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动态

华师大理论学习班学习感悟集2

时间:2013-12-29 18:15 作者:admin11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浅谈开发教师教学领导力、创新校本教研机制
数学组     张正安
学校教育创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发展的关键所在。开展学校教育创新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在校本教研机制上不断创新,实现 “教、学、研”同期互动,创新校本教研模式;开展伙伴互助,创新校本教研方式;搭建专家资源网络,创新校本教研途径。在此过程中,不断实现教师自主发展。然而教师的自我发展,又体现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需不断进行自我修炼、研究熟悉自己的学生、构建领追型师生关系、构建共同的学习愿景、科学有效地施展教学的基础上。本文将从教师的教学领导力开发和借助教师教学领导力的提升,创新校本教研机制两个方面浅谈个人的一点见解。
从领导学的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项集体活动,是一项需要领导的活动。与其他的领导活动相比,教学活动同样具有领导活动的特征。领导者与教师都要面对一群需要凝聚的人,他们之间都结成共同体,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教学活动与领导活动都需要构建美好的愿景,都需要为了美好的愿景而努力。领导活动的目标是完成领导任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提高。教学与领导都是具有关心人与关心任务两个维度的活动。领导者要关注领导任务,也要关心下属;教师既要关注教学任务,也要关心学生。教学活动与其他领域的领导活动一样,都需要一个坚强的核心,一个组织的构建者、引领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活动是一项领导活动,而教师就是教学活动中的领导者。教师的教学领导力属于微观的教学领导力,但也是最具体、最直接、最重要的教学领导力,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在师生互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个体和群体的领导,形成教学吸引力、教学凝聚力、教学影响力从而达到学生学业水平提高,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学质量主要通过教师教学领导来实现。因此,教师需要增强自己的教学领导者的角色意识,把自己变成有意识的、自觉的教学领导者是十分必要的。
开发教师教学领导力的途径有哪些呢?
首先要不断进行自我修炼。
“领导力并不是技能的固定组合,它依靠的是大量的虽看不见但却十分重要的个人素质。”因此,教师的个人素质的提高是教学领导力开发与提升必不可少的内容。第一,教师应具备渊博的背景知识。坚实丰富的知识是一切教学的基础。作为知识传授者、引领者的教师从事教学时必须具备渊博丰富的知识。缺乏丰富深厚知识的积累而去从事教学是危险的。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教师要成为好的教学领导者,“他应当有超量的丰富的知识。他的知识必须比教科书上的原理,或任何固定的教学计划更为广博。教师必须触类旁通,才能应付意想不到的问题或偶发事件。” 杜威所说的主要是背景性知识的掌握的。背景性知识是指教师广泛阅读各学科内容所获得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并不直接进入教学过程,但当需要时它们可以帮助教师解决问题。“面对勤学好问、满腔热情的青少年,教师只有每天都有新的东西表现出来,才能受到他们的爱戴。如果你想成为受学生爱戴的老师,那你就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学生不断地在你身上有所发现。”如何才能每天都有新的东西表现出来,当然要靠不断的学习。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扩充自己的视野,扩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具备了坚实深厚的知识基础,教育就拥有了面对学生的勇气,就具有了吸引学生的力量。在实践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那些在教学中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知识渊博的教师,总是能够在教学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总是能够吸引学生、得到学生的喜爱、赢得学生尊重,总是会有大批的学生环绕在他的周围。这就是渊博的知识所产生的教学领导魅力。可见,渊博的知识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追随者的必不可少的力量。第二,教师应成为所教学科的专家。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自己所从事学科的“专业知识”,成为所教学科的专家。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还应清楚地了解自己所教学科中最复杂的问题,了解学科的学术思想前沿的问题。专家型教师教学注意力的分散能力更强,他不用照顾学科问题,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由此可以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约翰•杜威认为,教师要成为领导者,必须对个人所教的学科有特殊的准备。“在上课之前,教师应当想到种种问题:对于这一课题,学生先前的经验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我怎样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呢?需要采用什么手段来激起他们渴望学习的动机呢?怎样才能把教材讲清楚,并使学生牢记教材呢?怎样才能使课题个别化,就是说,使它既具有某些显著的特征,而教材又能适合每个人的特殊需要和个别的爱好?”因此,成为所教学科的专家而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先生,这是教师成为教学领导者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走专业发展之路,通过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进而提升自己的教学领导力。缺乏专业水平的教师是很难具备有效教学领导力的。第三,教师应具备高超的教育技巧教师要成为有效的教学领导者,还需要熟悉心理学、教育史和各种教学法等“教育技术知识”,掌握高超的教育技巧。课堂教学充满不确定性,充满变化与挑战,教学变故随时可能发生;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之间存在落差,学习障碍与认知偏差也随时可能出现,教师只有掌握高超的教育教学技术才能应对纷繁复杂的课堂教学情境。那些能够化难为易、浅入深出、生动有趣地讲授,合理地把握课堂教学节奏,调控课堂教学进程,酝酿课堂教学氛围、巧妙应对教学变故的教师,就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领导学生不断迈向教学目标的教学领导者。教育技巧和艺术的形成与提升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掌握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学习借鉴他人的教育技术与教学艺术,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渐形成高超的教育技巧与娴熟的教育艺术。
总之,教师成为教学领导者需要具备背景性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性知识等三方面的知识,使自己成为既有丰富知识又具备高超教育技术的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不断自我提高并不断研究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领导者。
教师的教学领导力的不断提升,使得校本教研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并积极促进其向着高效、切实的良性方向发展。
学校教育创新并不代表打破、推翻已有的制度、理念,而是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超越;学校教育创新一定有思想观念上的进步,同时需要充分的实际技术操作层面上的革新、评价制度的保障。而校本教研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则是学校教育创新中的一面旗帜。
要能逐步实现“教、学、研”同期互动,创新校本教研的新模式。 “教、学、研”是教师教育生涯中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的生存方式。“教”即教学,这既是教师活动的形式,也是教师活动的内容;“学”即知识的扩展,这是通过教师学习来实现的;“研”指教学研究,这是教师自主发展的运行过程。教学、研究、学习三种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并行不悖的。三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和研究促进教师学习,学习又促进教学和研究。这之中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教师的学习及研究必须实践于课堂教学,服务于课堂教学,改进于课堂教学。教师们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学习吸收先进的理论、方法,尝试开展专题研究,并在不断的学习、研究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要实现校本教研机制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点常规教学行为做起。
(一)自我反思——改进教学行为的前提
教师不仅是专业发展的对象,更是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保持自我反思经常化、系统化十分重要。反思是“对自身行动、经验或者态度的认真思考和自我质疑”。在反思活动中,教师要明确反思的意义,创设宽松的研究氛围,并注重个人反思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二)课例研讨——更加关注教学细节
课例式研讨是我们创新的一种教研模式,一般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实际问题展开。在选择研讨课例时,不一定是优质课、展示课,更多的是常态课,是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课前有研究的设计意图,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引发多方对话和自我反思,进行深度思考。课例研讨一般更关注教育细节,从一个个课堂细节的分析对比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如教师可以开展“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如何运用评价语言”等研讨活动。课例研讨的生命力所在,就是直面课堂教学中真实的困惑与需求,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在课例研讨中有时为了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或对原来设计进行改进,我们采用同课异构(一节课多人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设计)或阶梯式(每次研讨改进后再请另一位教师上相同的课)的研讨方法,进行对比改进,引发教师思维的碰撞,让教师在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研讨中迸发出教育敏感、提升教学理念。
(三)专题研讨——基于教学问题的解决
校本教研的途径与方法很多,而运用以问题为本的专题研讨,能使教师真正成为校本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解决者。问题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方式,其重要的特征表现在问题是学习研究的起点,也是学习研究的依据,同时问题研究能够比较直接得到研究效果的验证,即问题是否解决。如科任教师针对课堂纪律比较难组织的问题,展开“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课”的专题研讨;针对青年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展开的“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专题研讨;针对新时期家、校配合方面的问题展开的“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专题研讨等。专题研讨的历程可分为以下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针对问题学习相关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干预——收集改进信息——总结反思问题解决的效果——调整解决方案——进一步的实施干预——进一步的反思、总结——引发新的研究问题。采用基于问题的专题研究,既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提高了研究水平,同时也渗透了同事间的合作,使教师在不断的推理、学习、实践、反思中获得解决真实问题的经验,逐渐从新手向专业专家过渡
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创设一种教学、研究、学习同期互动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激发教师个体自觉、主动地追求作为教师职业人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促使教师不断自我超越,实现教师的职业理想,最终使教师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享受教育幸福。
另外,在创新校本教研的方式和途径上,可以采用团队伙伴互助合作和“送出去”、“请进来”的具体措施,从更大程度上能够给教师搭建广阔的成长网络平台,使校本教研更规范有效。学校校本教研离不开教师发展、课程研发、学生成长这三大项工作,不单要在认识上的重视,还要在行为上实践。这三大项工作应被规范到校本教研的整个体系,为实现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更系统、更有力、更现实的支持与保证。
不断开发教师的教学领导力,创新完善校本教研机制,使学校管理不断进行调整与变革,逐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校“硬实力”的提升转向学校“软实力”的提升,从而加快学校现代化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的探索、实践、反思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将会不断地获得新的认识成果,学校的校本教研也将更具活力,更具方向性,也更具挑战性。
 
新课程下的有效备课
教务处    阮守鸿
今年暑假有幸参加在华师大为期十天的学习中,听取了众多著名教授的精彩讲座,其中吴亚萍教授的专题讲座---《新课程下如何有效高效备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备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有效高效备课是相对于低效或无效备课而言的。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老师往往注重上课,而备课更多时候流于形式甚至是为了应付检查。这样的备课虽然书写认真、数量充足、环节齐全、格式完善,也只能是低效备课。低效或无效备课有这样一些表现:简单抄袭式,备课没有计划性,照抄教科书或参考书,敷衍了事,备课内容与具体教学实际严重脱节。这样的备课不重视教法的研究,不重视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很低;昨日重现式,备课时一直使用以前写好的旧教案,仅凭经验与感性认识上课,课堂上缺乏有效控制,教学随意性大,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差。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那么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如何备课?
一、    教师的自主备课。
这是教师个人独立完成的备课过程,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教师合作备课的前提。首先必须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和学情,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意目标的整体性、全面性和方向性,确保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结合教学实际,尊重学生发展需要。课堂教学组织是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为基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照顾学生差异性。三是选择最优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是选编典型习题,写出具体可行的教案,并设计好板书及课堂小结。这是提高备课质量的关键。最后就是通过课堂上教学的实践认识和亲身体验,总结上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将备课时的设想与课堂的实施作回顾和对比,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策略是否得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足够的尊重、问题设计是否有意义、情景创设是否到位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认真反思,并及时把感想、心得和调整方案等内容认真整理在备课本上。实现跳出教材,达到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    教师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也是教师的合作备课。通常是将同一年级或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备课组,集体备课便于分组讨论互相学习,也有利于相互检查自主备课的情况。集体备课在自主备课的基础上,交流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来明确备课内容在本章节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思路,设计合理的习题、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集体备课能集中全组的智慧和经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资源共享,让教师个人在更高起点上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促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
集体备课首先要选课,一般是以周为单位,每个备课组经过充分讨论选定例课。确定一名主讲人先独立备课。第二步是研讨,由主讲人说课,全备课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就存在的问题展开辩论和思考,最后主讲人根据集体的意见,对主备的教案进行修改,形成最佳的教学方案。第三步是实践,由备课组中的老师根据研讨得出的教学方案执教。最好是小组成员轮流主讲和执教。最后是反思总结,备课组教师在听课的基础上研讨、总结。让教师真正掌握教材处理方法,对教学过程达到更有效的控制。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
在我校的自主备课和集体备课中,教学反思是一直强调的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压力很大。因此,我们需要探索,让教师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备出有效、实用、个性化的教案。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有效备课才能构建高效课堂。新课程备课应纳入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到达更高境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此次华师行
                 ——华师大暑期培训班学习感想与体会
英语组  白云涛
   
     坐在飞驰般的动车上,我的心儿也跟着飞翔起来。
     很荣幸能有到华东师范大学进修的机会!带着领导们的殷切希望,带着同事们的美好祝愿,我们坐在驰往上海的动车上。
     车厢内,同事们难掩愉快之情,交流着,叙说着,谈论着窗外笔直的马路,宽阔的街道,飞天的立交,繁华的社区,火车途径了一座又一座城市。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过了苏州,快到上海了。面对这片繁庶之地,我想:这片最发达的地区一定孕育着最先进的思想,在学习期间,我一定仔细观察,认真学习,虚心请教,汲取营养,开阔视野,提升自我。  
    安顿好后,我们参观了校园。华东师范大学坐落于闹市之中,但闹中有静,校园内绿树成荫,假山流水,曲径通幽,是潜心治学的好地方,她孕育出教育界的大师也就不足为奇了。在继续教育学院内,我参观了叶澜教授工作和教学的地方,也身临其境地感受了教授们的治学氛围,那种清净,那种返璞归真,那种质朴让我终生难忘。
我们的第一堂课
    在期盼中,我们的第一堂课开始了。简短的开学仪式之后,我们迎来了我们的第一位教授——吴遵民教授。吴教授曾留学日本,并在日本潜心研读,获得了在日本为数不多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吴教授的课高屋建瓴,他从国际视野出发,畅谈了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与教师的使命。他的课行云流水,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人才的概念到人才理论,古今中外,无所不容,理论实践,处处精彩。课堂上的观点冲击着我的大脑,引人深思。此刻,我深刻体会到:自己离开大学将近十载,虽然在从事教育工作,但已经远离了前沿理论,缺乏智力支撑,从而视野狭窄,工作畏头畏尾,工作效率低下,今后,我一定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树立国际视野。同时,再一次走进教室做一名学生让我感觉那么亲切,我也决心做一名真真正正的学生。
不一样的老乡
在众多的教授中,七八位老师或多或少地与安徽有一定的关系,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卜玉华老师与李家成老师。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安徽人,一位早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一位则毕业于六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而现在,他们在中国最高等的师范学府,向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学子们传受着知识,交流着思想,解答着疑惑。他们的理论也将有学子们付诸实践,默默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他们站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着自我,奉献着自我,也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了极限。有这样一句话: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想,他们曾都是普普通通的安徽学子,经过苦读,都站在了师范教育的前沿,现在向世界传播着思想,收获着希望。是他们的内心强大让他们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有了华丽转身,超越普通人,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书写着自己的青春、理想。
不得不谈的陆教授
    很荣幸在短暂的十余天能聆听陆有铨教授的教诲。来华师大之前我早就听说过陆教授,他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主要从事教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始终以睿智的目光,关注教育实践、研究教育问题、批判教育现实、追问教育真谛,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为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虽然他年以古稀,但课堂上精神矍铄,妙语成珠,或针砭时弊或谈古论今。他学识丰富,闪光的才智引人入胜、娓娓动听,其中蕴蓄着精辟的见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听他的课如沐春风,有酣畅淋漓之感。陆教授犹如一坛陈年的老酒,愈发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我想,若干年后自己也将成为垂垂老者,在从事一辈子的教育事业后,能否有陆教授的豁达与潇洒?
不能忘记的参观
     紧张的学习之余,学校组织了我们去上海市育才中学参观。在去往育才中学的大巴车上,我们惊喜地看着窗外的新鲜世界,大有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感。是的,是科技的力量塑造着这座城市,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创造着现代化的生活!而科技的发展必须依靠教育,教育的传播又离不开教师,面对着现代化的都市,我第一次深刻拥有了职业的自豪感,作为教师的荣誉感与使命感!
快到育才中学的时候,大家反而变得沉默了,思索着我们要参观的育才中学会是什么样子:是鸦雀无声的课堂抑或欢声嘈杂的操场,与我们的七中是否相像?不只不觉中,汽车转了个弯,我们到了校门口。进入校园,下了车,我被校园的环境震慑住了:开阔的校园,优美的环境,现代的教学设施,浓厚的学习氛围,这也许就是示范中学应具备的条件吧!由于是假期,学生不在学校,但我似乎听到了教室里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操场上欢乐的嘈杂声,似乎看到了课堂上学生们炯炯有神的目光、全神贯注的神情,青春朝阳、活力四射的身影。
硬件设施固然重要,学校软实力才是学校的灵魂、生存的根本。育才中学始终坚持教育改革,以高质量教学水平在上海产生很大影响并蜚声海内外,学校传承百年育才的文化精髓,营造善于学习,勤于反思,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校氛围,发展自主、自律的学生文化,凝聚合作、进取的教师文化,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并取得社会的认可复合型人才。他们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课程学习时间的可选择性,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经历,以学校的一切资源为学生服务,充分利用寄宿制学校的时空优势,构建个别化、高选择性课程体系,以课程内容、课程水平和课程修习期限等的多样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
参观中我们谈论着,赞叹着,思考着。
    完善的硬件与雄厚的软实力犹如学校腾飞的两翼,学校的发展不可估量,也许,这就是21世纪中学发展方向的最好范例吧!                 
结束语
十余天的培训很快结束了,期间,我又回到了久违了的课堂,我的视野开阔了,思想解放了,对自己职业的认识更加深刻了,长期困扰自己的问题解决了。培训班的学习使我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为自己今后的教育实践打下了基础。通过培训,我深切领悟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无止境”的真谛,意识到自己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集中理论学习与专家讲座,我逐步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了解了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在教学活动中应遵循客观规律、调整自身的角色和教学方式,把素质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过程中。
华师大学习杂记
                                              
史地组   杨会杰
一、上海印象
以前去上海,匆匆去又来,除了高楼大厦、拥挤繁华之外,似乎并未留下太多印象。这个暑假到上海学习,从而有机会把自己真正融入到这座城市的生活氛围中,体会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和合肥不一样气息。
从黄昏到夜晚,我们深入到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学着充当这个城市的一员,从城市最小的细胞观察起,力图对这个城市的性格有最细致入微的把握。
我们入住酒店旁边的清水湾小区沿着苏州河而建,将苏州河岸线建设成为充满自然野趣、步移景异的景观园林式景观。小区错落有致,空间布局疏密结合建筑格调色彩高雅。热带珍稀观赏植物、私家游艇码头等令范健老师和周宗俊老师赞不绝口,难怪均价四万!
上海的立体交通令人称道。TAXI们并不像合肥这样繁忙,即便是上下班高峰,打的也是比较容易的。而一旦上了TAXI,车就会呼啸着开上高架,不多久便可到达目的地。TAXI的清闲得益于上海地铁的建设。四通八达的地铁网除了能避免城市地面拥挤和充分利用空间外,还有很多优点,如运量大、速度快、无污染等。地铁列车以电力作为动力,不存在空气污染问题,这一点我在地理教学中多次提到。
教育小班化是上海教育区别于内地的突出特点。上海市区小学和初中每班25人~30人,高中每班35人。以我们参观的上海育才中学为例,占地269亩,全校3年级30个班,共1000学生。有艺术馆,理化生实验馆,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十几个标准篮球场,天然草皮足球场,还有网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等,教学硬件资源之丰富,令人惊羡!图书馆实木圆桌和椅子古色古香,历经多年,却并无半点刻划痕迹,让你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素质和学校的人文氛围!
二 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语言差异
1、更幽默、更开放。
比中学教师更容易开两性的笑话,开心时刻总是比较多。比如一位老师讲自己是如何陪着女儿谈恋爱的。另一位老师在讲教师应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时,让我们学张三丰:忘记了所有的招式,就练成了太极拳。
2、更具前瞻性、更多思考
在谈应试教育危害时,专家们细数应试之害,呼吁尽快树立科学的育人观,还孩子们全面健康发展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说“孩子苦得没道理、没价值”!学生负担过重一直是个老问题,学生也是最苦最累的群体之一,“中小学校不能成为制造大学生的‘工厂’” 。一些地方“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要把学生的油全榨出” 、“为了提高升学率,非考科目全让路”、“提高高考成绩,校长要靠上,教师要豁上,学生要拼上”等口号。 在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经济发展要看GDP,教育发展要看升学率。由于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一些地方领导把教育的健康发展当成“软任务”,而把高考升学率当成“硬任务”,习惯于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要指标。
大学老师讲到此,我们二中的老师都望着他们的校长,而七中随行的老师都望着张永剑主任,高呼:“张主任听见了没有?” 张永剑主任笑脸相陪,一脸无辜。
大学老师毕竟底气足,来头大,有的在美、日等国从事研究十多年,有的是教育部标准的制定者,有的是国务院特批教授,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和各国实践,使我们大开眼界。
3、更随意,牢骚多
大学老师语言比中学老师随意得多。比如讲到动车事故,从网络调侃到政府责任,再联系日本高铁、法国高铁、德国高铁的做法,毫不费力地得出结论:我国高铁在诸多方面存在问题。但具体怎么解决,也看不出教授们有何高见。
大学老师应付短期培训的方式很简单,就是用自己常年研究的课题、自己讲了几百遍的内容浓缩一下,给我们讲一讲。而针对教师则很少做调查,于是就出现一幕幕笑话:因为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生源好,于是他们便认为合肥二中每年能考不少北大、清华,而七中可能很少;一位教授手舞足蹈的讲小学教育英语单词如何猜,学生如何管,下面的高中老师却没有几个在听的。这样的事件让我们反省:在合肥七中日常教学中,备学生有多么重要。
大学老师上课还有一个特点:牢骚多。当然有的老师说的比较隐晦,只说自己的学生某某在那些行业、单位待遇高。还有的抱怨自己的职称和仕途。
三  如何进行校本研修
如何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修是此行最大的收获之一。
课题研究不同于校本研修。不客气地说,当前课题研究贵族化较为严重,课题研究负责人一般都是单位领导。这种研究远离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是为了学校评先进位的需要,其形式追求大于实际需要,课题研究被老师们看成是一种负担。
1、校本研修的本质
十几年来来我一直在困惑,在上海十天我一直在思考:校本研修的本质是什么?
卜玉华老师告诉了我们:校本研修就是把家常菜做成精品菜!
2、校本研修的价值
通过校本研修,可以在备课组、教研组内营造日常的研讨文化;可以每一节课的打磨提升我们的实践反思能力;改变教师懒散的思维方式,使我们获得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
3、七中地理教研组校本研修的不足
七中地理教研组校本研修呈零星、点状,不系统,更多研究停留于细枝末节。比如校本研修缺乏长期的计划、具体的参照和深入的研究。评课时优点多多,也有少量不足,不利于年轻老师成长。当然地理教研组也正在改进、完善。
华师十日行
史地组  程娣
7月28日晨,与同事一起踏上东行的列车,来到华师大开始了为期十天的学习。虽然位于繁华的大都市,校园里总是那么宁静让人忘记了城市的喧嚣。可能是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每天规律的学习安排,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接受培训的老师,只是一名学生。平时满心的浮躁在这里都平静下来。那一场场精彩的讲座更让我受益匪浅。
一、我们对每一件事都赋予了情感的色彩
刚工作时,和学生很亲近。课下和他们打成一片。一次某位学生在课堂违反纪律时和我“百般辩解”、“据理力争”。为什么我认为以前和我关系很好的学生却会如此表现?我开始反思,觉得原因应该是和学生过于亲近。老师有时应该像父亲,要有威严和魄力。我开始转变,变得严厉,批评起来毫不留情。和一些活泼的学生也刻意疏远。几年来对课堂的管理和控制已经没有大问题了。可是回想一下和学生的感情也淡了。
在这次师生沟通策略和艺术课上,有一些话让我想了很多。“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对每一件事都赋予了情感的色彩;学生对老师的接受程度常常是被情感和教师给予他们的感觉所支配的。”当我们把工作当差事,肯定不会有太多热情和用心付出,因为在情感上首先我们排斥它。面对没有感情期望的课堂和学生,工作必然是枯燥和乏味的。我们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每一天,每一个45分钟,走过的不仅仅是工作是教学,还有我们生命的交集、我们的青春。为什么不让这短暂的相聚变得更精彩呢?
以后在和学生交流时,我想我会多一些聆听少一些说教。语言可以简短但一定真诚。多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和他们交流。和蔼亲切却不失尊严魄力,严格但不严厉。期待着成绩和情感的双丰收。
二、让孩子取得更多成功
虽然我从教的时间不算长,但是接触的所谓 “差生”也有一些。这些孩子共同的特点是成绩不理想,学习中存在较多困难,学习习惯和自觉学习能力差。不愿意和家长老师交流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缺少学习的积极性。
因为学习成绩具有积累性,它是长期评价的后续反映,有明显的相对性。当孩子出现学业不良的表现时,首先应该分析原因,是学习能力不足、学习方法;还是没有学习动力贪玩;或是学生情绪上的波动(如考试失败、与老师或家长逆反、学习压力太大等)。
了解原因以后再进行有效的干预:首先给予信任和肯定,发现差生的优点,老师的高评价和感情上寄予的高期望是孩子学习一种有效的动力;引导孩子进行学习反思(“我的学习时间是如何安排和利用的”“我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打算花多长时间实现、有没有中断过?”);督促一些学习自觉性差贪玩的孩子,让他们投入到学习的时间更多一些。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帮助更多的孩子摘掉差生的“标签”。
三、闲暇时给自己充充电
说来实在惭愧,刚来学校时还经常去隔壁的省图书管看看书,不知从何时起对书本不在有耐心了。很多时候觉得离开了网络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沉浸在网络带来的快捷的同时也变得浮躁起来。在华师大的这段日子,午休时和师傅一起来到校园的书店看书,这里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比合肥的图书城丰富许多,好几天都流连忘返,每次都“满载而归”。晚上在宿舍一边喝着茶一边看书,繁华的都市和快捷的网络都失去了吸引力,这种感觉让我觉得很充实很踏实。
 很怀恋这段日子,感谢学校!我也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把这次学习的心得用于实践。
“华东师大”助我成长
体育组   吴春龙
2011年暑假与往年不同,在校领导的精心安排下,我校一行25位老师于7月29日——8月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进行了64个学时的学习,期间参观了上海育才中学。这是在从教这么多年来踏实、认真地又做了一回“学生”。教授们的博学自不必说,校领导的关爱也早已置于心中,学友们的交流也难以忘怀。要说收获,集中来说就是:“对我的教育教学的理念有触动,对我的教学方式会有较大的调整,让我对今后自我学习有了更多的思考。”下面就自己认为学到的“东西”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一、走自己的“路”到走学生的“路”的观念的转变
走自己的“路”就是“逼迫”学生跟着自己的路走,学生走岔路了再把学生领回来的方式教学。课堂教学我们有自己的预先设计,当然我们也了解学生的现状,但是我们一直把握不了结果。而且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为此我们很纠结。走学生的路就是把学生的“想法”而不是“能力”进行整合,设计出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每次课学生都有自己的期待,有关乎知识的、有关乎情感的、有关乎社会的等,他们很期望老师进行讲解或给予答案,这也可以说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如果老师能最大程度给予满足,其结果不言而喻。例如:我们体育课中关于跑步的教学,我们当老师的自然关注:“解决跑的技术问题、增加练习数量、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而学生要的却是姿势美观,不要太累,形式不要单一,有势均力敌的对抗。几十年的体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却成就了这样的现实:“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这个现实说明走自己的“路”已经到了尽头,要课堂出效率我们该走学生的“路”了。
二、教学的前奏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我们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共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老师们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然而我们无法让学生对学感兴趣的时候还是大量存在着,当我们激发学生兴趣无门时,如何展开教学呢?满足学生一个小小的愿望就是个不错的选择。老师授课有自己的目标,学生上课有自己的需求,二者必须统一,课堂效率越高。“课堂教学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强调要以学生为本”就是这个道理,老师领,学生必须愿意跟随,学生的智力将会充分得以发挥。这种局面的形成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前必须增加的一个环节——从满足学生一个小小的愿望开始,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归属方可心无旁骛。
三、教师到底能为学生做什么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
以前,我们认为教师可以教学生的“一切”,特别是学生的能力我们老师也能提高,所以当某些学生很努力、很勤奋学而“成绩”一度不前时,我们就替学生扛上了,认为都是我们教的问题,从而不断反思我们的教学,期望找到突破口。实际上,学生能力的提升,我们是无能为力的。那我们老师能为学生做的是什么呢?1、为学生服务。我们教育一贯的口号是:“先成人再成才”。由此可知学生成人是一个过程,学生在家由其家长为其服务,学生到校无疑就是由老师为其服务,学生在成人过程中的一切需求就由家长和学校分担。我们对待学生要形同自己的孩子一样就是指的“为学生服务”。2、为学生导航。传授知识无疑是老师第一义务,而指明方向则更为重要与实效。“尊其师、信其道,反过来说也应该成立”。所以我们决不能误导学生,特别是我们能力不及时可以保持沉默或直接承认事实。3、与学生同行。我们老师即使有了一桶“水”,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被蒸发掉。我们的时代在进步、我们的知识在更新、我们的生活环境在改变等,很多的时候学生的疑问我们无法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来化解,必须与学生一道共同成长。所谓教中学、学中教,方可胜任教师一职。倘若我们有勇气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仅在学生心中形象更为高大,还存在着能树立学生超越老师的信心与力量,不然何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四、一个“率”与四个“力”作为一个整体对待,课堂效率的提高就不是问题
一个“率”与四个“力”是指课堂效率、学生的学习动力、压力、活力、学生的潜力。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率,我们老师都耳熟能详,我们也为此绞尽脑汁。反思一下我们似乎该做的也都做了,还缺什么呢?实际上,一是我们看轻了“课堂效率”,认为只要我们想提高就不难提高。二是我们多局限在课堂上做文章而忽视了课外的种种因素。我们面对的学生看起来犹如一张白纸任由我们老师作画,其实我们知道这些学生已是“社会人”,他们活动范围已经很广,有些学生活动的范围甚至超越了我们的老师,他们的思维已进入我们较为陌生的领域。我们了解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什么吗?压力来自何方?什么能激发学生的活力?学生的潜力到底有多大?如果我们了解了学生这些“力”,课堂效率的提高就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了。
五、诊断能力也是教学基本功
我们知道学生之间有差异,所以我们实施了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基础就是全面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与联接能力,特别是学生当前的联接能力,我们能不能把握学生当前的联接能力处于哪个层次则是对症下药的要点。诊断亦即查看与判断,就如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同样的病症医生会依据病人现有的体质状况开出不同的处方。由此我们教学分层也不能简单分为三个或更多个层次即可,其重点应在分层后的诊断上,能否区分出学生不同点是分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诊断能力,能为每位学生开出独立的处方。
六、教师必须具备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力
教育契机会经常出现,出现的方式也可能多种多样,但都是客观存在的,而能不能被我们老师发现并善加处理就要看我们老师自己的能力了,我们抓住了教育契机其结果不言而喻。我们教学中或多或少地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喜欢钻牛角尖,而且很多时候学生想知道的是我们没准备说的、不知道如何解释的或根本与课堂无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对提问的学生而言可能是他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也可能是纠缠了他很久的问题或其它,如果没有获得答案他依然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寻找或会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而走不出来。此时我们老师怎么处理?很简单,老师:解惑者,老师:导航者、领路人,老师:学生的同行者。相反,如果我们老师为了自己的颜面、为了赶进度、为了……,而不予回答,直接的后果则是我们老师放弃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我们自己所期待的目标也难以达成。
七、察言观色、情感沟通是应对“学困生”的一个法宝
“学困生”这个群体在各个学科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既是学习困难学生,我们依然简单地只关注其学习无疑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现实中我们在“学困生”上花了很大精力,收效却微小,这很值得我们反思。学习困难的学生主要表现无外乎:“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欠缺,或前期对学习不重视、态度不端正、努力程度不够、抗干扰的能力差等。”我们不难看出“学困生”不是智力问题,而是情感、认识、毅力、品质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是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下来。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察言观色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以致找到根源,这样我们就不再会为“学困生”为难,“学困生”进步也不是难事了。
八、我们老师后勤工作要自己建立保障系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没有到堂,学生的状态我们应尽可能提前知晓。现实中我们教学时有临时遭遇变故而无好的应对之策,也存在一些教育无奈的情形,这些所造成的遗憾就是主要源自于我们对“后勤工作”的不够重视。因此,建立“后勤保障领导小组,以获得大本营的稳定作为我们教学的常规工作先行开展,是老师教学前要认真谋划的事”。我们一直不缺后勤人员,每个岗位都有人,但保障却没有到位,最主要原因就是后勤人员的势单力薄。例如,课前秩序乱了没有人出面制止、有学生行为怪异没有人出面去协调、老师需要学生配合时没有人勇于站出来等,学生不缺正气,但主持“正义”行动得不到彰显。
总之,64个学时的短期学习,收获无极限也不太可能,但能静下心来学,64个学时也不短,学与不学的差异还是很显著的,至少“华师大”之行没有什么遗憾!
 
班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化学组 王爱华
2011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优秀班主任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优秀班主任研修班为期6天的学习,这一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精彩报告,生动有趣的具体案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阐述了班主任的教育劳动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
李家成教授的当代班级建设实践的理论透析给我们透析了三大点:“一、班级建设:‘教育’在哪里?二、当代素养:班主任能胜任吗?三、生态更新:路在何方?”并给我们展示一些生动有趣的具体案例。
卜玉华教授的当代班级病理分析及其矫治给我们分析了:一、“班级病理”表现;二、“班级病理”的矫治:案例分析;三、惩罚的价值合理性及限度”. 特别分析了家长教育有问题的各种情况:家长认为自己很懂教育;认为自己很忙;认为成长是个很长的过程,可以等待;家长要承担70%的责任,如:40个孩子样的标准,但差异较大,这就说明家庭有问题;孩子智商差不多,主要差在学习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而且差异不是在入学之后才形成的;教师的作用何在:知识传授、提出建议,各方面都要分数;教师关注的课堂学习习惯、作业习惯,但与学生的家庭生活习惯相冲突等等。让我们对学生、家长可以更深入的了解。
从唐思群老师那学会了人际沟通与师生沟通的艺术,可以与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是一种教育能力。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青少年来说,信任更是推动其上进的力量。有的同学在学习上有些困难,有的同学是因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再加上自己贪玩,家长过于溺爱,教育方式不正确,造成了学习成绩及各方面都比较差,常受到同学们的鄙视。班主任要让他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学习成绩也会有明显的进步。再如有的同学是因为思想懒惰、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学习习惯较差,造成成绩上不去。面对这种情况,要帮助他克服了懒惰心理,校正学习习惯,让他变的爱学习。作为班主任,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尽快提高学习成绩。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作为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所而做为一个班主任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好与每一个学生的接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进行因材施教。对学生要注意语言分寸,多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做到你尊重他,他才会尊重你。这样才能搞好师生关系。对教师个人来说:与上级、同事和学生搞好人际沟通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还聆听黄向阳博士学生行为管理与指导;陆有铨终身教授的精彩的“学生人文精神的”等等。
还学习了:上海市特级教师丁如许老师的主题班会策划与组织;德育学科带头人华坪小学陆敏老师的班级小干部的培养。要正确评价,鼓励学生,教师经常要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只有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信服,从而激发起奋发向上的愿望。在教育中力求公正的评价每一位学生,对成绩好的学生不护短,对学习差的学生不歧视,注意发现优生的不足,防微杜渐;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并使之发扬光大。如大扫除中,有些学习差的学生劳动表现积极,不怕脏、不怕累,争做重活,而有些所谓的好学生却怕脏、怕累,在一旁转圈。对于班干部同学要求更加严格,要求他们每周写出工作总结,每月召开一次干部会议,推广各自的工作经验,对于取得成绩的同学适时地表扬,使他们心理上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以便更加努力学习。
在培训期间,我们学员还进行了分组讨论,也聆听了我们许多合肥市优秀高中班主任的治班经验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方法。
从这次优秀班主任研修班的学习,让我对班主任、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一位名人说:“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它应当如星,远望像一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当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照亮’自己……” 于是,我开始尝试愉悦地回味日益失落与倦怠的青春,竟发现无数的星光在闪耀,平凡的生活中也有太多的精彩与骄傲。一切竟显得那样美好而充满了阳光色彩。以前,竟因心境不同而与幸福失之交臂!我们不能说,一旦拥有了积极的工作和人生态度,就一定能够成功;但是,成功的人士一般都有着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教育不会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在教育失败之时就难免会情绪低落,灰心丧气。每每这时,我会想起常用来教育孩子的话:摔倒了就自己爬起来吧!面对失败只有从头再来!只有挺起胸膛,努力开创,生活才会充满阳光。有人说,不当班主任不知道班主任的苦。我想说,不当班主任也不会体会到班主任的甜。让我们大家从现在起,做一个幸福快乐的班主任。
总之,通过参加此次培训,使我们班主任树立了德育为首的观念,掌握班主任工作中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法律常识,也使我们履行班主任职责的能力得到提高,更是留给了我终身的思考和学习。让我们――以美好的心,欣赏周围的事物;以负责的心,做好份内的事;以谦虚的心,检讨自己的错误;以愉悦的心,分享他人的快乐;以不变的心,坚持正确的理念;以宽阔的心,包容对不起你的人;以感恩的心,感谢所拥有的一切;以无私的心,传承成功的经验;以平常的心,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以放下的心,面对最难以割舍的事。让我们通过努力,怀着对教育的理解和渴望,在“追求行动承受自省”中走向美好的境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并虚心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续努力工作,不能满足于现状和已有的经验,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创设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为了我们神圣的教育事业,我将一如继往的努力做好班主任教师的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