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有效技能课题研究论文
时间:2013-12-29 18:39 作者:admin111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现教中心 倪一帆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技术学科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快乐而高效的学习,对我们充满挑战……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运用建构主义和有效技能理论,构建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效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发现、小组协作、相互会话等学习方式,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夸美纽斯(Comenius)也认为学生可由教别人和被别人所教中得到好处。现在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合作与竞争伙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交流、沟通、协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已是摆在教育界面前的一件大事。协作学习是由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设置任务,通过协作学习,变“教”为“学”,让学生围绕任务和问题,依靠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网络交互平台在实践中开展协作学习。通过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在发展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通过协作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发现精神,使学生成为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课题简介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试图找到在有效技能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与教的特点与规律。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l、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及其可操作性,找出运用这种模式的规律和特点。
2、学、教双方各自的地位与作用。教师设定任务、创设情景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如何掌握一个良好的分组策略;如何为学生进行自主、协作式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整个学与教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如何协调与合作。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整个学与教的过程中学生具有获得信息的主动权,如何指导学生高效获取信息,批判地接受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超链接的形式表达信息,最终创造性运用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观察并研究学生之间在协作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与交流以及不同性格学生之间如何进行磨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5、评价模式。协作学习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评价作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协作学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制定良好的评价模式,并以此来激励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不能单纯的只看考试的成绩,而应该引入过程评价机制。
四、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技能理论指导下的协作学习就是教师将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通过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策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在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下,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在学习中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论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协作学习强调学习者之间的积极协作,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笔者在协作学习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中,采用了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模式,如图一所示。该模式可以归纳为四个步骤:课前准备——明确任务——协作研究——成果评价。其总的指导思想是,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同一协作小组内各个成员或不同协作小组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任务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协作交流,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收获:
1、研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设定了一个明确而很具操作性的任务,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创造的环境。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进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在网页学习与制作中不断有新问题的提出,这种要求往往比教师编纂出来的“练习题”以及书中的讲述更具有实际意义和更富挑战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以往更善于质疑,也更不满足于教材上的一般结论及老师的讲解。(2)观察与实验能力得到提高。由于网页的设计与制作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每一技术的获取都要通过相应的作品、网页的具体技术性能得以表达,所以学习中需要进行仔细地观察并将获得的技术通过制成作品来体现(网页中某一技术实现)。这种学习不再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而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项学习活动。学习每一知识必须与实践相联系,这一学习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实验能力的。
2、协作能力的提高
通过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协作讨论和对任务的协作完成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学习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通过协作交流和思维碰撞,往往使很多难题迎刃而解。协作交流既帮助了别人,也往往会启发自己,既交流了感情,又增进了友谊,对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意识与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学生间协作意识的提高。在协作小组中,学生有机会组成探究团体,通过本实验,学生们更愿意、善于向同伴学习与交流。现在学生以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参加实验同学中几乎全部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一个缺乏玩伴的环境下生活长大,进入学校学习后,大多数情况下是竞争性学习,他们的竞争意识得到了强化,而协作意识反而更加淡化了。而在实验设定的学习环境中,由于学习任务较大,不能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全部的任务,所以环境迫使他进行“协作学习”,每遇到新的问题,要求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每个人学习特点、能力、爱好各有不同,所以当同伴首先获取知识、技能之后与同伴分享收获,既能够获得“成就”的快乐也能够提高小组的任务进度。对于其它同伴来说向同伴学习能够更快地获得知识与技能。
(2)学生间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在本实验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多元的学习环境。首先掌握知识技能的同学要将他的技术明确地表达出来,让同伴能够理解接受,这时他充当一个“教师”的角色,这对他更深入地理解他所掌握的知识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笔者经常将这些同学请上讲台,让他来讲解某一知识技能,“教”与“学”双方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而且这种“教”、“学”位置是不断变换的,所以“教”者也并没有产生“高人一等,比别人聪明能干”的感觉,“学”者也并不感到自己比别人笨,也许一会儿一个问题就难倒了“教师”,而最后解决问题的正是自己。正是这种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同学们都感到了“学习团队”的重要性,向伙伴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了“有了真正自主的学习,才有平等的互相学习”的道理。
(3)宽容与理解他人能力的提高。制作网站、网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可量化的标准来评价它的好与坏、美与丑。由于各人的审美能力、价值取向等等不同,它们在制作同一网站或网页时必然有所争论,而且这种争论有时还比较对立,但要进一步合作下去,必定需要大家进行协商,“协商”就是妥协、让步,接受对方的一部分意见,也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有时,自己也会完全放弃原来的立场转而接受对方,有时则反之。教师在这时不要好急于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平等讨论,如果学生僵持不下时,教师这时可以谈一谈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要用讨论协商的口气),这时教师是一个较为超脱的评论员,但毕竟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处于比较“权威”的地位,能够使争论有一个结果,“任务”能得以继续进行。笔者曾就学生在研究学习中协作方式进行调查,当问到遇到不同意见怎么办时,他们的回答有:“谁有道理听谁的、少数服从多数、听组长的、先各做各的最后比谁的最好就采用谁的”。
3、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就要求每个人在学习化社会进行终身学习,这种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在中学时期能否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通过近十年来的学习(从小学到高一),却养成了在学习上完全依赖老师的习惯,所有知识、技能都要老师一遍遍讲过、手把手教过才知、才会。“老师没讲”成了学生说“不会”的最好挡箭牌。这样的学习习惯与观念会害他们一辈子。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有很大的好处。
由于教学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师教授的时间,而突出了学生协作研究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逐步改变了学生过去的那种被动听命、消极模仿、简单重复的学习行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充分利用网络和资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实现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从学生的作业作品中可以看出,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仅实践能力大大增强,而且创新思维不断增多。
4、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充分的自主性,他们处于了学习的中心地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但这并不是否定学校和教师的作用。新观点下的教师由“讲坛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教师是一个“辅导员”的角色。他的作用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提供学习支架的人、以及任务和问题的展现者。教师的责任包括创设有丰富信息的环境,学生能在其中思考、探索和建构意义。当学生遇到的问题难度比较大时,教师还是要及时地提供各种帮助。在实践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学习过程中阅读上的困难,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从阅读理解到概念解释的帮助。另一类是技能、技术上的困难,学生们不知道如何解决目前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教师应提供技术方向上的指导,如告诉学生使用何技术解决当前问题,这个技术可以从何处来获得。第三类是学生对技术与知识整体上把握不准,这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各种知识技能整理归类,进而将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5、分层次教学和要求,使不同学生都有收获
为了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我们在设计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问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例如:在主要学习FP软件的同时,我们也注意考虑到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FP的用法,所以在软件资源库中还提供了Dreamwaver4.0中文版、东方网页王、IBM网页制作等软件,通过这些软件,进一步扩充他们的知识面和操作技能,提高制作网页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资源上除了提供基本的教案外,还提供了多种在线的网页设计教程、设计技巧以及动态网页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等文章,这就保证了在照顾普通学生的同时,尖子学生也能有所发展。今年我校参加市中学生电脑作品创作比赛,就有多人分获市一、二、三等奖。
六、协作学习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
从实践研究的情况来看,协作学习模式对改革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模式、促进“教”与“学”的转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及与人合作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显著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实施协作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1、要让学生逐步适应协作学习模式的过程
刚开始实行协作学习的时候,学生大多不太适应,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因为他们习惯了过去的那种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的模仿学习方法,而对这种新的学习方法由于不了解其特点和精神,不知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很容易由陌生而产生疏远或排斥。出现这种情况,如不及时宣传和引导,可能会影响学生进一步开展协作学习的热情和效率。因此,开始采用协作学习模式之初,教师务必重视对学生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一定要使学生明白这种学习模式的过程、特点,明白师生角色转换的地方,并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课前教师必须对学习资源进行精心设计和策划,保证学生有任务要做、有资源可学;对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难度较大的单元,要适当多分配一些学习的课时,同时还要注意做好网络环境下协作方法与技能的补课工作,保证自主与协作的顺利进行。
2、要改革评价观念,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尽管协作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有许多优点,但要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还必须解除教师的一些顾虑。因为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安静听讲的场面,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由于其学习的自主性、资源的开放性以及小组的交互活动,往往会出现各种讨论声、争执声甚至学生下座位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情况,看起来使课堂教学显得松散、不确定甚至难以控制,同事会怎么看?领导又会怎么看?这往往会给开展这种学习的老师带来一定的顾虑和压力。要解除这种顾虑和压力,除了要求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外,还需要领导转变评价观念,即不能用传统的、封闭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衡量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式的课堂教学,而应该用开放的眼光、开放的标准、从宏观角度和整个的教学过程来评价。但这种评价标准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标准呢?可能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要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协作学习的效率
协作学习的方式虽然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但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及小组长组织管理能力的差异,还是难以保证所有学生在小组内都积极参与。例如:有些学生喜欢利用资源自学,协作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喜欢讨论,而不愿过多地独立思考,表现出一种依赖思想;有些小组虽然协作讨论热火朝天,但由于意见不一致,内耗的时间也很多,学习效率提高不显著。因此,如何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做好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研究解决。
开展此项学习,对一些平时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的同学来说,为他们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他们在学习研究中表现出较强的学习研究兴趣,他们的研究学习能力也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但是,对一些平时成绩好,但“循规蹈矩”对老师要求亦步亦趋的部分同学来说,参加这样的学习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他们甚至认为“这样的学习,老师也没教我们什么,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怎么做?”最后,这样的学生们往往收获最少,但笔者认为她们才是最应该得到帮助的。但实际效果却并没有真正让她们摆脱对老师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
七、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提高有效技能上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人共处的能力都非常有好处。真正能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l、董玉琦著《信息技术课程导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初娜娜、朱浩东编 《有效技能》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3、赵建华、李克东著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电化教育研究2 000年第4期
4、曾原、黄荣怀 《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
5、何克抗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6、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7、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10期
8、祝智庭 《信息技术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黄荣怀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2001.09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
10、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北师大远程教育网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信息技术学科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快乐而高效的学习,对我们充满挑战……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运用建构主义和有效技能理论,构建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有效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发现、小组协作、相互会话等学习方式,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夸美纽斯(Comenius)也认为学生可由教别人和被别人所教中得到好处。现在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合作与竞争伙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交流、沟通、协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已是摆在教育界面前的一件大事。协作学习是由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可以相互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其主要理念就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设置任务,通过协作学习,变“教”为“学”,让学生围绕任务和问题,依靠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网络交互平台在实践中开展协作学习。通过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在发展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通过协作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发现精神,使学生成为新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课题简介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试图找到在有效技能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与教的特点与规律。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l、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总结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及其可操作性,找出运用这种模式的规律和特点。
2、学、教双方各自的地位与作用。教师设定任务、创设情景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如何掌握一个良好的分组策略;如何为学生进行自主、协作式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整个学与教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如何协调与合作。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整个学与教的过程中学生具有获得信息的主动权,如何指导学生高效获取信息,批判地接受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超链接的形式表达信息,最终创造性运用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观察并研究学生之间在协作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与交流以及不同性格学生之间如何进行磨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5、评价模式。协作学习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评价作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协作学习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制定良好的评价模式,并以此来激励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不能单纯的只看考试的成绩,而应该引入过程评价机制。
四、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的协作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技能理论指导下的协作学习就是教师将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为各个任务,通过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策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学生在真实情境的任务驱动下,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在学习中各自担当一定的角色,共同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论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协作学习强调学习者之间的积极协作,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体现了信息社会环境下人们学习、工作所必需的协作精神。笔者在协作学习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中,采用了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模式,如图一所示。该模式可以归纳为四个步骤:课前准备——明确任务——协作研究——成果评价。其总的指导思想是,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同一协作小组内各个成员或不同协作小组针对研究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任务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协作交流,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收获:
1、研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设定了一个明确而很具操作性的任务,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创造的环境。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进而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在网页学习与制作中不断有新问题的提出,这种要求往往比教师编纂出来的“练习题”以及书中的讲述更具有实际意义和更富挑战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以往更善于质疑,也更不满足于教材上的一般结论及老师的讲解。(2)观察与实验能力得到提高。由于网页的设计与制作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每一技术的获取都要通过相应的作品、网页的具体技术性能得以表达,所以学习中需要进行仔细地观察并将获得的技术通过制成作品来体现(网页中某一技术实现)。这种学习不再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而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项学习活动。学习每一知识必须与实践相联系,这一学习活动大大提高了学习实验能力的。
2、协作能力的提高
通过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协作讨论和对任务的协作完成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学习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通过协作交流和思维碰撞,往往使很多难题迎刃而解。协作交流既帮助了别人,也往往会启发自己,既交流了感情,又增进了友谊,对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协作意识与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学生间协作意识的提高。在协作小组中,学生有机会组成探究团体,通过本实验,学生们更愿意、善于向同伴学习与交流。现在学生以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参加实验同学中几乎全部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一个缺乏玩伴的环境下生活长大,进入学校学习后,大多数情况下是竞争性学习,他们的竞争意识得到了强化,而协作意识反而更加淡化了。而在实验设定的学习环境中,由于学习任务较大,不能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全部的任务,所以环境迫使他进行“协作学习”,每遇到新的问题,要求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每个人学习特点、能力、爱好各有不同,所以当同伴首先获取知识、技能之后与同伴分享收获,既能够获得“成就”的快乐也能够提高小组的任务进度。对于其它同伴来说向同伴学习能够更快地获得知识与技能。
(2)学生间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在本实验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丰富的多元的学习环境。首先掌握知识技能的同学要将他的技术明确地表达出来,让同伴能够理解接受,这时他充当一个“教师”的角色,这对他更深入地理解他所掌握的知识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笔者经常将这些同学请上讲台,让他来讲解某一知识技能,“教”与“学”双方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而且这种“教”、“学”位置是不断变换的,所以“教”者也并没有产生“高人一等,比别人聪明能干”的感觉,“学”者也并不感到自己比别人笨,也许一会儿一个问题就难倒了“教师”,而最后解决问题的正是自己。正是这种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同学们都感到了“学习团队”的重要性,向伙伴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了“有了真正自主的学习,才有平等的互相学习”的道理。
(3)宽容与理解他人能力的提高。制作网站、网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可量化的标准来评价它的好与坏、美与丑。由于各人的审美能力、价值取向等等不同,它们在制作同一网站或网页时必然有所争论,而且这种争论有时还比较对立,但要进一步合作下去,必定需要大家进行协商,“协商”就是妥协、让步,接受对方的一部分意见,也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有时,自己也会完全放弃原来的立场转而接受对方,有时则反之。教师在这时不要好急于把自己的观点摆出来,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平等讨论,如果学生僵持不下时,教师这时可以谈一谈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要用讨论协商的口气),这时教师是一个较为超脱的评论员,但毕竟教师的知识与能力处于比较“权威”的地位,能够使争论有一个结果,“任务”能得以继续进行。笔者曾就学生在研究学习中协作方式进行调查,当问到遇到不同意见怎么办时,他们的回答有:“谁有道理听谁的、少数服从多数、听组长的、先各做各的最后比谁的最好就采用谁的”。
3、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就要求每个人在学习化社会进行终身学习,这种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在中学时期能否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通过近十年来的学习(从小学到高一),却养成了在学习上完全依赖老师的习惯,所有知识、技能都要老师一遍遍讲过、手把手教过才知、才会。“老师没讲”成了学生说“不会”的最好挡箭牌。这样的学习习惯与观念会害他们一辈子。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有很大的好处。
由于教学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师教授的时间,而突出了学生协作研究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逐步改变了学生过去的那种被动听命、消极模仿、简单重复的学习行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充分利用网络和资源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真正实现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从学生的作业作品中可以看出,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合作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仅实践能力大大增强,而且创新思维不断增多。
4、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充分的自主性,他们处于了学习的中心地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但这并不是否定学校和教师的作用。新观点下的教师由“讲坛上的圣人”转变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教师是一个“辅导员”的角色。他的作用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提供学习支架的人、以及任务和问题的展现者。教师的责任包括创设有丰富信息的环境,学生能在其中思考、探索和建构意义。当学生遇到的问题难度比较大时,教师还是要及时地提供各种帮助。在实践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学习过程中阅读上的困难,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从阅读理解到概念解释的帮助。另一类是技能、技术上的困难,学生们不知道如何解决目前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教师应提供技术方向上的指导,如告诉学生使用何技术解决当前问题,这个技术可以从何处来获得。第三类是学生对技术与知识整体上把握不准,这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各种知识技能整理归类,进而将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
5、分层次教学和要求,使不同学生都有收获
为了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我们在设计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时,充分考虑到学生问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例如:在主要学习FP软件的同时,我们也注意考虑到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FP的用法,所以在软件资源库中还提供了Dreamwaver4.0中文版、东方网页王、IBM网页制作等软件,通过这些软件,进一步扩充他们的知识面和操作技能,提高制作网页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资源上除了提供基本的教案外,还提供了多种在线的网页设计教程、设计技巧以及动态网页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等文章,这就保证了在照顾普通学生的同时,尖子学生也能有所发展。今年我校参加市中学生电脑作品创作比赛,就有多人分获市一、二、三等奖。
六、协作学习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
从实践研究的情况来看,协作学习模式对改革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模式、促进“教”与“学”的转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及与人合作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显著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在实施协作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1、要让学生逐步适应协作学习模式的过程
刚开始实行协作学习的时候,学生大多不太适应,学习效率相对较低,因为他们习惯了过去的那种先讲后练或边讲边练的模仿学习方法,而对这种新的学习方法由于不了解其特点和精神,不知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很容易由陌生而产生疏远或排斥。出现这种情况,如不及时宣传和引导,可能会影响学生进一步开展协作学习的热情和效率。因此,开始采用协作学习模式之初,教师务必重视对学生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一定要使学生明白这种学习模式的过程、特点,明白师生角色转换的地方,并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课前教师必须对学习资源进行精心设计和策划,保证学生有任务要做、有资源可学;对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难度较大的单元,要适当多分配一些学习的课时,同时还要注意做好网络环境下协作方法与技能的补课工作,保证自主与协作的顺利进行。
2、要改革评价观念,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尽管协作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有许多优点,但要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还必须解除教师的一些顾虑。因为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安静听讲的场面,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由于其学习的自主性、资源的开放性以及小组的交互活动,往往会出现各种讨论声、争执声甚至学生下座位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情况,看起来使课堂教学显得松散、不确定甚至难以控制,同事会怎么看?领导又会怎么看?这往往会给开展这种学习的老师带来一定的顾虑和压力。要解除这种顾虑和压力,除了要求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外,还需要领导转变评价观念,即不能用传统的、封闭的教学评价标准来衡量信息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式的课堂教学,而应该用开放的眼光、开放的标准、从宏观角度和整个的教学过程来评价。但这种评价标准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标准呢?可能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要加强组织管理,提高协作学习的效率
协作学习的方式虽然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但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及小组长组织管理能力的差异,还是难以保证所有学生在小组内都积极参与。例如:有些学生喜欢利用资源自学,协作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喜欢讨论,而不愿过多地独立思考,表现出一种依赖思想;有些小组虽然协作讨论热火朝天,但由于意见不一致,内耗的时间也很多,学习效率提高不显著。因此,如何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做好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研究解决。
开展此项学习,对一些平时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的同学来说,为他们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他们在学习研究中表现出较强的学习研究兴趣,他们的研究学习能力也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但是,对一些平时成绩好,但“循规蹈矩”对老师要求亦步亦趋的部分同学来说,参加这样的学习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他们甚至认为“这样的学习,老师也没教我们什么,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怎么做?”最后,这样的学生们往往收获最少,但笔者认为她们才是最应该得到帮助的。但实际效果却并没有真正让她们摆脱对老师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
七、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提高有效技能上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协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人共处的能力都非常有好处。真正能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l、董玉琦著《信息技术课程导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初娜娜、朱浩东编 《有效技能》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3、赵建华、李克东著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电化教育研究2 000年第4期
4、曾原、黄荣怀 《协作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
5、何克抗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6、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 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7、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0年第10期
8、祝智庭 《信息技术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黄荣怀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2001.09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实验室
10、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北师大远程教育网
- 上一篇 :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任务型阅读
- 下一篇 : 缺失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