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课改,优化作文教学
时间:2013-12-29 18:33 作者:admin11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语文组 牛红菊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教作文,如何写作文,一直困扰着众多的老师和学生。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为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优化作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丰富学生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厚积薄发底蕴丰
语文新课标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 美国出版的一本《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介绍过一个实验,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差不多,而又读又写则能使写作能力的提高事半功倍。这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表现。因此,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应是既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多途径地培育语文素养,又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语文素养”中的“养”字,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对应了叶老“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同父母给的手足之于生命。
1、积累语言
语言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语言的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相反,语言积累贫乏,作文时则往往词不达意。那么,怎样丰富语言积累呢?
——处处留心,时时记忆,善于学习语文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积累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语言词典,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就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由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就可“就地取材”,作为写作的材料。写作时,自然会才思敏捷,文如泉涌。
——美国的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 从书中汲取写作的语言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
——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语言。
2、积累生活。
宋朝著名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诗如此,学文何尝不是?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
——对生活“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清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行为的憎恨;把社会作为课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领略祖国山河美;深入社区,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了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感受身边的变化: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这些是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也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像不少现代作家一样随身带着一个素材本,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日后写作做好必要的准备。据说,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口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谈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3、积累情感
“情者文之经”,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唐代诗人元稹说:“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磋,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胜势,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衰余,通滞屈伸,悲欢合散,至于疾恙穷身,悼怀惜逝,凡所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揭示了写作的心理体验,即在生活中每有情感“异于常者”,便抓住不放,便想写诗。所以,我们除了要有丰厚的语言、生活的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阅读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
——“无情未必真豪杰”,平时对观察的事物赋予浓烈的情感,赋予真情、深情、纯清、至情,写作时就能情真意切,字字动心。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
——在作文教学时,既要指导学生做到表达语言流畅,又要表达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和人文价值观。情真始能意切,情真始能洞察人的心灵,情真才能创造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纷繁生活。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是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
二、引导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标新立异二月花。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活动。它具有一般思维的性质,又具有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增值,这是一般思维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正是我们作文所必备的。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逆向思维法。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但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常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势)的思维方式,往往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新课标强调: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说,发展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一定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独创性。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贯彻的:
——逆向辨析。例如对《皇帝的新装》一文,让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谁最聪明谁最愚蠢?皇帝大臣是否愚蠢,为什么?经过讨论,我们发现:皇帝大臣并不是因为愚蠢,而是因为昏庸虚伪才造成愚蠢。
——逆向思维。例如让学生把皇帝在大臣们簇拥之下游行之后的情况,写一篇后续。并要求学生把皇帝写成更加残酷的人物形象或者表现皇帝有所悔悟。结果有一部分学生以此发生了逆向思维,写出皇帝由于此次所受欺骗及羞辱。回宫后,痛定思痛,励精治国,变成了一个令人敬重的皇帝。这是逆向思维的一大成效,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开拓精神的发挥。
——立意创新。立意在文章中具有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是文章的核心。立意的创新是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破除流俗的观点和自己单纯的主观认识,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发前人所未发”。
如写《“滥竽充数”的启示》,我们一般从结果入手,讽刺南郭先生,立意为 “不懂装懂,必将贻笑大方”。而如果从原因入手,则可否定齐宣王搞“大锅饭”,立意为“建立严格的人才考核制度,奖优罚劣”。又如写《雪》:我们一般从雪的颜色入笔,赞美雪的洁白无暇、一尘不染;从雪的作用入笔,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我们也可从雪覆盖大地入笔,批评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的污秽;或者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枯寂,万木萧条。再如写《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往往立意为“相信自我”、“对科学、真理执著追求,永不妥协”。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立意:“善待他人劝说,不断完善自我”,这显然更有积极的意义。
2、发散思维法。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不必介意与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大胆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生发,从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阐述,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
下面是一篇多向思维的训练材料: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供料作文贵在立意新,而新的立意的来源是多角度地分析材料,挖掘出材料中隐藏的含义。一般地说,写供料作文时所给的材料的含义不止一个,是否能写出新意,就看是否能多角度地分析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出材料的含义。这则材料中,分析的角度可以有四个:a卖马者、b伯乐、c买马者、d骏马,从这四个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不同的内涵。
a卖马者。应该说这个卖马者非常聪明,当他发觉自己的马难以卖出去时,便去请来伯乐,结果马价增加了十倍。这说明他有对商品进行包装、宣传的意识。从这个角度可确立中心论点为:“酒好也怕巷子深。”
b伯乐。马还是那匹马,但伯乐去了一次之后,价格就上涨了十倍,幸好这是一匹好马,如果是匹劣马,伯乐的一世英名岂不要因此付诸东流。从这个角度可确立中心论点为:名人当慎于言行。
c买马者。同样一匹马,先是三天无人问津,只因为伯乐来看了一下,价格就涨了十倍,买马者的心态可见一斑。同样的马,花少量的钱就可以买到,却等到伯乐来了、价格上涨之后才买,让人费解。从这个角度可确立中心论点为:盲目崇拜,贻笑大方。
d骏马。马虽是骏马,但也只有在伯乐来了之后才显示出自身价值;马虽好,仍需识马人。从这个角度可确立中心论点为:世界并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眼睛。
我们只要在课堂上多设置这样的题目,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3、培养想象力。想象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鲁迅在创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常常是“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可以说,想象力贯穿整个作文教学之中: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所谓“感”就是观察、感受;所谓“悟”就是体悟、思考。观察感受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感悟”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对文学、艺术的感悟,也包括对现代科学思想的感悟。感悟既是情感的体验,也是理性的思考。比如,古人周敦颐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形象中,悟出人之“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伟人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通过对鸡鸣的感悟,说明了黑暗必将过去,黎明一定到来的社会发展规律。朱自清通过对春天花、草、风、雨的观察描写,提炼出对人青春的“新”、“美”、“力”的高度赞美的新的主题。
——利用原形启发,培养想象力。所谓“原形”就是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如何提供“拟想”的原形是想象力训练的关键。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知的事物中选择具有启发价值的原形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根据下列的事物的提示,进行合理想象。气球:(1)傲气十足,无限膨胀,是毁灭的前奏。(2)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手术刀:凶相毕露,血迹斑斑,道是无情却有情。粉笔:粉身碎骨,只是为了求得真知。筷子:一生挑挑拣拣,到头来却一无所有。在这些原形的启发下,学生往往会逐渐打开想象的大门,超越常规的思维模式,写出蕴涵哲理的文章。
——创设情景,引发想象力。创设情景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情景的创设对表象的浮现起着重要作用。情景的创设要注意暗示表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起表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树上有十只鸟,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根据这一情景,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立意新颖即可得满分。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智力题,我要求同学们除掉“枪响打死一只,其他的鸟全惊飞了”这一答案进行想象。同学们兴趣盎然,各自打开想象的闸门,通过几分钟的思考,便展开讨论,其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收获匪浅,总结如下:
A、树上还有九只鸟。理由是:树上十只鸟中有两只老鸟(一公一母),八只小鸟。公鸟被打死,母鸟用翅膀在窝里保护着八只小鸟。立意:体现出伟大的母爱。
B、树上还有八只鸟。理由:树上十只鸟中母鸟被打死,公鸟逃之夭夭,只剩下八只小鸟。立意:批判贪生怕死之徒。
C、树上还有七只鸟。理由:树上十只鸟中一只小鸟被打死,两只老鸟惊飞,还剩下七只鸟抬头怒视。立意:团结一致,奋力抗争。
想象必须合乎事理、情理。放飞想象力决不是让学生毫无根据地肆意发挥,如天马行空,无所羁绊。事实上,想象是不能离开生活的。因为想象用来制造新形象的表象一一是人脑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来源于生活。而且情境的创设和事情的每一步发展都必须符合客观生活发展的规律。
总之,我们要遵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的想象,在作文时倾诉对邪恶、对挫折、对正义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不说套话、假话;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使其天资、兴趣、爱好、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形成了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三、强化作文修改,提高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删繁就简成美文。
修改作文,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步骤。我们有必要在这方面化力气。
——走出“改”的误区: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我们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改好”学生作文的重任揽到肩上,精批细改、一丝不苟,乐此不疲,以期提高学生作文质量。殊不知,学生作文质量虽然被改“高”了,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往往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实际上,学生的“无关”和教师的“包揽”,使作文批改进入误区,师生的主客体关系完成全颠倒了,教师辛辛苦苦地改,而学生对教师批出的病句却不愿修改,甚至只看成绩,不看批语。对此,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多也是劳而不得。”所以我们必须走出这个误区,把修改的重点转到教“学生自改”上来。
——提高“改”的认识 :优秀的作家都十分重视修改,优秀的作品也是作者从精心的修改中产生出来的。“写好了文章,还是自己改”,要使学生能自觉、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自觉克服作文“只写不改”的不良倾向,培养自己严谨、负责的写作态度,养成一丝不苟、反复锤炼的修改习惯。
——培养学生“改”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改”的能力,必须注重改的训练,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评:批者把文章看二三遍后拟出修改设想。第二步,研讨:批者与作者交换评改意见,共同讨论。第三步,修改:批者的意见被采纳后,作者就在原稿上作修改;双方的见解有分歧的,一时统一不了的部分,则在总批处写上批者和作者各自的保留意见。在双方完成“互批共议”后,教师再对双方的保留意见做出恰当的评判。必要时,可把两位学生找来,当面帮助分析。这种形式的训练,一般都有明确的评改指向,可按照某一特定要求侧重于提高某一方面的写作和批改能力。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一次次获得成功喜悦而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养成修改习惯。由于采用的是“面对面”的评改方式,双方坦陈已见,针对性较强,效果明显。
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新课改的要求,让作文教学沐浴着文学的灿烂阳光,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切实完善学生的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教作文,如何写作文,一直困扰着众多的老师和学生。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为当前中学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优化作文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丰富学生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厚积薄发底蕴丰
语文新课标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 美国出版的一本《提高写作技能》一书介绍过一个实验,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提高写作能力的效果差不多,而又读又写则能使写作能力的提高事半功倍。这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而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表现。因此,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应是既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多途径地培育语文素养,又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语文素养”中的“养”字,反映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持续的自主发展作用,对应了叶老“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如同父母给的手足之于生命。
1、积累语言
语言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新课标》突出强调了语言的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相反,语言积累贫乏,作文时则往往词不达意。那么,怎样丰富语言积累呢?
——处处留心,时时记忆,善于学习语文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积累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摘抄下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语言词典,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就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由课文组成的语文书,本身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就可“就地取材”,作为写作的材料。写作时,自然会才思敏捷,文如泉涌。
——美国的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 从书中汲取写作的语言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
——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语言。
2、积累生活。
宋朝著名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诗如此,学文何尝不是?生活中处处有写作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果仅仅限于作文课上的冥思苦想,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我们除了要在课外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作文素材库,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外,还要指导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生活,并能通过生活的表面现象,看到它深刻的本质。
——对生活“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清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写作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行为的憎恨;把社会作为课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领略祖国山河美;深入社区,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了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感受身边的变化: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虫鱼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大院清晨、夕阳西下……这些是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也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像不少现代作家一样随身带着一个素材本,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日后写作做好必要的准备。据说,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口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谈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3、积累情感
“情者文之经”,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唐代诗人元稹说:“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磋,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胜势,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衰余,通滞屈伸,悲欢合散,至于疾恙穷身,悼怀惜逝,凡所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揭示了写作的心理体验,即在生活中每有情感“异于常者”,便抓住不放,便想写诗。所以,我们除了要有丰厚的语言、生活的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阅读中接受真善美的熏陶。
——“无情未必真豪杰”,平时对观察的事物赋予浓烈的情感,赋予真情、深情、纯清、至情,写作时就能情真意切,字字动心。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
——在作文教学时,既要指导学生做到表达语言流畅,又要表达真实的情感、真诚的态度和人文价值观。情真始能意切,情真始能洞察人的心灵,情真才能创造出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的纷繁生活。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积累丰富,写作是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事实告诉我们,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
二、引导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标新立异二月花。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高智能活动。它具有一般思维的性质,又具有独创性、突破性和新颖性。创新思维的结果是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增值,这是一般思维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正是我们作文所必备的。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逆向思维法。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但长期以来,我们作文教学常运用同向思维(即一种定势)的思维方式,往往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新课标强调: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说,发展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一定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求异性、独创性。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贯彻的:
——逆向辨析。例如对《皇帝的新装》一文,让学生讨论:故事中的人物谁最聪明谁最愚蠢?皇帝大臣是否愚蠢,为什么?经过讨论,我们发现:皇帝大臣并不是因为愚蠢,而是因为昏庸虚伪才造成愚蠢。
——逆向思维。例如让学生把皇帝在大臣们簇拥之下游行之后的情况,写一篇后续。并要求学生把皇帝写成更加残酷的人物形象或者表现皇帝有所悔悟。结果有一部分学生以此发生了逆向思维,写出皇帝由于此次所受欺骗及羞辱。回宫后,痛定思痛,励精治国,变成了一个令人敬重的皇帝。这是逆向思维的一大成效,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和开拓精神的发挥。
——立意创新。立意在文章中具有灵魂和统帅的作用,是文章的核心。立意的创新是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破除流俗的观点和自己单纯的主观认识,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发前人所未发”。
如写《“滥竽充数”的启示》,我们一般从结果入手,讽刺南郭先生,立意为 “不懂装懂,必将贻笑大方”。而如果从原因入手,则可否定齐宣王搞“大锅饭”,立意为“建立严格的人才考核制度,奖优罚劣”。又如写《雪》:我们一般从雪的颜色入笔,赞美雪的洁白无暇、一尘不染;从雪的作用入笔,赞美雪温暖大地、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我们也可从雪覆盖大地入笔,批评雪的虚伪懦弱,以洁白的外衣掩饰世间的污秽;或者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千山枯寂,万木萧条。再如写《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们往往立意为“相信自我”、“对科学、真理执著追求,永不妥协”。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立意:“善待他人劝说,不断完善自我”,这显然更有积极的意义。
2、发散思维法。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是“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看见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身……“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不必介意与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大胆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生发,从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阐述,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
下面是一篇多向思维的训练材料: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供料作文贵在立意新,而新的立意的来源是多角度地分析材料,挖掘出材料中隐藏的含义。一般地说,写供料作文时所给的材料的含义不止一个,是否能写出新意,就看是否能多角度地分析材料,从不同角度分析出材料的含义。这则材料中,分析的角度可以有四个:a卖马者、b伯乐、c买马者、d骏马,从这四个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不同的内涵。
a卖马者。应该说这个卖马者非常聪明,当他发觉自己的马难以卖出去时,便去请来伯乐,结果马价增加了十倍。这说明他有对商品进行包装、宣传的意识。从这个角度可确立中心论点为:“酒好也怕巷子深。”
b伯乐。马还是那匹马,但伯乐去了一次之后,价格就上涨了十倍,幸好这是一匹好马,如果是匹劣马,伯乐的一世英名岂不要因此付诸东流。从这个角度可确立中心论点为:名人当慎于言行。
c买马者。同样一匹马,先是三天无人问津,只因为伯乐来看了一下,价格就涨了十倍,买马者的心态可见一斑。同样的马,花少量的钱就可以买到,却等到伯乐来了、价格上涨之后才买,让人费解。从这个角度可确立中心论点为:盲目崇拜,贻笑大方。
d骏马。马虽是骏马,但也只有在伯乐来了之后才显示出自身价值;马虽好,仍需识马人。从这个角度可确立中心论点为:世界并不缺乏人才,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眼睛。
我们只要在课堂上多设置这样的题目,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迸发创新的火花,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3、培养想象力。想象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鲁迅在创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常常是“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可以说,想象力贯穿整个作文教学之中: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所谓“感”就是观察、感受;所谓“悟”就是体悟、思考。观察感受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感悟”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对文学、艺术的感悟,也包括对现代科学思想的感悟。感悟既是情感的体验,也是理性的思考。比如,古人周敦颐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形象中,悟出人之“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伟人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通过对鸡鸣的感悟,说明了黑暗必将过去,黎明一定到来的社会发展规律。朱自清通过对春天花、草、风、雨的观察描写,提炼出对人青春的“新”、“美”、“力”的高度赞美的新的主题。
——利用原形启发,培养想象力。所谓“原形”就是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如何提供“拟想”的原形是想象力训练的关键。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知的事物中选择具有启发价值的原形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根据下列的事物的提示,进行合理想象。气球:(1)傲气十足,无限膨胀,是毁灭的前奏。(2)高瞻远瞩,洞察一切。手术刀:凶相毕露,血迹斑斑,道是无情却有情。粉笔:粉身碎骨,只是为了求得真知。筷子:一生挑挑拣拣,到头来却一无所有。在这些原形的启发下,学生往往会逐渐打开想象的大门,超越常规的思维模式,写出蕴涵哲理的文章。
——创设情景,引发想象力。创设情景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情景的创设对表象的浮现起着重要作用。情景的创设要注意暗示表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起表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树上有十只鸟,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根据这一情景,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立意新颖即可得满分。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智力题,我要求同学们除掉“枪响打死一只,其他的鸟全惊飞了”这一答案进行想象。同学们兴趣盎然,各自打开想象的闸门,通过几分钟的思考,便展开讨论,其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收获匪浅,总结如下:
A、树上还有九只鸟。理由是:树上十只鸟中有两只老鸟(一公一母),八只小鸟。公鸟被打死,母鸟用翅膀在窝里保护着八只小鸟。立意:体现出伟大的母爱。
B、树上还有八只鸟。理由:树上十只鸟中母鸟被打死,公鸟逃之夭夭,只剩下八只小鸟。立意:批判贪生怕死之徒。
C、树上还有七只鸟。理由:树上十只鸟中一只小鸟被打死,两只老鸟惊飞,还剩下七只鸟抬头怒视。立意:团结一致,奋力抗争。
想象必须合乎事理、情理。放飞想象力决不是让学生毫无根据地肆意发挥,如天马行空,无所羁绊。事实上,想象是不能离开生活的。因为想象用来制造新形象的表象一一是人脑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来源于生活。而且情境的创设和事情的每一步发展都必须符合客观生活发展的规律。
总之,我们要遵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的想象,在作文时倾诉对邪恶、对挫折、对正义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不说套话、假话;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使其天资、兴趣、爱好、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形成了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三、强化作文修改,提高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删繁就简成美文。
修改作文,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步骤。我们有必要在这方面化力气。
——走出“改”的误区: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我们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改好”学生作文的重任揽到肩上,精批细改、一丝不苟,乐此不疲,以期提高学生作文质量。殊不知,学生作文质量虽然被改“高”了,但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往往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实际上,学生的“无关”和教师的“包揽”,使作文批改进入误区,师生的主客体关系完成全颠倒了,教师辛辛苦苦地改,而学生对教师批出的病句却不愿修改,甚至只看成绩,不看批语。对此,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多也是劳而不得。”所以我们必须走出这个误区,把修改的重点转到教“学生自改”上来。
——提高“改”的认识 :优秀的作家都十分重视修改,优秀的作品也是作者从精心的修改中产生出来的。“写好了文章,还是自己改”,要使学生能自觉、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自觉克服作文“只写不改”的不良倾向,培养自己严谨、负责的写作态度,养成一丝不苟、反复锤炼的修改习惯。
——培养学生“改”的能力。要使学生具有“改”的能力,必须注重改的训练,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评:批者把文章看二三遍后拟出修改设想。第二步,研讨:批者与作者交换评改意见,共同讨论。第三步,修改:批者的意见被采纳后,作者就在原稿上作修改;双方的见解有分歧的,一时统一不了的部分,则在总批处写上批者和作者各自的保留意见。在双方完成“互批共议”后,教师再对双方的保留意见做出恰当的评判。必要时,可把两位学生找来,当面帮助分析。这种形式的训练,一般都有明确的评改指向,可按照某一特定要求侧重于提高某一方面的写作和批改能力。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一次次获得成功喜悦而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养成修改习惯。由于采用的是“面对面”的评改方式,双方坦陈已见,针对性较强,效果明显。
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新课改的要求,让作文教学沐浴着文学的灿烂阳光,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切实完善学生的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 上一篇 :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做法初探
- 下一篇 : 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