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13-12-29 18:22 作者:admin11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合肥七中物理组 王珍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再次“遭遇”教学中常见的典型问题时,如何变换角度,重新审视,力图使其“旧貌换新颜”,并从中折射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而实现新课程的目标,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关键词: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 积极参与 勇于探究 交流合作
今年是高中新课改的第一年,所有的人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如何实现新课程目标?一时间这些问题成了所有教师谈论的热门话题。在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后,我认为: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1]鉴于此,为了使物理课堂变得灵动与鲜活,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取到知识,在将近一个月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案例一]、实验探究,于自主学习中了解打点计时器
本实验是重点实验,它是力学实验的基础,通过熟练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可以为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必要的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但在老教材中,我们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被动接受,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许多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纸带所记录的信息,至于说灵活应用,则更是鞭长莫及了。
因此,如何突破这一困境?成了我备课时的障碍,经过仔细思考后,我决定根据这届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充分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自制打点计时器:
然后开始介绍打点计时器的工作原理,并分析了所打纸带记录的信息。虽然这只是简单的顺序调整,但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仅很快理解了打点计时器的计时原理,而且对纸带的分析也非常到位,仅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计时点和计数点,并能求出对应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案例二]、“走出来”的X—T图象和V—T图象
图象一直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一向以其“抽象”而令人“望而生畏”,尤其是学生在初中时没有接触过矢量,而这两个图象中又分别涉及到X和V两个矢量,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是难上加难,在以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否学好图象是决定学生是选文还是择理的一个重要筹码。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是“循规蹈矩”,还是“另辟蹊径”?
在课程标准中提到: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起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
于是我决定让学生参与到图象的学习中,请他们把图象“走出来”。如在讲授下面两个图象时,我就尝试了这种方法:
这两副图乍一看就象是孪生兄弟,“长相”一模一样,然而“性格”却有着天壤之别,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认识他们呢?我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辨别他们的坐标轴,知道一个是X—T图象,另一个是V—T图象,这一点很容易领会,但他们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运动哪?在这点上学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了,一时间众说纷纭,并且错误的多,正确的少,我先是静静的听着,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待学生讨论完毕后,我请同学们分段考虑第一幅图,然后请一位同学把这个运动情景再现出来,由下面的学生来评价是对还是错,接着我又用类似的方法让学生走出了第二幅图所描述的运动,虽然每次都要请2—3位同学才能走对,但许多同学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已经领悟到了这两幅图的奥妙,且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在我没有详细讲解的前提下,大部分学生已经自行突破了瓶颈,在理论方面上升了一个高度。
[案例三]、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物理思想
在过程与方法中,提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
于是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时,我屏弃了借助于数学知识,逐步推导的方法,因为这样一来,无形中便扼杀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天性,把有趣的物理知识变为枯燥的数学计算,有悖于学习物理的初衷。
在上新课前,我首先提出问题;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已经了解了其位移与V-T图象的关系,那么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位移与它的V-T图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关系?请同学们看书上的“思考与讨论”,使他们体会到一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可以分为几段计算,并且每一小段可以近似地看为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在V-T图象中把这一思想展现出来,即:
这样,一步铺设一个台阶,由简到繁,逐步深入,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无限分割,逐渐逼近”微分思想。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感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章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指教。
主要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解读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再次“遭遇”教学中常见的典型问题时,如何变换角度,重新审视,力图使其“旧貌换新颜”,并从中折射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而实现新课程的目标,突出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关键词: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 积极参与 勇于探究 交流合作
今年是高中新课改的第一年,所有的人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如何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如何实现新课程目标?一时间这些问题成了所有教师谈论的热门话题。在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后,我认为:新课程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像、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1]鉴于此,为了使物理课堂变得灵动与鲜活,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取到知识,在将近一个月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简单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案例一]、实验探究,于自主学习中了解打点计时器
本实验是重点实验,它是力学实验的基础,通过熟练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可以为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必要的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但在老教材中,我们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则被动接受,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许多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纸带所记录的信息,至于说灵活应用,则更是鞭长莫及了。
因此,如何突破这一困境?成了我备课时的障碍,经过仔细思考后,我决定根据这届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充分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自制打点计时器:
实验器材 | 手表 长纸带 水笔(最好用彩色水笔) 直尺 |
分组 | 同桌合作,两人一组 |
要求 |
1、一人拉动纸带,一人每隔一秒在纸带上点一个点。(注意:时间可长可短,但时间间隔要尽可能保持相同) 2、请学生量出第一秒内拉动纸带的距离、前两秒内拉动纸带的距离 3、粗略计算出这两段平均速度的大小 |
[案例二]、“走出来”的X—T图象和V—T图象
图象一直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一向以其“抽象”而令人“望而生畏”,尤其是学生在初中时没有接触过矢量,而这两个图象中又分别涉及到X和V两个矢量,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是难上加难,在以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能否学好图象是决定学生是选文还是择理的一个重要筹码。那么,我该怎么办呢?是“循规蹈矩”,还是“另辟蹊径”?
在课程标准中提到: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起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2]
于是我决定让学生参与到图象的学习中,请他们把图象“走出来”。如在讲授下面两个图象时,我就尝试了这种方法:
这两副图乍一看就象是孪生兄弟,“长相”一模一样,然而“性格”却有着天壤之别,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认识他们呢?我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辨别他们的坐标轴,知道一个是X—T图象,另一个是V—T图象,这一点很容易领会,但他们分别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运动哪?在这点上学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了,一时间众说纷纭,并且错误的多,正确的少,我先是静静的听着,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待学生讨论完毕后,我请同学们分段考虑第一幅图,然后请一位同学把这个运动情景再现出来,由下面的学生来评价是对还是错,接着我又用类似的方法让学生走出了第二幅图所描述的运动,虽然每次都要请2—3位同学才能走对,但许多同学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已经领悟到了这两幅图的奥妙,且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在我没有详细讲解的前提下,大部分学生已经自行突破了瓶颈,在理论方面上升了一个高度。
[案例三]、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物理思想
在过程与方法中,提出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
于是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时,我屏弃了借助于数学知识,逐步推导的方法,因为这样一来,无形中便扼杀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天性,把有趣的物理知识变为枯燥的数学计算,有悖于学习物理的初衷。
在上新课前,我首先提出问题;对于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已经了解了其位移与V-T图象的关系,那么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位移与它的V-T图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关系?请同学们看书上的“思考与讨论”,使他们体会到一段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可以分为几段计算,并且每一小段可以近似地看为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在V-T图象中把这一思想展现出来,即:
这样,一步铺设一个台阶,由简到繁,逐步深入,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理解“无限分割,逐渐逼近”微分思想。
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感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章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指教。
主要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解读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