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动态

第二届东北师范大学理论学习班学员感悟集3

时间:2013-12-29 18:19 作者:admin11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中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上习得无助感的成因及其对策
英语组   程双远
习得无助感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是指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一种心理状态。习得无助感产生后有三方面的表现:(一)、动机降低:积极反应的要求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二)、认知出现障碍:形成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在进行学习时表现出困难,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三)、情绪失调:最初烦躁,后来变得冷淡、悲观、颓丧,陷入抑郁状态。由此观之,一旦学生产生了习得无助感,我们的道德教育和培养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而在实际德语工作中,的确存在:有的学生对道德教育反应冷淡,甚至有对立情绪;有的学生老气横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有的学生玩世不恭,我行我素;有的学生充耳不闻,亦不去行动等等。这实际上就是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上的习得无助感的表现,因而导致目前的道德教育低效甚至无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
一、教育内容过于空泛
我们常说:“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学生心理却想着:共产主义是什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也常说:“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优越”学生看到的是:“我们国家比西方许多国家都贫穷、落后。”我们还说:“社会主义最终要战胜资本主义。”学生看到的现实是:资本主义发展势头良好,而社会主义阵营却在分裂、瓦解。我们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学生将会立即反问:难道不好好学习就不能报效祖国了吗?等等。我们的要求为什么与学生的反应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我们的观点为什么会同学生的理解有如此大的分歧呢?学生们为什么不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呢?其实,不是学生不理解我们,而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学生!因为我们只一味地灌输,很难与学生们的道德需要产生共鸣。这样,就很难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并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当然,我并不反对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我也不否认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优越,更不是说学生不应该好好学习,而是说,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史,要注意学僧的实际。我们说理的理论深度要能符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理论水平。我们不可否认:学生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报效祖国的概念认识不深不全,大多数学生只是知道这些名词而已,无法理解这些名词的内涵。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施教应从最基本的做人准则做起。也就是说,我们为最终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信念打基础。我们不能超越也不可能超越最基础的道德教育阶段。我们可以从热爱家庭、热爱班级、热爱学校教育起。一旦学生认为这些为理所当然的事,那么我们要就他们热爱祖国也就“水到渠成”了。我国古代不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之说吗?这也表明我们队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从最基本的养成教育做起。要让学生讲究卫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孝敬父母,关心同学,尊敬老师及年长者;团结、诚实、守信、守纪,再到守法;说话文明、礼貌,考虑问题细心周到;做事要有信心、恒心和毅力;向身边一些积极上进的人学习等。一旦这些要求都已内化到学生的原有的道德认知之中,并能发生迁移,最终外显于学生的行为上,然后再进行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教育就不再困难了。
二、片面追求道德行为的“量化”
目前,许多学校把道德行为的“量化”作为“法宝”,大用特用,并且作为经验到处交流。做好事加分,做错事坏事减分。学期末,把每个学生的各项表现的分数相加并排序,作为表扬或批评学生的依据。学校则把各个班级所有学生的得分累加起来,作为评“文明班级”或“先进班级”的依据。这从表面上看非常“有效”而且“公平”,但这背后是什么呢?却很少有人考虑。笔者认为,这样做的最大恶果是许多学生出现道德人格上的“二重性”。学生为了“加分”而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说白了,学生是为了追求表扬或逃避惩罚而不得不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一旦发现自己在班上或学校的积分排在前面,就会私下做出许多不符合规范的行为。我们也发现许多因得分高而受到表扬的学生,说话时满口污言秽语;对集体漠不关心;对同学、对老师更说不上敬重。结果大多数学生由于看到他们所表现出的人格“二重性”而产生习得无助感,进而对老师、对学校提出的各项要求不感兴趣,也不屑于学校制定的规则。同时,我们也发现,那些因班级积分高而被誉为“文明班级”、“先进班级”的班级,其实并不“文明”、“先进”,根本不如不是“文明”、“先进”的班级班风好。这同样使别的班级的学生在心理上有挫败感从而产生习得无助感。因为他们表现好却不是“文明”、“先进”,唯一的事实就是他们的得分没有“先进”、“文明”高而已。这样,学校大多数班级都会对学校的评比不感兴趣,觉得学校的做法不可理解,进而产生对立。因为表现好不如钻空去争“分”。一旦得了“高分”,对外,他们因是“文明”、“先进”而耀武扬威,对内也因是“文明”或“先进”而无所不为。试想这样的“量化”对学生的危害是何其之大啊!我们按这样的方式去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上文我已提到:学生为了追求表扬或逃避惩罚二不得不做符合规则的行为。一旦这一目的达到或这一压力消失,他们的恶劣行为就会表现出来,更有一些学生就在追求表扬或逃避惩罚的同时,也会表现出不良的行为。如有的学生在学校打扫卫生、义务劳动等都很积极,而回到家里却懒得不得了,在社会上更谈不上去主动帮助他人;有的学生遇到老师或学校领导非常有礼貌,而对班级同学却是另一幅面孔。由此可见,“量化”的结果是:学生所谓好的行为只不过是被迫而已。他们并没有把学校的规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自觉地表现出规范的道德行为。因此,笔者认为对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的评价应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至少也应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我们评价一个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的优劣,主要是从他们平时的表现,他们的一言一行,而不是,某一特定环境下,某一特定行为上。当然,虽然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行为的确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道德水平,但这一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就成立,即某一特定环境下的某一特定行为好的学生,他的道德水平不一定高。因此,我们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且以“定性”为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产生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最终把学校规则、社会公德、做人准则等化为自觉行为。
三、忽视“榜样”的负面影响
树立“榜样”是道德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榜样”对学生的道德水平的提高确其积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只要我们分析一下“榜样”是如何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就会发现::“榜样”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形成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后,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当学生观察某一榜样与自己的各方面差不多,他就会努力地向榜样学习,模仿榜样的行为,争取去做到榜样所做的一切。如果当学生观察到某一榜样比自己各方面都过高或过低,他都会产生挫折心理,对榜样丧失兴趣,从而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也就是说,这时他会产生习得无助感,这样的榜样对他也没有任何意义,相反因过高自己做不到或过低自己不需努力而产生自暴自弃或我行我素等行为。因此,我们在树立榜样是,一定要考虑到“榜样”对学生的可信度。如果忽视这一点,榜样不仅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要求学生想孔繁森学习,他们会想如果给我一个地委书记当当,让我到阿里去工作,说不定我会比他做得更好。好找学生要想领袖人物学习。学生们准会说:“他们是伟人,我们怎能学得了?再说我们又不想当领袖人物,也不是那块料。”鼓励学生向爱迪生、爱因斯坦学习。学生们同样会说:“我们也不想当科学家。”等等。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人,都只能做些平凡的事。所以,我们在确立榜样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能走近榜样。比如好扎学生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比较现实。因为雷锋是平凡的人,做的也是平凡的事。他们完全能做到雷锋所做的事,进而努力达到雷锋的境界。我们在树立榜样时,最好是在班集体或学校或他们的同龄人中,这样才能刺激大多数学生改正不良的认知和行为,赶上或超过“榜样”。事实上,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史,要注意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才是道德教育的真谛!
四、重塑道德教育主体自身的形象
中国有句古话:“上梁不正下梁歪。”这说明教育者自身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应是教师或德育工作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老师或德育工作者,不注意对自己言行的约束,不注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因而在教育学生时,只要求学生怎么怎么样,而自己经常言行不一致,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在他们身上也能找到,给学生的印象是“道貌岸然”。我们这道老师(其实德育工作者在学校也被称作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时高大而又神圣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美的化身。如果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与社会上那些不良行为分子的行为差不多,那么他们心里上遭受的挫折是巨大的,产生习得无助感也最为强烈,并且持续的时间最为长久。因此,教育者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一言一行不管有无进行教育的意识都会成为德育的显隐课程。由此可见,重塑教育主题自身的形象,在道德教育中时何等的重要。因为教师或德育工作者“不是使用物质工具去作用于劳动对象,而主要是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以自身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劳动对象”。夸美纽斯也曾指出:“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除了能言善辩者外,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能言善辩者;除了道德的笃敬宗教者外,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道德的和笃敬宗教的人。”那么教育者自身应具备什么样的形象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二:(一)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能做到,并且尽可能比学生做得更好。在课堂上端庄有礼,课下更要如此。因为学生更注重教育者课下的言行。(二)能以自身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情感迁移。有一成语“爱屋及乌”。这说明人的情感是可以迁移的。因此,德育工作者即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活动中,要尽量树立自己的形象,形成自己的风格,能给学生留下独特而又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是以能产生使学生在发生道德冲突时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与道德目标相一致的力量。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曾这样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这充分证明了教育者的自身形象可以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迁移。因此,教育者自身的形象可以看作是学生道德动机的动力源和放大器。可见要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必须注重塑造道德教育主体自身的完美的形象!
    总而言之,影响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习得无助感对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更为直接而又深远。因而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一定要防止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提前或及时消除那些能使学生产生习得无助感的不利因素。只有这样,我们的独到的教育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并且最终能取得成功。
生成性教学在政治课堂上的应用
政治组   瞿著平
【关键词】  生成性教学  政治课堂
【摘要】   生成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它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建构。生成性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不仅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突发灵感生成,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思维的启迪,灵感信息的捕捉以及问题的发现等生成性成果。
新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全面铺开和推进,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正得到不同程度的“扬弃”。在这新旧教学模式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至于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则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改的理解,认为生成性教学应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问题。那么什么是生成性教学呢?
一、生成性教学
生成性教学是生成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学图景,是哲学范畴中以“过程”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取代以“实体”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论研究中的体现,它反对传统预成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按预先设计的无偏差运转形态以及对干扰的厌恶态度,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提倡教师积极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偶发的事件,及时合理调整教学的运行方向,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生成性教学是在把握教学艺术性的基础上,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进而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它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关系、创造、个性、非理性等特点。其实质为敢于打破教学过程中的唯规律性,尊重师生的主体性,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历史上,人们力图通过多学科综合的角度,或从教学内部,或从教学外部,来较全面深入地探讨生成性教学的内涵及特点。生成性教学特点表现在教学主体间的平等和互动; 教学过程的动态和灵活; 教学思想的开放和广博等方面。
第一、教学主体间的平等和互动。教学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之间首先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尊重和关爱学生,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自然成长规律,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水平,给每一个学生发展个人观点的机会,在此前提下,师生、生生之间开展常规的交往互动,大量的生成性资源即从教学活动中产生和涌现。
第二、教学过程的动态和灵活。生成性教学不局限于课本上静止的素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师生无法预料的事件都能成为教学的资源,成为师生对话的对象,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契机,为了有效促进和把握生成机会,教师要不断捕捉那些课堂上出现的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
第三、教学思想的开放和广博。生成性教学活动要根据学习主体及具体教学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二、新课程背景下政治课堂教学的特点
从师生地位关系看,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主体地位,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则处于被支配的被动地位,在课堂舞台上表现为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脚戏,学生只能是听戏者,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而在新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学生而不再是教师,教师的教是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围绕着学生的学来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规划者、指导者、帮助者、激励者,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师生双方持续互动的过程。
从教与学的过程看,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知识强行注入学生这个“容器”,教师“填鸭式”的教,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兴趣性、内化性,而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必须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表现为教师通过提供情景导入、案例分析(或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出)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师生间、生生间在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各自的观点和思想交流、碰撞产生火花的过程,是陈述性知识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知识生成、建构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升华的过程。
从课堂教学的内容看,传统课堂教学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和依据,教材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而传统教材具有统一性、僵化性的缺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创造性。新课堂教学要求从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看作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之一,教材只不过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依据之一,并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和依据,新课堂教学出发点在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着眼于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有机同一。
三、生成性教学在政治课堂上的应用
生成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它不是教师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师生一道共同建构。生成性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不仅指教师教学活动的突发灵感生成,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思维的启迪,灵感信息的捕捉以及问题的发现等生成性成果。它同时还受诸多因素:如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机智、学生学习水平以及师生互动情感、课堂教学环境等影响。
  • 精心预设,准备生成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案”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不可动摇的预设方案,教师与学生的全部活动均要围绕“教案”展开。这种“既定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变化,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也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那么应如何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一方面,预设是为了生成,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前提,任何脱离预设的课堂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散漫无章,容易使教学陷入虚无主义的迷阵,使教学变得零乱而无系统。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其课堂教学的生成而是为了使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更富有成效性。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所包含实质内容和关键因素,才能做到胸中一盘棋,激活和用活教材,为课堂生成铺设通道。因此我们的教案预设应挖掘教材中可生成性内容的亮点,这是实现课堂生成的基础。例如,我在教《企业与劳动者》这课时,就预设了劳动者的权利的讨论题,经过大家讨论,学生获得了辩证的认识,劳动者不仅有法律规定的权利,更有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不可分割,挖掘了教材不曾有的内涵,实现了预期的生成目的。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的备课更要从着重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而且更多地应为学生的“学”而预设,预设学生学习水平,估计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习惯,生活有怎样的体验,经过学生探究会有哪些偶然性问题以及教师的应变对策或练习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等情况,这些教师都应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为课堂生成作好心理、思想、知识方面的准备,因此说生成是来自教师预谋中的生成。
(二)创设情境,引导生成
大家都知道,要促使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的情景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创设情境是生成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环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可以通过展示媒体,抛出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等方式来创设情境,但要使创设情境达到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效果,笔者认为还应做好以下两个方面要求,第一,要把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确定合理的“最近发展区。”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考虑的教学活动底线,也是实现课堂生成的基点和生长点。生成是在学生已有基础上的生成,如果过高或过低确定发展水平,会造成学生无所谓或无奈生成的情感情绪。第二要根据时代气息创设情境。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离开时代性特征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那将是一潭死水和空洞说教,无法唤醒学生与教师课堂灵感与智慧,更无法闪现课堂教与学的生成性东西。例如在教学对外贸易,讲到外汇时,就创设了用Flash展示美国鹰派部分代表人物叫嚣人民币必须升值的人物动画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关注,顺势导出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何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呢?
(三)制造教学“冲突”,提炼生成
教学冲突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原动力,是提炼课堂生成有效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中常“利用‘冲突’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即人为地为掌握知识设置各种矛盾,在互相冲突中促使学生学习质量不断上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即学生学业水平发展潜能和需要出发,从教材中精心提炼出适合学生能力发展要求并能启迪学生思维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巧妙地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聚焦点凝结在这些内容和问题上,于是二者发生了矛盾“冲突”,这时学生的情感高亢,思维活跃,讨论激烈,语言交锋犀利,千方百计想质疑辩难出个明白,从而使冲突迭起、达到高峰,因此说冲突是教学艺术的灵魂与精髓,记得在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用投影仪出示张三买了假药,李四为了求赔而故意去买了假货的材料,选定了张三和李四如何维权的“冲突”目标,许多学生对张三的维权是肯定的,但对李四则讨论、议论、争论纷纷,莫一是处,教室里时而热闹非凡,时而沉静的出奇,学生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地步,这时教师抓住时机略作点拨,便能提炼教学生成,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引导总结,升华生成
生成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而且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总是掌握着大量的信息,所以在很多时候,生成一些教师闻所不闻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教师为了不暴露自己的无知而不加以引导总结,就匆匆结课,这样就使生成缺乏升华的机会。一节课生成的知识、情感会很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很复杂,并且有的时候学生不清楚生成的结果,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总结,促使生成的东西再一次升华。如在学习高三哲学常识中的人生价值时,计多学生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社会,如何界定人生价值取向,表现出一片迷茫,在教学中笔者相机设置了“大学生张华舍身救老人”的人生价值思考题,作为结课讨论,经过大家激烈交锋讨论,彼此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得到训练,而且也使大家获得了“人生的价值多少取决于为社会奉献多寡”的共识,使本节课三维教学目标得到了自然的升华。
总之,教学是个永不会终结的过程,关注每节课的教学生成,让精彩的教学生成与我们结伴同行,同时也使我们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非凡。
【参考文献】
王鉴  张晓洁  试论生成性教学的内涵和特点[J].甘肃: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0,(4):27
吕敏霞  生成性教学探析 [J].河南: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6):48
罗祖兵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理念及其实践诉求[J].武汉:高等教育研究,2006,(8):48.
吴云科  高中政治课生成性教学活动初探  搜狐教育 2006,(3)
班主任工作中的教育智慧
     -----听黄宝国校长讲教育智慧
数学组   姜海峰
2012年7月25日下午,我们合肥二中、七中赴东北师大学习的50位教师有幸聆听了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副校长黄宝国做了《班主任教育智慧研究》的专题讲座。黄校长诙谐生动的语言,真实可信的事例,令人钦佩的教育智慧,给我们在座的所有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宝国副校长,是吉林省特级教师,国家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吉林省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8年荣获吉林省第十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小学语文新教材编写组成员。这样一位声名赫赫的老师,在娓娓讲述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故事,向我们阐述了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教育智慧的生成和效果,让我们在幽默和会心的笑声中体会到教育智慧的重要性。
黄校长就教育智慧的前提、方法,以及自己的思考,想我们作了重点的阐述。黄校长认为,班主任教育智慧的前提首先是要读懂学生,这样,工作中发生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化解。第二,要学会理性思考。有思索才会有进步,有思考,才能有创新。他建议我们班主任老师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找出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长处,要把自己优越的一点,做大做强,做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容易出成绩。第三,感性欣赏。黄校长向我们诠释了一个崭新的观念:师生关系应该恋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恋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全面欣赏,全面包容。全面欣赏对方的优点,包容对方的缺点。作为老师,对自己的学生就要有对待恋人的那份耐心和包容。第四,多方合作。这个合作,即有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合作,老师和孩子的合作,老师和家长的合作。班主任要借学生借多方之力,协助自己做好班主任工作。合作有多强,自己的路就能走多远。
黄校长认为,一个班主任是否具备教育智慧,这是能否做好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具备了这种智慧,能在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黄校长还从自己的工作中思考总结出了班主任教育智慧的方法。
黄校长认为,作为班主任,拥有教育智慧的方法有以下几点:第一,行为引领法。黄校长认为,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志向,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来做,这样,才会拥有工作激情,这样,才能享受工作。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如果不能把教育当成享受,那就学会承受,爱我所爱,爱我所选。同时,我们自己要行得端做得正。黄校长说得好:当家长到学校告发老师时,那一定是忍无可忍了。劝诫孩子改掉坏的习惯,自己首先必须改掉坏习惯。第二、细化流程法。班主任工作复杂而忙碌,因为一天中要处理的有关学生的事情太多了,如果,我们能把班级工作的流程细化到每个学生、每个时间段,让学生什么时候做什么都很清楚。班级里每开展的一项活动,都要精心设计,活动中的人、事、物、达到什么效果,都精细安排。黄校长说,有人在国外考察回来,常常羡慕人家的文明程度高,公共秩序好。他认为,那不一定是人家民众道德有多高尚,而是因为服务到位了。所以,我们的德育工作,如果有爱心、有细节、有坚持,那么,工作就一定会成功。第三、零点对接。这要求班主任在工作中,要给学生细致周到的服务,不要出现任何时段的管理空白。这样就会尽量避免发生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第四,责任担当。班级的管理工作,要细化到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这就是担当。让每个人都能有为班级服务的机会,让每个人都实实在在成为班级的主人。这样,学生就学会了承担责任,学会了做人。第五,心里疏导。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心理上出现波动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里干预。
黄校长的关于教育智慧的讲座,引起了我们全班学员的深思:黄校长所叙述的一切,我们都似曾相识,但成功的是他,我们却仍然想老黄牛一样陷入班主任的繁琐中,我们和他的区别不就是他教育的智慧吗?我的心里不禁一亮,仿佛知道了我下面该怎么做了!谢谢您,黄校长!
我深深地明白:一名优秀的班主任首先要树立“把事业当志业”的思想。志业就是立志要把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当成自己毕生要去做的事情,不但要做好,而且要做出色。要树立“视工作为终身奋斗的志业”的思想,你就会从中被赐予愉悦的心情、承受的能力和创造的智慧。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其次要具备“特殊知识领域”的能力。俗话说:教师要想给 要有专业知识的升华,更强调了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
黄宝国老师不断地强调名师的一些成功的做法、经验不能照搬、效仿,而应透过现象看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教学理念。因此,班主任要坚持学习专业领域知识,有针对性地思考、研究,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细化班级管理工作的流程,使我们的工作更有实效,更富智慧。
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还应具有完善的心理素质。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高压、高负荷的工作。这种工作的特性必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心理障碍,有时一旦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就会出现体罚学生的一些行为,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有一种极端的说法:心理不健康的老师在源源不断地培养着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其实也确实如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行为。班主任爱说爱笑,他的学生就是如此;班主任寡言少语,他的学生就是如此;班主任热情豪爽,他的学生就是如此。于是,在工作中,我们不要只学会享受,更要学会承受,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有效的行为释放,呈现给学生最优秀的一面,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效仿,将我们视为他们成长中的榜样。
我想:就像黄宝国老师为我们总结到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   
行千里路不如看名人名著,
看名人名著不如背名人语录,
背名人语录不如陪名人散散步,
陪名人散步也不如自己感悟,
自己感悟也要天天记录,
只有天天记录,
才会不断进步!
感谢“合肥七中”——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感谢“东北师大”——为我传授了无穷的智慧!       
感谢“火热七月”——为我赐予了丰硕的果实!
东北师大学习总结
化学组    牛淼
2012年的暑期我参加了为期十天的培训学习,对此我感到非常荣幸。接到培训通知的那一刻,我心理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新课程标准实施和新教材开始实验至今已有近七个年头了。作为一名一直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无论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评价、教材处理以及自身角色定位等方面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其中有实践后的惊喜,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反思和困惑。在教学上,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回顾这十天的培训学习生活让人留恋、难忘。反思自己这段时间培训学习,收获颇丰,总体概括为三个字,深、广、新,既通过培训学习自身的知识底蕴深了、教育视野广了、教育理念进一步更新了。为了及时整理、内化学习内容,反思、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现将本次培训学习情况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更新了自己的教育观念。
主题报告《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应用》,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怎样找准整合点,这是大多数教师搞课程整合中共同存在的难点,老师们普遍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是用信息技术来上学科课,用信息技术来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都不是很清楚,往往把一节课所要讲的内容都用计算机来展现,结果可想而知,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因此,要认清信息技术手段和常规教学手段的差异。只有当常规教学手段支持教与学活动存在困难,而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时,才有必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
教师在基于“整合”理念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学习资源为依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教学整合实现了拓展学科知识,提高技能和信息素养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建立学生系统运用知识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阶段性的运用知识来答疑,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驱动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能力的形成,当学生学会了不断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时,就会驱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进而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课整合时,要创设学生解决问题的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节课的教与学过程中,常规教学手段支持确实存在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而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持或能够提高实施质量及效率,这就是学科整合的切入点。
找准整合点,首先,要设计好理想课堂的教学步骤,然后分析这些步骤是否能够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完成或教学质量及效率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如何;再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一步的支撑情况如何,是否能够解决得比常规教学手段质量或效率高,如果确实能够解决且质量或效率高的话,该步骤就可诊断为整合点。
新课程呼唤我们要有全面发展的学生观与全新的教学方式,我们教师就要具有课程意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完成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需要我们营造和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要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生创新。对照郑院长的报告,我觉得自己的教育思想有了根本的转变。在我校的多年的历练中,我也接触到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可都没有象今天这样在头脑里形成这么清晰的印象。我深深的感觉到,作为教师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只会“传道授业解惑”也不是好的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恪守师德,尊重学生,具有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才可以做一个好老师。
主题报告《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让我对教学反思有了重新的认识,也促使我今后不断地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也给了我很大的收获,让我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勇于创新。我觉得我们要树立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教育观,逐步养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的习惯,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注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切实担负起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本次学习让我更加全面地学习了科学的教育理论
孔凡哲等专家在教育科学理论方面的阐述简要精辟,为我们的教学实践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方法变革探讨》的报告,给我新的启示,使我认识到,多元智能理论与当前我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多元智能理论的局限,从而正确对待多元智能理论。
吴教授的《教师教育科研》,系统的讲授了教育科研课题的确立,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每一部分讲解都那么细致,那么清晰,通过学习,我也认识到我们以往的教科研的盲目性,当我重新投入到新学期的教学中时,当我以一种审视的眼光看我们的教科研时,我觉得我们工作的目标更明确了,也更加有了活力。参加教育科研,我觉得自己更象一位学者,工作起来也更有信心。
《新课程的问题、反思与策略》的辅导,使我回顾了参加新课程实施的几年教学生涯,对教学中的疑问和困惑有了更新的也更理性的认识,新课程下的我们要勇敢面对挑战,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将我们的课改进行到底。
三、师德报告洗涤了我的心灵
正象东北师大的孙教授在他的报告中所说的那样,教育爱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艺术,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而且还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启迪学生,教育学生,教育爱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我们教师的人道修养。我将会把学到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百倍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以博大的教师爱陶冶自己的品德,做学生信赖和满意的教师。
四、自我反思
通过培训学习,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从教经历,认真进行了反思。第一,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自身的坚持不懈。为我们进行专业讲座的各位专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不放弃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都会去实地听课、调研。通过不断地听课—调研—再听课—再调研,使自己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最终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第二,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积极寻求专业引领。通过和其他教师相处、交流与沟通,我从中得出一个规律:很多骨干教师成长的经历中,都有在优秀教师带领下,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成长迅速。但是教学能力并不是一门闭门造车的手艺,我们只有积极寻求专业引领,不断磨练,才能不断逐步提升自我。第三,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踏实参与课题研究,校本研训是新课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几年,我一直在从事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的课题研究,就让我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有效性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参与课题研究能有效了解教改动态,明确课改方向,通过调整、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培训学习是短暂的,但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专业上,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愿我们的教师像大海那样敞开胸怀容纳百川,像太阳那样,不断地进行新的核聚变,积蓄新能量,做一支永远燃烧不尽的蜡烛,去照亮人类,照亮未来。
学习归来话课改
数学组    高玉莲
在东北师大的五天学习,细听了八位专家的讲授,感受很多,收获颇丰,以下就专家们所阐述的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谈一点心得。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技能、过程与情感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具有更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新理念,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通过专家们的点评,我对于新课程的主要模块和其选择性、时代性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基本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实行课改,真正改变了我对新课改的看法:丰富的活动、多样的教材,全新的授课理念,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课改区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改革中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与交锋,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是实施新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广大教师付出了辛苦的劳动,积极实践,努力探索,由形式的追求转为研究实质问题,不断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勃勃生机。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二、自主学习包括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方式来进行。我们也冷静地看到由于教学的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的形式“花”了,导致教学目标也有“虚化”了的不良后果。如,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冷落了教科书;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减损了学习的效果。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怎样处理好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传统课堂教学非常强调“双基”目标,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尽管这些年也曾提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项目标,但真正关注的是“双基”目标。二、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维目标如何有效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自主学习中的自主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
一、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教学应从整体入手,在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自我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这样,既避免了教师重复性的劳动,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风格都有所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式时,也许会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自我选择的,应让他们在自我实践中去比较、分析、完善、总结、优化、逐步积累学习策略。
三、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往课堂教学缺乏活力,问题在于教师的问代替了学生的问,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得枯燥无味。在新的学习方式构建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以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问题应是学生自主的行为,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点拨引导、提供条件、补充资料、创设氛围。
四、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过程调控。自主学习中,学生应不断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些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但是也发现,这些学习方式有的只能在公开教学上运用,有的流于形式,更有的根本不敢谈起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如何摆正两者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五、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六、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难管学生的教育策略
英语组    吴琪
2012的暑假在东北大学听了黄宝国老师的一堂讲座受益匪浅。黄老师的教育智慧的研究让我联想很多。
目前由于教育界的行风日下导致很多人的心态失衡,再加上一些不明就里的家长的无理取闹,还有一些媒体的不负责任的片面的报道,当然也还有一些不太合理的校纪校规,繁衍出为数不少的难管学生。对于他们老师不能打不能骂,否则家长告你媒体报你,让你好心不得好报。所以,当前在教育教学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教育这些学生,使他们能安下心来,上好每一节课。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成为影响他们上进心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学习以外的空间里,他们待人热情,乐于助人,又有着使不完的力气。如何将这些学生转换过来,确实是关乎着教育教学的智慧问题。                        
对于大多数的难管学生来说,学习中的多次挫折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产生了自卑感,认为自己在老师、同学们的心里没有分量,压力感越来越大,久而久之,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甚至用小打小闹等一些恶作剧来引起班主任、老师、同学们的注意。作为一名老师一定不能歧视他们,也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更不能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他们。相反地老师应该满腔热情地去接近他们,理解他们,主动和他们谈心,站在他们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玩,在思想感情上与之沟通,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老师、朋友。让他们自我意识到老师一直都在想帮助他们,消除他们心理上的包袱,消除他们低人一等的悲观情绪,帮助他们建立坚定的自信心。
老师不仅是教知识更是育人。所以 ,老师的行为引领尤其重要。老师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对学生,老师要靠言教,更要身体力行。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要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把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融合在每一节课里面。对于这些难管的学生,平时课上课下要多接近他们,了解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分析落下的原因,针对实际情况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扬起学好各门功课的风帆。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由于这些难管学生的学习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坎子,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而他们中不少人本就有一定程度的惰性。这就要求老师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督促他们上进。要耐心具体的指导他们,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解答他们课程上的一些疑难问题,教育他们学会去请教成绩好的同学,教会他们上课如何去听,如何学会抓住老师课程中的重难点,努力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和其它事件之间的矛盾。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教育他们更要以肯定表扬为主。对于他们的一些欠缺之处,要委婉提醒,善意批评,避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侯,一定要给与真诚的鼓励和安慰,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当然对于这些难管的学生,老师要助长但不要揠苗,要教会他们学会发现自己的亮点,用亮点支撑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