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对优秀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
时间:2015-10-10 00:39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高一(7)班班主任 刘丽
1、问题的提出
在学校每届高一生源中,有一大部分中考高分段学生(以下简称为优秀学生),是指中考分数在统招线以上的学生。为了让这些优秀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我们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激励竞争,单独分班。这也是更好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培养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优秀学生分化特别厉害,成绩的滑坡,甚至出现一些思想品质问题。如何加强对优秀学生的管理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值得班主任乃至学校高度注意和探究的问题。
2、优秀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
尽管优秀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各不相同,但是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外在条件和自身心理两方面的因素。
第一,优秀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也有思想不成熟的一面。这是他们出现问题的前提条件。优秀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相对与一般同学来说,对外界的接触相对较少,而学生天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社会上的各种东西(包括丑恶的东西)表现出较之一般同学更加强烈的接触了解欲望。因此,在接受新事物时,容易全盘接受。
第二,对于困难的克服程度不强,对于挫折他们容易气馁以至犯错。优秀学生之所以“优秀”,往往得益于周围幽雅的环境、父母的至小启蒙、老师们的谆谆教导。父母、老师、同学以及周围所接触的人,对他们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赞美和表扬,在这样的情况下,优秀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往往编织着属于自己的“赞美花环”,看不到前进路上、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困难,或者认识不足。对于取得的成绩,他们更加容易骄傲;对于遇到的困难,他们更容易自暴自弃,失去进取的信心。
第三,优秀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虽然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别人的赞美往往可以成为自己奋进的最大动力。然而,对于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优秀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真正目的,而过多的赞美往往成为他们的心理依赖所在。而对于某一次哪怕是很小的失误,他们表现出来的悲观情绪将是超乎想象的,很可能在一次小失误中,他们就丧失了自己所有的心理依赖和寄托,表现得消极怠慢。
第四,学校领导,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思想上对优秀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引导教育工作放松。从思想上,班主任有时往往认为,实验班优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动机都是很强的,一开始过高的期望值错过了对优秀学生的整体引导时机。优秀学生犯错只是偶尔的,或者不是故意的,就是犯下了错误,只要能够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来解决,以致影响了班级整体班风的塑造。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往往会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提高学习成绩方面,对优秀学生的品质、心理教育重视不够。
3、加强优秀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主要措施
3.1对优秀学生进行分类
优秀学生一般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持久型的。定型的优秀学生,思想基础较牢固,学习成绩一贯较好,对于这一类的学生,需要尽可能发掘他们身上的潜在能力,积极引导他们的思
想和学习、生活,把他们的优秀同恒久挂钩。
第二种是动摇型的。一类的学生包括一些从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中进步而来的。对于这一类的学生,班主任的工作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稳定;第二步才是保持。需要首先利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帮助他们稳定思想优秀、学习优秀等局面,在管理教育工作中,以鼓励为主,批评要适当、适时、适量,防止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在教育内容上,要从基础工作做起,逐步提高;在要求上不宜过多,起点要稍微降低,为他们的稳定先打好基础,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持工作的开展。
3.2把握好班级管理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第一、抓好常规保纪律。
所谓“常规”就是正常规范。规范教育不仅是德育的构成,也是德育的基础。在特定情境下,什么是人们必须做的,以及什么是被人们赞同或者反对的行为。对符合规范的行为给予认可或奖励,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则给予否定或惩罚。
德育是自律与他律的协调统一。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往往只看到他律的作用,时刻试图将学生行为纳入自己的监督范围,要求学生听话顺从,当老师的“乖孩子”。由于他律的过度控制,导致学生道德自律程度不高,甚至导致学生遵守规范只是为了逃避处罚或获得赞赏。
德育活动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将规范化为一种内在需要,从而营造一个自由的学习与生活空间。当规范与环境呈现出良好的氛围时,德育活动效果最佳。正如一个人走进安静的图书馆,规范“保持安静”与图书馆内安静氛围的描述性规范相一致,个人就会自动做出保持安静的行为。因此,当你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督促每个孩子严格遵守学生一日常规,并自觉融入其中时,班级的良好学习氛围也就产生了。
比如大课间,班主任让学生到操场后迅速排队,第一次老师到操场时,同学们三三两两边说话边排队。老师很生气,大声说道:“大课间的要求是什么?”几个学生懒洋洋地答道:“快、静、齐。”老师很无奈,回到教室骂了一通。第二次老师到操场时又指示学生:“快一点排队!”这一次,学生们速度稍微快一点了,但不久又开始交头接耳了。老师很生气:“谁在讲话?”学生暂停说话,但是过了几秒钟就故态复萌。如此反复折腾再三,班级大课间就散乱。实际上老师可以作如下尝试:首先,教师要在教室里强调规范:“大课间排队要‘快、静、齐’,不能遵守者将会受到跑步的惩罚。”其次,要对不符合排队规范的个别行为进行纠正。一旦大部分同学自觉做到“快、静、齐”,少数同学会自动遵从规范,形成良好的规范氛围,最终让学生把规范内化为一种个体自觉。
要影响和改变人的行为,向其宣传或反馈一些有关该行为的规范信息十分必要。无论成绩是否优异,品质高低,在规范面前是平等的。对于不了解规范信息的学生,宣传或反馈相应的规范信息,如学习规范、卫生规范、排队规范、劳动规范、文明礼仪等,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规范信念,有助于形成优良的班风。。
第二、抓好教学促成绩。
在学生层面,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表现为“能学”,即学生的心理能力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次是“想学”,即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第三是“会学”,即学习策略的运用;第四是“坚持学”,即达到一定的意志控制水平。
对于优秀学生而言,“能学”不成问题。“想学”和“坚持学”属于激发与维持成就动机。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期待,可以鼓励学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追求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杰出才智之人。比如主题班会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提高自信心,并能承受失败的挫折。比如给学生坚持读励志书籍《羊皮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要使学生认识到,在大家聪明程度相当的情况下,成败主要原因就在于是否努力。爱拼才会嬴。只要你努力,你就会想办法去查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只要你努力,你就有嬴的机会。
还要明确如何使其“会学”的问题。在班级切实建立起学习共同体,结合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学习互助小组,组内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借脑,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各自的弱势,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以致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一年来高一(7)班英语学习小组,收效非常明显。每周日返校后,各科在黑板出一道周末未解决的难题,也是发挥学习共同体作用的一项举措。
在教师层面,班主任要协调各科老师加强教学管理。因为种种原因,可能会在班级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个别学科“投入不足”,如教学要求不太明确,作业不全落实,训练要求与实战有点脱节,讲评指导不太到位等。一科低分拖累总分上线,是为“单科滞后”;二是个别学科“投入过度”,如明争暗抢时间,挤占课间休息和自习课,超量布置作业并严厉督促完成,过度提高复习要求等,影响学生对薄弱学科的自主复习,一科高分拖累总分上线,是为“单科冒进”。“单科滞后”和“单科冒进”都会影响到班级总体成绩的提高。发现问题,作为班主任,不要抱怨指责,而要快速找出问题,做好师生之间的沟通,确保学科间的协调,淡化单科均分,关注总分上线,形成正向合力。
第三、抓好文化促提升。
班级管理的核心要义在于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发展自我,提升自我。自我教育不是对他育的否定,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个体成长选择权的基础上,借助班级管理的优化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已经逐步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能依赖别人,改革与发展必须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而教育亦然,一个人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个体的觉醒,一个班级的发展必须立足于集体的自觉。
一个成长在追求效率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需要警惕精神的淡漠,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引领正是以集体生活的精神正能量来引导学生个体的精神净化,以将人从物欲中解放出来,赋予人精神存在的价值。文化是自觉的,不自觉不叫文化。当然,自觉有一个过程,它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的一个过程。我们制定班规,开展活动,高喊口号,反复实践,就是将学生由被动引向主动引向自觉的过程。一次两次,学生也许还只是遵从,三次五次,也许就有了认同,十次几十次的反复感受、体验和实践,就可能内化为心灵的东西,发展为自觉的行动。
制度是让一个不想犯错误的人不至于犯错,文化是让一个可以犯错误的人根本不想犯错。一般认为,班级文化是指将班级学生凝聚在一起的核心价值,班级精神,班级信仰,班级规范等。这些不是仅仅指贴在墙上的标语,喊在嘴上的口号,而是浸润到学生的心灵里,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比如,运动会上,我们在班级征集了很多口号,最后选中的是“一七一七,齐心协力,勇夺第一。”当决定这个口号的时候,就有同学小声嘀咕“争夺第一啊”,似乎心理觉得不可能,但正是这一口号的激励,变不可能为可能,最后获得第一名。
真正深入班级,我们发现,真正的文化不在纸上,不在墙上,不在高深的理论里,不在抽象的概念里,不在静态的描述里,而在同学的一言一行里,在上下课的氛围里,在操场上的活动里,在许许多多真真切切的细节里。
寄宿制学校,青春萌动,对优秀的异性同学有朦胧的喜欢也是正常的。但有些孩子故弄玄虚,夸大其词,把异性之间的这种好感说成恋爱,当成了所谓的绯闻,给当事者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的学习、生活都深受影响。为此,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我和同学们进行了沟通交流。我说:“记得宋丹丹的小品中有句经典台词‘没有绯闻的名人算不得名人’。既然有的同学能传出绯闻,说明你是班里的名人,影响力还不小啊。”班里顿时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同学被流言蜚语困扰。
一次考试后,教室一片狼藉,满地纸屑,大家交头接耳,熟视无睹。我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一片狼藉的阵地,必定站着败下阵来的士兵”。写完这段话后,我走向卫生工具间去拿扫把,教室顿时安静了,同学们带着愧意迅速地整理着教室,不一会,教室干净如初。教室这样凌乱的场面也再也没有出现过。
第四、抓好问题保稳定
班级管理不要怕出问题,问题的出现恰恰是管理的抓手。但对于实验班的同学,要处理得当。人最重要的往往是印象,但是作为班主任在对待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中,我们就需要尽可能杜绝“印象关”的影响。因为社会在发展,事物在变化,好的学生也不可能永远都好,差的学生也不可能永远都差。对于好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具体错误具体分析,错误小的也要加以教育和批评,决不姑息;错误大的要严加批评,决不能出现“大错化小,小错化了”的局面。
“严是爱,松是害”,这是许多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也反映了他们的朴实教育观点。对优秀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严到位,爱到点”,既要爱护其学习、上进的积极性,要从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对他们严格要求,加强教育管理,做到严得合理,爱得真诚。爱要以严格要求为基础,体现在对他们真正的关心帮助上,做到放心不能放松,表扬不忘批评。既要防止超越客观实际和优秀学生思想接受不了的要求的“严”,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又要反对放松管理,搞迁就姑息的所谓“爱”,助长他们一些思想上的一些不良倾向。
比如周六留校同学傍晚使用手机的问题,在学校年级部的帮助下,严厉地批评了几位同学。这次事不仅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使其他同学受到警醒。通过班级同学闹矛盾事件,教育同学们“开阔的胸襟和高远的志趣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一个独立的个体首先要学会和谐相处,学会与人合作,才能融入社会,才能成功”。
4、分析与总结
总而言之,班级管理,变化是唯一不变的样态,不变的是我们对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份执着。班主任在优秀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中,应该根据优秀学生的具体特点具体分析,走出一条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的新教育路线。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优秀学生的先进性,鼓励他们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