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动态

华师大理论学习班学习感悟集3

时间:2013-12-29 18:16 作者:admin11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有效沟通从同理心开始
生物组  丁慧
今年暑期学校组织我们到华东师大参加教育培训,这次培训让我学习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唐思群老师培训的《人际沟通与师生沟通的艺术》。
唐老师在培训中首先强调了师生沟通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著名人性专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还有85%决定于其处世技巧和人际关系的能力。所以说沟通是实现目标、满足各种需要的重要工具,尤其是作为教育中心人的班主任,更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还有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沟通有无效沟通与有效沟通之分,无效沟通毫无意义,甚至可能会使班级失去凝聚力精神,降低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起学生的沮丧和敌对情绪。而有效沟通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让沟通双方达到双赢。
那么怎样的沟通才是有效沟通呢?唐思群老师认为:同理心是与学生沟通的前提。什么是同理心呢?简而言之,同理心,就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同理心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即透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来认识他人。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我认为有效沟通就应该从同理心开始,以同理心去进行沟通,才会达到沟通的目的,并使双方都感到轻松愉快。
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沟通双方能够从同理心的角度,去感受对方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对方会感受到理解和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舒畅的满足感。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心爱护的沟通氛围。
班主任在对学生的内心感受进行同理时 ,应持有积极的沟通理念。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有很深的信任感。从内心深处相信学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就会在无形中给予学生信心和勇气。我们对学生的烦恼应能感同身受,但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卷入学生的情感中。不能对学生随便地做出“好”或“坏”的判断,只是先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去聆听,给予学生充分的宽容去表达和自我觉察。例如高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常常会和父母产生矛盾,觉得父母很唠叨,很烦。这时班主任与他沟通时如果一味地指责他,说他不孝顺父母,不能体会父母的苦心,学生是听不进去的,即使点头称是,也是似听非听。所以,我们在倾听学生的声音时,要有一颗理解宽容之心。可以这样回答学生:“是啊,父母这个时候确实都有点唠叨,记得我们读高中的时候,父母也是这样啊,都是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孩子期望值很高,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的,他们是因为爱你才会这样的,如果不是爱你,哪会在你身上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呢?你想想,父母平时还有工作和家务,那么忙那么累,还在不断地关注你,你却这样厌烦,父母该有多难受啊?”学生听了,以同理心为父母着想,就会改变自己的观点,而不至于对父母产生逆反。再比方说,有学生考试考砸了很郁闷,他说“唉,我的成绩是在太差了,我实在太讨厌自己了。上天也太不公平了,怎么人家那么聪明,不怎么学也能考好,而我怎么努力也进步不了呢?”这个时候如果一味地安慰他,说“你考的不差啊!” 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很虚伪。如果老师简单地说“没关系,再努力,下次争取考好!”这对他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不能使他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但是如果老师这么说:“我很明白你的心情,你现在很讨厌自己的成绩,你很难过。但我看到你的数学考得还不错,比上次考试进步了,这说明你的努力是有效果的,只要你在其他科目上认真分析失败原因,合理分配时间,其他科目也能慢慢提高的。”这样学生就能改变心态,积极面对了。
和学生的沟通不限于面对面的交流,还可以借助周记或书信进行书面沟通。有的高中生性格内向,常常多愁善感,情绪也不太稳定,有很多想法却不愿向家长和老师吐露,口头交谈并不能让他们轻易说出自己的心声,但是他们大多会在周记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毫不掩饰地向我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学生阿俊,很小就失去了母亲,性格比较孤僻,情绪很不稳定,一到下雨天,就萎靡不振。他在周记上写:“这两天的雨让人烦躁得很,心情一直就像被乌云遮住一样,很压抑。真是郁闷到了极点。”我便在他的周记上写道:“下雨天阴沉沉的,确实会让人情绪低落,但是雨天有更多的氧气,有益身体健康哦。只要一切往好处想,每一天都是美好的!”后来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我看到阿俊总是精神抖擞,满脸笑容,再翻阅他的周记本,我看到他写着一行大大的字:“不能选择天晴,但可以选择心情!” 有时,书信也能成为我与学生沟通的一种方式。当学生进入高三以后,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压力,有些不知所措,我便写了一封信,贴在班级的墙上,以下是这封信节选的一部分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转眼间,一个学年过去了,这一年来,我们班呈现出团结和谐、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同学们相互友爱,师生相处融洽,作为班主任,我感到非常欣慰。送走生动丰富的高二,我们迎来了艰辛而充满挑战的高三。寒窗苦读十二年,决胜的时刻就要到了。我想此时同学们的内心除了有点紧张,还有一种悸动的激情等待迸发。为了迎战高考,同学们一直在努力着,不论目前的成绩如何,我相信你们都付出了汗水与泪水,都在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拼搏,在为自己未来的命运而争取。你曾经的耕耘可能并未收获理想的回报,你也许因此而慨叹命运的不公。但是,面对挫折,面对遥远的目标,你要做的依然是——不抛弃,不放弃!不抛弃你的理想,不放弃你的信念!
……
我们要迎接高考,不应只是去迎接这场考试,而是要学会享受这个过程,当蜗牛一步步爬上山顶,过程很艰难,但它很快乐,更珍惜顶部的风景和感觉。学会享受迎战高考这个过程,会给你的高三生活增添很多乐趣;学会享受学习这个过程,你会找到学习的意义和生命的真谛。我们应该拥有“蜗牛精神”: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承受压力!坦坦荡荡做人,脚踏实地做事!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心中平,世界才会平。要想成功,就要做到蜗牛的三点:第一是永远向前、向上;第二是要有足够的耐力和耐心;第三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许多东西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当你的努力,你的付出足够多时,就会获得自己想要的。很多成功的伟人都是经历了风风雨雨才拥有了鲜花和掌声。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像大树一样,站得直,望得远,不怕风吹雨打,通过不断的成长,实现你的价值;又像流水一样,不断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冲破障碍,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学生们看到这封信,就像找到了前进的航标,学习上更有信心,更有激情了。这就是沟通的魅力!
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善于和学生沟通,还要注重与家长沟通。在每一位家长心目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所以班主任在和家长沟通时,更应该注意沟通的艺术。以同理心来对待家长是最好的方法。当家长说到自己孩子的一些优缺点时,首先要表示认可赞同、附和他的看法,毕竟父母都是最了解孩子的人,然后向家长介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让家长了解身在学校的孩子与在家有何异同,指出孩子在哪些方面可以进行改进完善,同时建议家长能够从哪些方面来配合学校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完美地结合。成功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家庭教育与成功的学校教育协调配合的结果。
与任课老师沟通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细节,只有与任课老师沟通和谐,才能对每一个孩子每一门课的学习状况都有所了解,从而更有利于班级管理与教育。班主任与其他任课老师组成一个班级的教育团队,因此建立一个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团结合作的教育团队非常重要,这个团队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信任和尊重,坦诚相待、为整个团队积极努力,为团队的成果而感到自豪。这就需要班主任积极热情地与其他任课老师保持沟通,交流班级的动态、每一位学生的状况。沟通时,班主任不能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或者一味地维护学生,无视学生的缺点,而应设身处地为各位老师着想,协助老师们管理学生,组织教学,加强教学效果,统一教育步伐,协调作业布置等。
曾经有首歌唱道“人与人之间有一条河”,其实沟通就是这条河上的桥梁,沟通可以解除误会,沟通可以达成合作,沟通可以促进工作,沟通可以带来收获。但是沟通并不是那么简单。沟通需要技巧,沟通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一颗同理心来与人沟通,我们的教育一定更加完善,我们的世界一定更加美好!
 
让读书、研究、总结成为一种习惯
语文组   黄友祥
2011年7月28日,我怀着激动与感恩的心情,带着对教育殿堂的敬仰与向往,揣着寻求教学困惑解法的愿望,我来到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了学校为我们提供的为期8天的学习培训。在培训中,我听到了上海华东师大教育专家们精辟独到的专题讲座,在理论提升方面得到了不少的熏陶,也收获了很多的感悟。
培训的时间很短暂,但是每天的感觉是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是面对不同风格的专家和名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心灵经历了忐忑、彷徨、无奈、探索、喜悦、享受的过程。十几场讲座下来,虽然内容我不能做到照单全收,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更增添了我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任何一次听课或参加讲座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可以取得不少经验。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吴遵民教授的“《纲要》解读与教师使命”、朱益民教授的“高中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卜玉华副教授的“当代学校变革背景下的校本研修”、李家成副教授的“班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范国睿教授的“教师领导及其培育”、哲学博士王建军副教授的“教师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马和民教授的“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干预”、终身教授陆有铨先生的“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鞠玉翠副教授的“如何提升教师研究能力——给教师插上腾飞的翅膀”、唐思群老师的“师生沟通的艺术”等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陆有铨先生、王建军副教授、李家成副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幽默风趣,让人久久难忘。现在我将自己的培训感受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做职业读书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教师要做职业读书人,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伴。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有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这种学习、培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
 (二)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必须具备的能力
通过反思,教师会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教师能在学生的“错误”中寻求发展,在自身的“失败”中找到出路;通过反思,还可以使教师从教学主体、目的和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变得更加成熟。所以,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很好的手段,应当强化反思意识、掌握反思策略、形成反思习惯。
 (三)教师要学会研究问题
教育研究可以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引领下,教师要不断的研究各种教学行为,解决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将自己有限的经验总结当成是研究问题。在教育研究中要加强各种意识的培养,包括问题意识、立场意识、视角意识、假设意识、前提意识、界定意识、特性意识、框架意识、分类意识、分层意识等,以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上海之行的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充溢着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阐释,充满了教育智慧,使我开阔了眼界,使我明白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
专业  激趣  创新  责任
史地组   周宗俊
今年7月27日至8月6日,本人作为一名教师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华师大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华师大学习期间,本人认真聆听了华师大教授们的精彩演讲,感悟到了教育专家的睿智思想,也看到了新课程理念之下教育的发展与前景,深受启发,感悟如下:
一、“因为专业,所以卓越”——广告词
我们为什么要到华师大学习进修?
为什么华师大教师给我们做的《纲要解读与教师使命》、《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等报告会得到大家的欢迎和共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最好的诠释。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决定了她的专业化色彩的浓厚,也决定了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师生相长,学无止境。因此我们要问一下自己:我们的知识体系是不是已经很狭隘、很陈旧了,是不是还在用固有的“陈见”指导我们与时俱进的教学?以经验代替理性,以业余代替专业,这样的情况还能持续多久。所以我们要有专业的精神、专业的素养、专业的知识,这样我们才能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岗位,无愧于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
二、激趣——最好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学习期间,共有15位卓有成就的大学教授给我们作了报告,除了向他们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致敬之外,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教师,在认真学习之余,其实还有更多的观察与思考。其中之一就是课堂气氛的分化,一种课堂气氛活跃,众人兴趣很高,思维参与度很高;一种气氛较为沉闷,授者平铺直叙,听者参与度不高。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因为前者的授者一般较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语言,较强的思辨性,尤其是多使用叙事式的教学法。所以能够抓住大家的思维,激发了大家的兴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今天我们是作为学生来听了这一堂课,结合我们自身的反应,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作为老师站在课堂上,面对着一群“求知若渴”的90后学生时,我们该怎么做?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华师大陆有铨)的附着点在哪里?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在哪里?所以课堂上我们务必要把死的知识说成活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中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效益也就由此而来。
三、责任——细节决定成败
 在不同的讲座期间,教授们有不下六次提到7.23温甬线动车事故。7.23温甬线动车事故对我国目前高速发展的铁路事业是个沉重打击,也对我国对外成套技术的出口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其损失不可计算。虽然此一事故的最终结论还没出来,但初步的结论是:铁路通号系统的设计故障,在非典型性自然灾害之下得以暴露,而本该作为最后的安全屏障——指挥调度人员,却犯了低级的“责任”错误,由此事故既必然也偶然的发生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责任关乎事业,责任重于泰山。作为教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有内心的职业荣誉感,自然凭良心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以科学的态度履行我们的职责,做好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细节决定成败。
四、创新——“挑战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一个关于金苹果的希腊神话:赫拉克勒斯按照神谕,凭借着勇气和智慧,终于取得了象征财富、丰收、祥和的金苹果;
 一个现代版的金苹果的故事,乔布斯创立的苹果公司,摘取了真正的金苹果,成为时尚、科技、创意的代名词,乔布斯的团队口号是:“挑战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财富》中文版)向已故的乔布斯致敬!
 网络上的问题是:“如果乔布斯在中国,会怎么样?”
 历史的问题是:李约瑟难题“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为什么16世纪以后落后于西方,没有转化为近代科技?”
 现实的问题是: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教育管理者要反思,作为基层教育者的我们也要反思:我们应该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精神,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创新的、面向未来的课堂,使它成为实现国家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基础平台。创新也是我们教育生命力的体现。
 我们七中有富有创新精神的校长团队,有锐意进取的中层队伍,有敬业爱岗的的教师,此是幸事,做好我们自己的事,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就是我们最大的贡献。
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化学组    凌德军
今年暑假在学校领导积极、精心组织下,我校二十五位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九天的集中研修。在这短短的九天里,我们有幸聆听了华师大十五位教育专家精心准备的讲座和集体参观了上海市著名中学——上海育才中学。讲座的内容涉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与教师的社会使命、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怎样备课上课与评课、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践、师生沟通的策略与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及学生人文精神的养育、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等方面。通过这次学习,可谓大开眼界、受益非浅。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际重点从四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感悟与反思:
一、对新课程理念的再认识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育教学的唯一指导标准,而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则是课程标准的灵魂所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强调教育教学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终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一核心展开,具体到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实验及实践活动等各个方面。
在实际教学中,不严格遵循课程标准、不顾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而较随意地提高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水平;教学设计或课堂教学等活动中只注重怎样教而忽视学生学,是否接受,能否接受;作业偏多偏难等等现象都还普遍存在,这些都最终不利于学生全面、终生的发展,所有这些都值得自己深刻的反思。此时我才真正理解了校长多次强调的在高一阶段一定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一定要真正地把难度降下来而不能一部到位的良苦用意,也真正体会到了不教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的真谛。
二、对教与学的再认识
教与学一般可分为四个过程:①教学活动。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知识、学生的知识和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活动。②学生构建形成“学生理解的知识”。即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根据个人经验、前备知识和对知识表达方式的解读从而自主构建形成“学生理解的知识”。 ③与目标知识对照发现偏差。即在一定情境下,通过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回家作业、测试考试的方法将“学生理解的知识”与目标知识对照从而发现偏差。④提供反馈及采取措施修正偏差。即通过重复练习、提供变式、澄清概念、关联强化等方法修正偏差从而让学生再次构建形成新的“学生理解的知识”。以上四步不仅仅是单向进行,而是相互关联、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使“学生理解的知识”与目标知识之间的偏差降到最小,最理想的当然是零偏差。很明显最初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中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这里最初的教学活动主要是新授课。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等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新授课的质量。高质量的新授课可将“学生理解的知识”与目标知识之间的偏差一次性地降到最低,大大减少后面反馈修复的时间,真正做到事倍功半,否则低质量的新授课即使通过多次反馈修复偏差也可能只是事倍功半。
在实际教学中,自己在新授课上还需重点钻研,努力提高。如教学设计科学性与可行性、教学组织合理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如何快速捕捉知识偏差、提供变式与关联强化等等方面。
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再认识
现代教育教学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其目的、对象、内容、过程、评价等都在发生变化。教学研究表明学业成绩取决于课程、设备、家庭、教师及同伴学业几个方面因素的综合。而课程、设备、家庭、同伴学业四因素在一定环境下相对固定,因此只有教师这一因素可塑性最大。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普遍共识。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有:教研员支持系统;校内、外教学观摩;传、帮、带;听、说、评课;教育科研;教例研究等。通过这些途径,教师可以吸收最新的知识,促进教师的自我理解和专业自觉。这其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教学实践——反思。教学实践——反思一般有以下步骤:①教学行动。②回顾教学行动。③分析主要问题所在。④创造、替代性教学方案。⑤新的教学行动。以上五步循坏往复。
在实际教学中,教研员组织的教研活动、教育科研、教例研究等参加较少、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以后要多积极争取、参加;教学反思虽常常做,但主要还停留在表面,形式化居多,教学效果提高不明显,今后还需认真按照教学——实践反思步骤去真正进行教学实践反思,从而真正地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此时也才真正了解我校坚持不懈常抓、狠抓常规教学的原因所在。
四、对师生沟通的再认识
一般来说,学生是先在感情上接受老师,然后才从理性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因此,师生沟通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活动中师生沟通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与学生建立个人的情感关系。②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如成就感、完美感、受尊重感、个人突出感等。③站在学生的立场,即换位思考。如说服和影响学生时要采用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爱好习惯等)。④真诚。即要表达出对学生的信任和诚实,也让学生信任自己,觉得自己真实可靠。⑤接纳。即尽量不与学生发生明确的对立、冲突,让学生不断地说“是的”,在明确的情况下不轻易下结论。⑥善用人格魅力。即要向学生表达出学识、诚恳、宽容、创意、个性和协调与适时转换角色的能力。⑦语言简单、简洁,选用合适的词汇。即尽量使用短句子,谈话时间不宜过长,每次谈话围绕一个重点或主题,多用描述事实明确、具体的中性词汇,不要添加解释或标签,多提供富于建设性、学生能够实施的反馈意见。⑧善用形体语言。即交流时辅以坚定的坐、立姿势,开朗的表情,赞赏的眼光等。
平时自己能够与学生建立较好的感情基础,也能与学生沟通交流,也能够真诚地接纳学生。但总的来说交流还不够深入,面还不够广,次数还不够多,方式还不够灵活。今后还需在这方面多实践、多锻炼。
总之,通过这次研修可谓耳目一新,收获颇丰,尤其在理论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充实,同时也深刻了解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诸多不足,更重要的是真正学到了教学——实践反思的方法,这对今后提高教学水平大有裨益。虽然在当前应试的大的教育背景下,有些方面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但在教学的许多方面或细节上我们还是大有作为的,我们可以改进,可以替代,甚至可以创新。我相信只要我们七中全体员工继续共同努力、不断学习,就一定能创造我们七中新的辉煌。
浅谈如何转化高中学业不良的学生
语文组   刘丽
想让孩子多喝水,方法有很多:你可以在水中加糖哄他喝,也可以连打带骂逼他喝,甚至可以掰开嘴巴灌他喝。但华东师大培训后,笔者突然明白,最好的办法是在饭菜中稍稍多加一点盐。孩子口渴了,自然就会喝,而且喝得主动,喝得快乐。                                                   
——题记
相似的智力水平,同样的教师授课,为什么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差悬殊?为什么人家的孩子成龙成凤,自己的孩子偏偏没出息、不争气?这个问题不知困扰了多少家长。有的学生说,课堂上一听就懂,可是考场上一考就错;有的家长说,如果孩子能够听话点、细心点、刻苦点该多好啊……作为教师,这番话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这些问题也常常困惑着我们。这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学生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马和民教授,在报告《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干预》中称这群学生为“学业不良学生”。马和民教授说:“学业不良者在学校里经常遭遇失败经历,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和重视,因材施教,最终将会令人惋惜地沦为“学业残疾人”、并累积为差生、后进生等。”
一、何谓“学业不良学生”
所谓学业不良是指学生的智力正常,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教育等原因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成绩低下,达不到教学目标要求水平,其成绩明显低于其能力应达水平。这些学生智力虽然是正常的,但在学习过程中困难较多,这类学生在校内是个非常典型的群体。他们的总体特征是学业成绩不理想;自卑感较强;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情绪不稳信心不足。具体表现为:在学习态度上,有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上进心,消极被动;在学习方法上,常常表现出学习无计划,学习方法不当、效率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且质量差,考试经常不及格;在课堂上,对学习问题常常采取退避行为,表现出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尽量回避有难度的作业。在情绪方面表现为学习焦虑水平过高、自卑、敏感、厌学,甚至逃学,等等。
马和民教授认为,“学业不良者”大致可分三大类:
1. 发育迟缓者。他们并不存在生理疾病或智力障碍,只是比大多数孩子的生理成长过程缓慢一些。也包括“认知发展水平”后进于同龄人,如爱因斯坦、马克·吐温等许多名人很晚才学会说话,这也表明社会中存在这样的“发育迟缓者”。
2. 学习迟钝者。他们的智商往往在70-90分之间,按国际通行标准并非弱智孩子(70分以下),但低于正常智力水平(90分以上)。这类孩子比发育迟缓者更多。在许多方面,这类孩子是最不幸的。他们几乎没有机会享受得高分的激动,很少有可能得到老师的垂青。此类学业不良的学生,常常成为学校里的“弱势群体”,问题在于人们对学习迟钝者却没有给予这样充分的理解,更未施加相应的教育对策。
3. 未尽力发挥者。他们是可以完成学业而在学校里不成功的孩子。他们智商不低,但成绩很低。他们缺乏自律能力,不能持久地刻苦学习。这些人并非是固定的。可能在某个阶段,学业优良者也会成为这一类。调查表明,国内大约75%的学生在初一到高二的某个阶段都出现过学业滑坡。但学校、家长有可能对他们只作简单化的处置,结果可能使部分学生变成真正的学业不良者。
二、造成学业不良的成因分析
笔者结合所带班级学生,针对本校高中高二学生段考、期中考试进行统计分析,有进20%的学生,分别有不同学科学业不良。通过调查这部分同学的学习成长史,发现有以下原因:
1. 家庭因素。如家庭教育不当、家庭缺乏平和愉悦的气氛、家庭的文化氛围、父母的角色功能不正确等。调查发现学业不良学生中有43%父母在外打工,他们长期和祖父辈在一起生活,有的甚至无人看护;有10%的父母离异初中或小学、初中甚至现在在父母的争吵和打斗中度过;有21%的父母教育方法简单冷漠,对孩子的学习考试成绩差就训斥或埋怨,得不到应有的指导和鼓励,久而久之,他们干脆破罐子破摔,甚至干脆不学。有14%的同学由于方法不当,虽然很用功,效果不是很好。
2. 学校教育因素。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从本质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英教育。在传统教育观和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导向下,教育部门关注的是培养精英的教育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而学校也就相应地形成了一种产生学业不良学生的机制。在培养一小部分精英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同时,使一批学生成为学业不良者遭受淘汰。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我们的许多学校和教师,一直服从于这种机制并相应地从事着教育教学活动,也就形成了以下种种违背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表现。
(1)不合理的期望。高考压力使高中学生在沉重的心理负担下学习,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许多教师为了学生考出“好”的成绩,制定一些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业目标,反而使学生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和不良的行为,如不完成作业甚至抄袭作业等等。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的期望值又往往过低,造成这些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自尊心低下,由此在学习上自暴自弃,导致学业上的失败。
(2)不当的评价方式。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片面重视总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评价方式的不当还给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挫败感,引起考试焦虑,扩大了学业不良学生的队伍。有的教师有意无意地把一些学业不良学生归为“异类”,强化了学生自我否定、自我放弃意识,加速了这些学生学习失败的进程。
(3)不能照顾兴趣和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有调查表明,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中有27%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法。虽然因材施教是教学的主要原则,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不能在课堂上消除“一言堂”、“满堂灌”等单向传输模式,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这种情况使学业不良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差。
(4)缺少来自于教师的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笔者的调查显示,有63%的偏科学业不良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帮助。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指导,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自己不会学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转化高中学业不良学生的有效策略
能把成绩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才的学校和教师,固然是好学校和好教师;但能把成绩“非一流”学生转化为出色学生的学校和教师,同样是好学校和好教师,甚至是更好的学校、更好的教师!马和民教授认为,学业不良学生的形成很多时候与标签理论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标签论强调:学业不良或学业失败皆源于教师的“贴标签效应”,这一理论特别突出了“教师评价”(正式的、非正式的)对学生成绩的影响问题。马教授说:“教师要重识教师的使命,明确“教书”与“育人”的辩证关系:育人为根本,教书为辅助。教师最重要职责是‘教会学生如何走出不利处境’。教师应当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自己‘有光明的前途、美好的未来’,至少是个‘有用的人’、‘真实的人’”。教师如何帮助这群孩子取得成功?马和民教授为我们讲述了八大策略,但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上教师重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实施成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学生学业不良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由于在学习上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学生不断成功,提高学生自尊自信的水平,逐步转变失败心态,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如实施成功教育,创设成功教育情境,为学业不良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事实上,每个学业不良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不过因各种原因冲淡而已。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业不良学生在教师的“成功圈套”中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效应,从而产生自信心,进而感到经过努力,自己是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达到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目的。
2、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是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教育管理、教学论等多方面的综合科学。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学业不良学生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他们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因此,教师要偏爱他们,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能为其提供热爱学习,进而刻苦钻研学习的契机,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3、科学选取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实践证明:课堂上一味的讲授,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学业不良学生的心情大多处在厌烦的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很无聊、枯燥无味,学习没劲头,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家长及教师的责备,而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厌恶和抵制则日盛一日。但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有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胜心理,根据这种心理,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引发其产生进取心。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业不良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最终达到转化学业不良学生的目的。
四、转化高中学业不良学生的有效指导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这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的一段话。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笔者,学生的成长往往像一条曲线,他们原本都是一流的,只不过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中途呈现出了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但暂时的落后并不意味着最后的失败,只要善加教育和引导,后来居上也是大有可能的。在转化高中学业不良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观念转变、教学转变是重要的,但教师的有效指导更为重要。马和民教授强调: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结合我校实际,当前重点所做的指导应该是以下三个方面:
1. 进行生涯指导,规划美好人生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反观现阶段的高中教育,除了给学生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外,可曾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幸福做过什么呢?冰冷的现实向现行高中教育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焦点课题。高中是认识自我的重要时期,职业规划与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相一致。对学业不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特点、优势,评估目标与现状的差距,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职业方向。让他们明白确定人生方向是自己的事情,不要将其推向父母、老师和社会。尽早的认识自我,树立目标,了解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为自己的人生设定最佳的路径,从而获得更多的勇气和力量,坚定理想和信念。
2. 进行行为指导,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观察表明,与学业优秀生相比,学业不良学生不仅存在整体心理素质、认知技能、情意品质等方面的弱势,而且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转化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狠抓学业不良学生的行为训练,注重对学生的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及考试学习行为的塑造,启用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训练;加强课外时间支配习惯的训练,指导学生科学安排课外学习、生活和休闲时间的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参与集体活动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行为训练主要由班主任诉诸主题班会课,开展有计划、成系列的训练活动来实现。科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强化学生的良好课堂学习习惯。
3.进行时间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马和民教授说,现有的研究结论表明:“有效的时间管理”常常被看成影响学习成功的第四位重要因素(其他是:家庭教育环境、智商、教学质量) “无效或低效的时间管理”常常被看成学业失败的第二位重要因素(第一位的当然是“不学习”)。马和民教授指出,常见的时间错误管理的七种问题:目标不明确、犹豫不决、精力分散、拖延、逃避、中断、过分追求完美。指导学业不良的学生向时间要效益,首先就得摆脱这七个错误的困扰。在这个方面,马和民教授给予我们科学的指导:第一: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天、每周、每月设置“要学习事情清单”;第二:根据价值来投入时间,“重要的少数和不重要的多数”,“做正确的事情要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第三:改变拖延的方法就是立即开始学习;第四:创设学习环境;第五:集中精力,每学习一个小时,奖励自己10分钟;第六:给进步做记录,对小的任务的完成给予奖励、;第七:了解自己的内部黄金时间,根据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了解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最有效率。对于学业不良学生一定要避免“雪球效应”:成绩下降、越努力、时间紧张,压力越大、成绩越下降,每周至少应该有2-3次让大脑有3-4个小时休息、什么也不想。
学业不良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一直以来学生学习考试中屡屡反映出来的一些现象,让我深深感觉到,如何激发学业不良学生的潜能,有效转化学业不良学生确实是当务之急。因此结合马教授的报告,以及对学业不良学生课堂的观察、学习情况的了解调查,笔者对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希望对解决学业不良问题有实际应用价值,对其他教师也有所启迪。
从和谐谈起
化学组  吴国权
 2011年7月28日—2011年8月7日,利用暑假,在学校的组织下我和许多同仁一起赴上海华师大教育学系进行了学习,听取了十五位专家学者的讲座,并在上海著名的育才中学进行了参观学习,受到了不少的启发,引起了我对一些教育问题的思考,下面我就谈点看法:
什么是和谐?首先让我们看看和谐二字的构造:和字左边的禾代表粮食,右边的口代表人们有口要吃饭,谐字左边的言字旁代表人们说话,右边的皆字代表大家都可以。和谐二字合起来说就是:人们都有饭吃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敢讲真话。当今的社会所追求的和谐就是那样一种美好的局面,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若都能很好的做到和谐,那该是多好啊。就拿我们所处的教育界来说,许多方面存在的不和谐因素有待改进:
一 所制定的政策要有前瞻性,对教育中问题的解决要以疏导的方式而不是堵的方式为妥
搞好学校教育,作为学校本身要抓好的两条线:一条是学校的管理和后勤保障,另一条是教师队伍建设。这两条线同等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人各有志,各有所长,学校建设中应该给不同志向的人更适合他的岗位和发展空间,这就要求领导们要知人善任,任人为贤而不是任人为亲。以政策为保障,为不同志向的人指明前行的道路,让愿做事愿奋斗的的人有事可做,学校管理中要注意帮助有梦想的人实现梦想。长久以来,关于家教,各地都有不同的规定和做法。大多是以堵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到头来问题就向堰塞湖中的水一样给暂时堵上了,问题并不能很好的解决。然而,在上海育才中学,即便是两个半小时1000元报酬的一对一家教也没老师愿做,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上海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十分畅通,只要你有才有能力愿做事有业绩就可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相应巨大收获,他们有名师工作室,对获得名师称号的教师将获得丰厚的回报。因而,不少教师都自觉自愿的在专业发展上努力奋斗,这是多么和谐的局面啊。如果人人都愿意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工作,把工作做精,何愁国家不能迅速变得更加富强。然而,有些学校中许多地方向人们发出了当一位好老师不如当官好的信号,在许多人眼里,当领导是成功的标志,当领导有人为你抬轿子为你讲话,你的一份成绩可以被当成是两份,而当老师的,你有两份成绩只能被当成一份甚至没有。在评先评优和一些好处上,领导可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出门办事方面,当了领导的可利用手中的权利和关系,水到渠成的办好等等。正因如此,现在一些人们显得十分浮躁,都在想着要当官,(据说某地上级领导去视察沿海滩涂红树林恢复情况时,尽然出现了当地的官员为表明他们的生态工作成效和业绩,雇人躲在红树林里,当上级领导远远路过时放出许多鸽子的事情,以骗取上级领导的信任和肯定。)真正愿意无怨无悔的终身专研教学业务的人变得少了,真正为能成为教学大师而奋斗的人少之又少。酒桌文化教养好的,会说领导爱听话的人往往比好好教书的人吃的开活的好。但国家的强盛渴望能有许多方方面面的终身钻研本专业业务的顶级人才啊,可还记得2011年5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大学,与同学们共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五四”青年节。其间一位学生向温总理提出了如何理解钱学森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温家宝说:“钱学森之问对我们是个很大的刺痛,也是很大的鞭策。大科学家钱学森之问的答案难道与社会上人们的价值观及小学、中学、大学学校教育中的前述情况没有关系吗?终身专研专业业务是很苦的事情,人都有惰性的一面,都有劣根性,对一辈子都专研专业业务的人才难能可贵,社会的方方面面要给予关爱保护和鼓励,这样国家的各行各业才能出更多的顶级人才,国家才能强盛。
二 学校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不能相互抵触
1.现在的一些学校为了促处进学校教育的质量提高,每次考试都将每个任课老师每个班的成绩打印出来,人手一册。以期给老师增加压力,促使他们更认真的教学。然而,教师中出现了同课头集体备课的表面合作实际不合作的情况,把集体备课给虚化了,瓦解了团队精神,这样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能上去?出现了改试卷时“不小心”把许多考卷分数加错、时不时撬卷子看学生姓名、某次高三模考被传成绩不理想,学校中某些人就像过节似的,喜气洋洋奔走相告的情况出现。有的学校为了让考试分数真实有效,不得不采取考教分离的做法,改卷子也不让本年级的老师改。然而,老师不亲自改自己所教年级学生的试卷,怎能使讲课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呢?我认为上述做法的导向和实施不妥,可否能这样管理呢:每次考试教导处给每位任课教师提供他所带班级及年级、重点班的人均分数。对所发现的教学中的异常情况则由学校相关领导找个别老师谈话提醒。将同年级同课头老师间的评比虚化,评比情况由相关部门掌握。对市级统考除提供上述分数外,再提供学校想赶超的目标学校的分数信息和被追赶的学校的分数信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和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管理。
2. 对乐意一生从教的教师来说,当一名好教师是他们的追求,也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基石,他们的工作应该受到尊重,学校应给予他们公平竞争的舞台,在各项评先评优和一些好处方面,让老师真正用实绩说话,诱导大家把学校的命运与个人的实绩和贡献紧密结合。比如说,每年的年度考核,一些学校现行的让每个相关人员背靠背的无记名按个人诉职及相关文件条款打分的做法看似理所因当,而实际的操作结果显示上述做法是需改进的:打分时有的人把所有人打同一个分数、有人按默认的轮流做桩的方式打分、有人按关系亲疏打分、当然也有真看工作实绩人打分的,到头来不仅没能很好的起到上级部门设置年度考评为的是奖勤罚懒褒奖先进的初衷,损害了一些优秀人员的利益,打击了本该保护的积极性。还对团队中人际关系带来了负面影响。那年度考评的实施可以怎样改进更好呢:由学校结合学校管理参考有关文件及职评方案制定电子版评审表,把原评审表中的项目实化,最关键的是实施时让每个评审小组的成员在组内拿出实绩材料在每个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对着事实材料当面对每项认定打分(或排序),这样做有利于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氛围,让没被评优的人心服,被评优的人的事迹材料对他们起到教育和引领示范作用,有利消除前述评优操作的弊端。最重要的是有利团队内部的团结,使人际关系变得纯洁真诚。(以下是我设计的年度考评xx学校量化打分表,打分细则可参照职评和年度考评文件稍加改动即可)
学年度考评xx学校量化打分表
姓名 期中检查得分 考勤得分 教学实绩得分
(高考、竞赛,评比)
论文论著得分 遵守师德得分 管理得分
(部门、班级)
Xxx            
             
 
三.学校的政策制定,除了适应多数人的情况和利益外,还要注意什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学校文化,所定的政策一般都通过教代会的讨论后通过执行,那些政策一定是适应了大多数人的要求和意愿,而那些人是学校中声音最大的群体,然而,学校中处于人数劣势的最优秀的和最不优秀的人群的声音在这样出台的政策中一般是被忽略了,而作为学校管理层,应该意识到政策的引领导向作用,要考虑到处于人数劣势声音不大群体中最优秀老师们的利益。凡是让大家投票的做法在涉及老师和领导同台评优的事情上,优秀的老师由于手中无权,又往往受到妒忌或不去经营人际关系而处于劣势。因而,有些很优秀的老师只能通过寻找他们认为能保护他们利益的地方,最能实现自我的方式去发展,毕竟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哪个学校不能注意团队精神的培养,不能领导和老师荣辱与共,不能注意打造和保护顶级教师队伍的话,他只能是二三流的学校。
请看官把以上言论当成是老朋友间的聊天,无意得罪和说别人,不妥之处一笑了之。
 
浅谈如何实现教师生命的成长
政治组   王 贵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与人的生命历程和生命成长密不可分。在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是用心灵影响心灵的工作,也正因为心灵需要有生命、生命需要成长、成长需要过程、过程需要可持续。所以,教师个体如果脱离了“生长着”的状态,不仅对教育是一种限制和拖累,也使教师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幸福的获得受到限制。只有教师生命成长发展了,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学生生命的成长发展,从而提升教师生命的意义。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释教师生命的成长。
一、在提升个人人格魅力中实现教师灵魂生命的成长
在教与学动态过程中,师生之间两个生命体相互影响,就像物理学上的共振,生命体相互策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这一过程中,师生的情感、审美情趣、意志品质、文化知识、是非的思辨等多种类、多方向、多层次的生命活动信息,在交流、加工、接受、反馈时表现得异常活跃、复杂。而教师与受教育者对任何思想信息的真正接受是以其自身的判断、选择、内化等一系列内在思维运动为基础的,教育是一种育心育德的文化,是情感的交融,是心灵的沟通。
我们要实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与沟通、接受,必须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专业的成长,同时必须要成为精神丰满、人格健全、灵魂充裕的人,用人格的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主动敞开心扉,乐于积极接受科学的知识能力、健康积极的情感。要想达成上述效果,教师要时刻育己,靠善良,靠睿智,靠热情,靠对生命意义的深切感悟。过程中教师自己要主动反思,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乐于积极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学习、修正,教学相长。在生活中做一个有思想深度的教师,努力通过自身灵魂生命的成长发展,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提升;在教学中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沟通,让学生在自觉的学习中通过健康心灵的呼唤,高尚精神的交通,美丽灵魂的回应,魅力人格的感召,实现学生、教师灵魂生命的共同成长,达成教师的真正追求。
  二、在教学实践的体验中实现教师过程生命的成长
教师是普通的有着七情六欲的人,需要拥有人生幸福和幸福人生的人。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为了教学而付出的。因而不能靠消耗和回忆学生的成功来陶醉自己,应该把握“当下”,把握自己和学生成长的过程,对追求人生幸福和幸福人生过程的热爱,让过程散发着温热的芳香,才是生命的体现和生命的成长,过程的成功才是人生真正的成功。
教师的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做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以饱满的热情、渴求成长的态度抓住每一个细节,抓住每一节课,抓住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变化;在教与学中师生共同体验生命探究过程的艰辛、困惑、快乐、痛苦、收获、成功、突破、满足,追求的意义,体验生命过程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意,领悟人生;对于师生来说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不可或缺的生命过程。
这一过程中教师既实现了自身生命的成长,也成就了别人,体验到人生的幸福;也使得教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学生发展的价值、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同时成功实现,这才是教师人生幸福和幸福人生的真谛。
 三、在与时俱进的代谢中实现教师可持续生命的成长
人生的幸福源自于与时俱进的代谢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吸新吐旧、获取舍弃,让生命勃发着内在的活力,始终验证着教师生命的活力和生命的意义。
面对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与时俱进的观点、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的学生、社会,教师自身必须时刻让生命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实现成长,甚至要走在时代的前沿,决不能滞后应付。教师应教、学、研三位一体,让研究成为生存、生长的方式。苏霍姆林斯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叶澜教授认为“只有用创造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的人,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工作的意义和享受工作的欢乐”。因此,研究对教师而言,不仅是职业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意味着职业品位的提升,意味着尊严、意义、幸福和快乐;意味着教师能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反思,意味着将研究作为汇总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的基本手段,意味着生命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教师应把研究变成一种态度、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使教、学、研真正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简单重复别人的劳动,才能创造性地游历自己的专业世界,使自己的教育生涯不断勃发活力,体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快乐。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从课程开发活动的外围逐渐走进圈内,参与课程的开发与研制。实现课程的开发,让开发的课程成为教师栖息的新土壤,从中获取营养,去哺育自我、哺育学生。
另外教师必须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成为社会实践者。一方面,社区向学校开放,可以为学校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活跃学校教育活动。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引导和参与社区的一些活动,成为教育为社区服务,是提高整个社会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了,教师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员,也是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的共建者,是学校与社区的桥梁和纽带,是向社会输出资源的一员,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一员。因此,教师应在开放教育资源的滋补下成为拓荒者,成为有活力的生长着的生命个体,实现生命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