉其德,当今誉师不独誉其德、誉其识,而亦誉其术。此术非道术之术,应为教育技术之术,为教育方法之更新与提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学习工具,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体现了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新趋势与最先进的教育指导思想。
(二)、发展和应用教育技术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200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教学人员(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合肥市据此贯彻实施,统一开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其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因此,广大教师已经基本具备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达到预期效果谓之“有效”,掌握运用专门技术谓之“技能”。本实验研究,就是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科课堂教学效果。
(三)、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必须考虑学生学习速度的个别差异,必须认真研究不同类型的知识在学生智力行为中起何种不同作用、不同类型的知识学习过程和条件有何不同、它们的测量和评价标准有何差异;当教师发现某个学生缺乏某种能力时,就要千方百计地从学生大脑中缺乏的知识中寻找原因,原因一旦找到,补救教学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建构主义理论:教学应是“给学习者提供具体的、弄清事物来龙去脉的意义经验或机会”的探究性教学,教学方式是“通过学习者探究事物发展”的问题解决式。
(五)、教育建模理论:从方法论看,模式是一种科学方法;从模式论看,方法可以形成模式。一种相对稳定、卓有成效的教育模式常常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一种长期稳定使用的教育方法,如有自身的特征,则可形成某种教育模式。大的教育模式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大的教育方法可抽象出较多的教育模式。人类在发展变化,社会在发展变化,教育必然随着发展变化。因而,教育模式也必然是发展的、变化的、多样的。建立教育模式总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各种学科、各种课程的“教学模式”要有明确目的,即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培养全体教师充分了解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整体提升教师的有效技能
1、全体教师能充分了解并熟练掌握信息化时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检索、信息利用、信息创新”的知识与技能;
2、全体教师能充分了解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教学支持、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知识与技能;整合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和传统教学技能,鼓励教师就地取材对传统教学技能进行创新,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能。
3、探索建立培养全体教师提升“有效技能”的培训模式,建立和完善促进教师有效技能提高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各学科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1、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创造性地以多种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加以整合,创新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方法,课堂教学焕发出旺盛活力;
2、加强对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各学科网络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边实践边研究,对比分析新、老课堂教学所取得的成绩,验证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效率、效益;
3、深入探究并最终构建适宜的、良好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4、检验、监控建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恰当,最大限度地提高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包括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实践检验法等。
(二)、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逐步展开。
第一阶段:研究筹备阶段(2007年7——12月)。根据总课题组的安排,确立我校研究的课题名称,组织子课题申报,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研究课题的主要任务,明确研究途径和方法,整合研究资源,分解研究项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体育。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2008年1——2008年11月)。根据实施方案,课题领导小组组织、带领各学科骨干研究人员开展实验;根据实验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内容。
   具体内容 具体任务 负责人
2008年1月
 
培训课题研究骨干人员,研读课题申报书。 各学科子课题组人员掌握课题研究申报书的内容。 杨开仁
2008年2月 召开课题组成员专题会议,布置子课题研究内容。 制定出各学科子课题研究详细内容。 杨开仁
2008年3月 传达、领会“有效技能”课题组工作会议精神,修订研究内容。 明晰子课题研究的具体思路与内容。 董  平
苏卫兵
2008年4月 根据专家组的指导性意见,修改完善开题报告与实施方案;学习《有效技能》等理论专著、论文。 制定出科学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掌握“有效技能”、教学教学等理论。 董  平
苏卫兵
2008年5月 组织骨干成员的技能培训,各学科修订学科实验实施报告,分学科开始实验。 利用有效技能,进行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建立课题研究网站。 杨开仁
王  勇
2008年6月 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规划,运用科学、操作性强的有效技能组织教学实验。 明确阶段性研究目标,提高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更新课堂教学理念、方法。 董  平
王  勇
2008年7月 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安排课题组骨干成员参加各种培训。 能娴熟地进行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互联网。 杨开仁
王  勇
2008年8月 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议,总结、反思课题研究的得失,布置下一阶段研究任务。 制定新学期的课题研究方案,明晰研究的具体内容。 杨开仁
王  勇
苏卫兵
2008年9月 继续利用有效技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整合有效技能,科学组织教学。 董  平
杨颖英
2008年10月 准备接受课题专家组的中期检查,在科学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题研究工作。 优化教师成长档案袋,整合教师研究的各种研究成果资料。 杨开仁
董  平
2008年11月 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议,审查各学科实验情况;接受课题专家组的中期检查;布置下一阶段研究推广相关工作。 整合课件、教案等,进一步优化课题网站建设。
 
董  平
王  勇
陈  强
 
第三阶段:研究推广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广,全体教师参与课题实验与研究;根据总课题组的安排,2009年4月,完成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总结汇报展示,力争达到“优秀”等级。
   具体内容 具体任务 负责人
2008年12月 组织课堂教学公开课,汇报展示有效技能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效果;布置全体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相关事宜。 实录课堂教学,进一步整合有效技能;全体教师积极开展团队学习,借鉴试点研究成果。 杨开仁
董  平
2009年1月 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议,总结公开课的得失,布置阶段性总结相关工作。 进一步整合有效技能,探索构建“课堂讲授结合使用多媒体”的课型模式。 董  平
王  勇
2009年2月 全体教师积极开展实验研究,每周开展一次团队学习,教师个人加强自修与反思;布置撰写课题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研究论文、教学反思等任务。 制作教学课件;撰写学习心得或教学反思;编写教学设计;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研究论文等。 董  平
苏卫兵
2009年3月 整理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档案,准备接受课题组专家阶段性验收评估。 汇编阶段性研究的“课件集、论文集、教学设计集、学习心得与教学反思集、阶段性结题总结集、个人成长档案袋”。 杨开仁
王  勇
苏卫兵
2009年4月 接受课题组专家阶段性验收评估。 汇报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成果团队展示。 杨开仁
董  平
2009年5—12月 在评估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 继续探索建立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杨开仁
董  平
 
 
第四阶段:研究全面总结阶段(2010年l——5月)。对研究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和数据,写出课题实验报告、各子课题实验研究总结,汇编论文集、教学设计案例集、课件集、学习心得与教学反思集、结题报告集,录制影像资料,接受上级领导和总课题组专家评估鉴定,确保达到“优秀”等级。
 
 
 
 
 
 
五、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一)、直接或间接促进学校构建起现代化的课题研究保障平台
 
项     目 硬 件 条 件
1、信息传递系统 有线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程控电话系统、现代办公系统、教学监控评估系统和校园网络系统,校园内有线、无线上网并存。
2、多媒体教室 39个
3、视听语音室 2个
4、微机室 3个
5、电化教学主控室 1个
6、学生电子阅览室 1个
7、电子借阅式图书馆 藏书6万余册
8、用于教学的个人手提电脑 95台
9、教师办公台式电脑 42台
10、教学电脑 210台
11、各种专项培训经费 28万余元
 
(二)、团队学习与自修相结合,促成全体教师科学整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技能”
 
学习形式 学习次数 学习内容 学习成果
1、集体研修
自修相结合
12次 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全体教师基本掌握,并探索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2、分学科探究式公开课 27节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各学科基本建立
3、信息技术集中全员培训 3次 计算机的操作,学科教学课件的制作,校园网以及互联网的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的有效使用。 100%的教师基本掌握,70%的教师能熟练运用。
 
(三)、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促成全体教师合理利用“有效技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环节、课型、模式等
教学环节 教学课型 教学模式
1、教学设计、电子教案的编写;
2、教学软件的选择、使用、设计、编制和评价方法;
3、课堂教学实施
1、课堂讲授结合使用多媒体的课型;
2、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型。
 
1、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
2、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式;、3、基于协作的学习模式;
4、基于个性化的学习模式。
(四)、成功探索建立了课题研究管理、运行、推进、操作等模式
模 式 名 称 模  式  内  容
1、管理模式 《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1)《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1)《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3)《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3)总课题组     校长室     校科研处     子课题组     教研组
2、运行模式 《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5)《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5)《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7)专家引领     各学科骨干教师示范探究     各学科教研组长组织协调      各学科全体教师实验探究
3、推进模式 《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8)《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9)《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8)课题论证     设计方案      提供保障      开展实验
《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11)提炼成果
4、操作模式 《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1)《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1)《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1)《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1)宣传发动     骨干引领      团队学习     举办大赛    
《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3)《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1)《有效技能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阶段性(图1)撰写材料     总结反思      整理档案      结题评估
(五)、探索建立起各学科运用有效技能”情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   科 模  式  内  容
语    文 “学习过程性评价”教学模式
数    学 “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英    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目标导引”教学模式
物    理 “创设情境—演绎原理—设难质疑—归纳总结”教学模式
化    学 “问题整合诊疗式”教学模式
生    物 “全程—系统呈现信息”教学模式
政    治 “搜搜——理理——补补——评评”教学模式
历    史 “交互——合作”教学模式
地    理 “任务——探究”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 “协作性学习”教学模式
体    育 “目标——骨干引领”教学模式
(六)、经过较系统的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教育技能显著提高,教育观念得到更新
项    目 教  师  表  现
1、经常使用的常用软件 80%的教师能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使用PowerPoint课件上课已呈常态化;15%的教师能较为熟练使用Flash、FrontPage、Photoshop等软件。
2、经常利用网络进行教学 80%的教师或在局域网教室上课,或利用Internet检索备课资料,或与学生通过E-mail联系,或与学生在Internet上讨论(在校园网论坛上进行),或布置Internet上检索资料的作业(研究性学习),或将讲义放在Internet上,网络已成为我校教学的重要资源库和主要手段。
3、经常使用的教学媒体 90%的教师经常使用挂图、录音机、电视录像、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语音实验室等,所使用的教学媒体丰富而现代化。
4、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 100%的教师能经常使用教授法、练习法、自学点拨法、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索发现法等,教学方式丰富多样。
5、能够自制的教学软件 60%的教师能自制PowerPoint课件。
6、对本课题的认可度 100%的教师期望通过“有效技能”的校本研修,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艺术;都能积极、主动地参加研修,并能主动进行比较反思,撰写学习心得或教学反思等,努力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七)、教学、教研等方面的成绩优异,铸造合肥七中办学品牌学校形象
 
项   目 主  要  成  绩
1、教师教学大赛获奖 “安徽省英语教坛新星”、“合肥市英语教坛新星”各1人;“市属学校教学能手”6人;“教坛新星”、“教学能手”二、三等奖12人;“第四届全国物理教学改革与创新大赛”一等奖1人;“合肥市高中化学新课程优质课评比”一等奖1人;“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化学优质课评比”二等奖1人;“合肥市高中物理教学课堂评比”一等奖1人;“合肥市高中优质课大赛”一等奖1人。
2、省、市级示范研讨课 语文组刘孝峰、王培红、黄粟、牛红菊,数学组孙玉国、张正安,英语组张文圣、孙宇,物理组王天娇、王珍、童有彩,化学组吴国权、赵俊峰、牛淼,生物组汪永兰,政治组瞿著平、程静,历史组汪传荣,地理组陈德银,信息技术倪一帆等老师上省、市级示范研讨课。
3、论文论著
教学设计
学习心得教学反思
教师的论文、教学设计等获省市级一、二等奖9篇,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或正式出版的论文、探究实验报告、教育叙事档案、模拟测试卷等92篇(本);结集本课题研究专题《论文集》(34篇)、《学习心得与教学反思集》(66篇)、《教案设计集》(85篇)。
4、编制PPT教学课件 3000多个
5、使用多媒体授课 仅2008年9月—12月,82人共使用多媒体授课5990节。
6、学业水平
测试成绩
安徽省2008年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我校647人参加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基础、人文基础、技术素养优秀率分别为50.1%、51%、57.9%、58.2%、56%、67.9%,优秀率整体评价居合肥市前三名。
7、2008年
高考成绩
安徽省2008年高考:据招生部门权威发布,我校本科达线总人数311人(不含艺体类)!文科最高分606分,600分以上2人,一本达线34人;理科最高分649分,600分以上6人,一本达线46人。一本达线人数、本科达线总人数、达线率在同批次学校中遥遥领先,与安徽省各老牌省级示范高中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
8、2009届“二模”考试 在合肥市“一、六、八”三校第一届联招、扩招,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的背景下,我校考生“逆势飞扬”,文科应届生245人参加考试,一本、二本、三本以上达线人数分别为53人、159人、186人,达线率分别为21.6%、64.9%、75.9%;我校理科应届生387人参加考试,一本、二本、三本以上达线人数分别为37人、196人、279人,达线率分别为9.6%、50.9%、72.5%。文、理科达线人数、达线率均创我校近9年来“二模”考试最好成绩。
9、典型经验交流 2007年8月,在2007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校管理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2008年5月,在合肥市基础教育管理干部“教育优先发展”研讨会上,做典型发言。
10、学校所获主要荣誉 2008年,我校荣获了南京军区“国防生生源学校”、安徽省“第八届文明单位、模范职工之家、家教名校、第三届优秀校报一等奖”,合肥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双拥合格单位、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中学生控烟征文组织奖、2008届高考综合评价二等奖”等11项殊荣。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层面:没有能够为所有学科教师配齐必要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备课教学资料库建设不足;
2、课题组层面:研究活动的组织有待更为规范、更具针对性,课题过程性管理有待更为精细;
3、子课题组层面:部分骨干成员示范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科研究总结有待完善、提炼,学科研究特色不够鲜明;
4、教师层面:部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较低,研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够,研究面窄,研究浮泛,专业发展较他人慢而少;
5、“有效技能”层面:已探索建立的“有效技能”教学模式尚显粗糙、数量偏少,各学科使用的“有效技能”,需要加以科学地甄别、提炼,由经验式上升到理论高度,切实增强“有效技能”的可操作性、实效性;
6、“课堂教学”层面:有些学科、有些课堂运用“有效技能”不够充分,少数学科课堂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水平,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效益较差。
(二)、今后的设想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科研兴校”理念:切实加强教科研工作,切实优化课题研究的管理模式、运行模式、推进模式、操作模式;
2、真正树立“问题解决”意识:着手逐步解决上述六大问题,努力以解决问题为契机,全面优化我校的教育、教学、教管,切实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教管的效率、效益。
3、逐步推进“专家引领”策略:积极邀请总课题组专家、知名教育专家来校举办主题报告、专题讲座、担当科研顾问,在专家的引领下,快速推动全体教师专业化成长,全力打造我校教师队伍,培育名师群体,铸造七中品牌。
 
主要参考文献:
1、皮连生著:《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R·M 加涅著、皮连生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皮连生主编:《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盛群力等主编:《现代教学设计》,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R·M 加涅著:《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施良方著:《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霍益萍主编:《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王策三主编:《教学实验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范晓玲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2、柳斌总主编:《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査有梁著:《教育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初娜娜  朱浩东主编:《有效技能》,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