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论文

关注优等生教育

时间:2015-10-10 16:04 作者:admin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高二(8)班班主任 张岑岑
摘要:虽然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但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学生的成绩仍备受关注,在这种形式下,成绩优秀的学生理所当然地被当做优等生。在学校,他们是任课老师眼中的宝贝,平时犯一点小错,老师也就不予追究,更谈不上严词批评了;在家里,家长更是以学习来评价一个孩子的好坏,学习好了,就是家长的希望与骄傲,是与亲戚朋友炫耀的资本,只要学习成绩让家长满意,就可以“一俊遮百丑”。所以这样的孩子往往也因此形成一些不良心理及个性缺失,他们自高自大、爱慕虚荣、嫉妒心强、封闭自守、心理脆弱、集体观念淡薄、耐挫折性不强、容忍力差,经常出现焦虑心理。报纸电视中关于优等生轻生的新闻,让我们痛心疾首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呼吁我们更多的来关注优等生的心理健康,对优等生的心理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
 
关键字:优等生;不良心理;对策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时,我对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乖巧的学生总是怎么看怎么喜欢,有时就算发现他们身上有缺点,也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许是成绩蒙蔽了我的眼睛,就因为这个成绩面纱,使我自然不自然地对“优等生”产生了“偏爱”,对他们一百个放心,即使在他们出现问题时也是过分考虑他们的 “ 自尊心 ” 和 “ 承受力 ” , “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 ,不想批评,不忍训斥。总觉得他们比“后进生”懂事,久而久之,就纵容了“优等生”自我感觉良好的心理。但我慢慢发现我的这些做法给这些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
有一次我班一位优等生的家长给我打电话,说近来孩子学习状态特别差,情绪低落,总觉得周围人都在嘲笑他。面对这样的情绪,我和家长都不明所以,后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才得知事情的原委。原来在某次校会课上,我为了鼓励优等生精益求精,点名表扬的班级三位优等生,委婉批评了其他优等生在学习习惯上的瑕疵,而该生就是被批评的优等生之一。回家后,他认为自己从小到大一直是被老师表扬的宠儿,此次在班级里被公开批评,感觉班级里很多同学肯定都在私底下嘲笑他。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该生的生活情绪和学习状态一落千丈。
这件事后,让我对优等生的教育有了重新的认识。平时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了对于后进生的教育上,却忽略了对于优等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的动机行为受到阻碍或者干扰,不能实现社会规定或自我预定的目标,从而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叫做心理障碍。青少年学生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变化时期,极易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导致消极情绪。如失望、埋怨、颓丧、悲观等,严重时会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这种现象不但会在后进生身上发生,也会产生在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且优等生的心理障碍比之后进生,原因更为复杂,后果更严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在我们关注后进生的同时,优等生的心理教育也不容忽视。
    一、优等生的心理障碍表现为:
 1、自高自傲
优等生大都天资聪颖,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学习优异,往往受到外界的青睐,主观上给他们定了位,是好学生。优等生也给自己定了位,是老师心目中的佼佼者。正因为这样,他们往往都在集体中表现出坚决果断、争强好胜、倔强不服输等心态。并且认为自己聪明、勤奋,与老师、同学无关,变得目空一切,漠视了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常了就养成了一种唯我独尊的心态。由于他们经常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这样就必然会受到集体的排斥和冷遇,又会形成跟同学的对抗和矛盾。
2、爱慕虚荣
优等生,无论是老师、家长、同学带给他们的都是一片赞誉,即使出现一些小毛病,也会被老师忽略,认为只要学习好,这点小毛病不算什么。真可谓是一俊遮百丑,所以优等生听到的是一片赞扬之声。久而久之,由于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导致他们那种爱慕虚荣的心理急剧膨胀,总有一种满足和飘飘然的感觉,产生偏激、固执的心理。一切事情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把一切荣誉看得非常重,总想让彩色的光环环绕着自己,总喜欢生活在一片赞誉嘉许之中。
3、嫉妒心强
优等生,一向都表现为争强好胜,不甘人后,在班级中处于优越地位,听到的是赞扬之声。一旦有些同学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就变得无法忍受,失去心理平衡,产生极强的嫉妒心理,不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一现实。往往会失去理智。严重者发展为仇视、打击、报复他人的一些过激的行为。
4、封闭自守
优等生在学习上都比较刻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而且性格比较封闭,遇事不愿求人,所以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另外,对于知识特别保守,有些优等生为了保住自己的“第一”宝座,很少与其他同学沟通。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表现得自私自利,认为帮助他人,会浪费很多时间,更害怕别人超过自己,自己会失宠,从而对知识过于保守,想让自己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这种闭锁心理往往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产生隔膜,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并且会出现越孤独越排他的恶性循环,使得行为更加怪癖和偏执,形成严重的人格缺陷,影响他们的成长进步。
5、表现双面性
老师眼中的优等生,在班里学习刻苦,劳动积极肯干,什么事都表现突出,不甘了落后,是班级的骨干,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可是回到家里,却变成了娇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在让学生值日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优等生不会扫地,不会拖地,后来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才知道,在家里父母让干点活,他们都非常不情愿,还满腹牢骚,甚至有对父母不敬者,完全没有了在校时那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在家在校完全两样。
    6、脆弱心理
   优等生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到高中,都是老师、家长眼里的宝,一直受到重视,所以养成了他们骄横的心理,同时他们的内心又极度的脆弱,容不得半点失败,一旦失败就会痛不欲生。看过一则新闻,有这样一个学生,学习优秀,可是长得有点丑,她的同桌,一个漂亮的女孩,任课教师有一次夸她的同桌长得漂亮,没想到这个女孩听见了,心里承受不了,竟然钻到了桌子底下,当时有的老师还当作笑谈,后来这个女生由于过度自卑,抑郁过度,割腕自杀。一件小事,如果不及时的加以疏导,就会形成严重的心里障碍,所以我们的班主任一定要重视这种现象。报纸、电视不也经常报道有很多有些的学生承受不了失败的打击而自杀的吗?对于这些学生,班主任老师应对其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明白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让他们正视挫折,正视自己。
 除了以上问题,优等生身上,容易表现出集体观念淡薄、耐挫折性不强、容忍力差、经常出现焦虑心里等症状。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如不及时加以正确梳理、引导,极易引发他们的心理障碍。
二、消除优等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1、消除嫉妒心理,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
优等生一方面具有较强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不当,可能会产生嫉妒心理。班主任要引导他们对嫉妒心理有一种正确的认识,敢于解剖这一心理现象,并能认识它的危害。西方哲人孟德斯鸠说过:当一个人缺乏某种才能的时候,以藐视这种才能作为补偿。所以在德育工作中要反复告诫学生,别的同学某方面比自己好,不能嫉妒,而应该看到自己的差距,奋起直追,刻苦努力,赶上和超过他们才是正确的行为。班主任在疏导中,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启发性、情感性、激励性,才能达到使优等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在班级中造成一种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和正确的竞争意识。当代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是优等生),无时无刻不处于竞争的氛围之中。在竞争中有成功,也有失败,班主任要引导他们能经得起成功和失败的考验。在成功和胜利面前,冷静下来,看到不足,看到新的竞争的艰巨性,要做好迎接下一步挑战的心理准备。引导他们在失败和落后的情况下,分析原因,找出努力方向和采取有效措施,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起积极向上的竞赛意识。
2、坚持以德为先,“响鼓要用重锤敲”的指导思想
对优等生的培养要用高标准、严要求,决不能只看到优点,偏袒缺点。更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优等生的唯一尺度,从而在“一俊遮百丑”的思想影响下,在他们入团、评先等方面放松品德上的要求。要经常提醒他们以人之长比己之短,督促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攀登。《中国教育报》曾经刊登了一位“优等生”C的文章:《老师,批评我一次吧!》,文章说:“一天早上,我由于贪睡而迟到。我想,第一节课正好是班主任的课,非挨批评不可。我硬着头皮走进了教室,同学们向我投来并不难猜测的目光,还发出嘀咕声:‘班长也有迟到的时候’。‘不要嚷嚷了,C同学迟到是有客观原因的,他是因为去探望生病的同学来晚了一会儿。’老师的话压住了同学们的议论……”这位“好学生”就是这样在班主任老师的庇护下生活和学习的,最终使他的学习成绩一降再降。后来,他在自我醒悟之后,从内心深处发出了“老师,批评我一次吧!”的呼声。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班主任在培养优等生过程中深思的问题。
3、适当进行挫折教育,提高抗挫能力
一般来说,优等生由于学习成绩优良,家庭、学校都把他们当作重点培养的对象加以呵护,使优等生经常生活在“幸福的浪尖”。而当遇到挫折时,大人会因为心痛而越俎代庖,使孩子失去经受考验的机会,导致优等生面临困难,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变弱。一但受到挫折,他们就会全盘否定,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如果不注意控制,会导致心理失衡,严重的导致厌学、出走、自杀等恶性事件,所以,对优等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尤为必要。我们应该使他们明白,在现实生活种,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扰,不可能万事如意。家长、老师不能一味地对优等生讲顺利、成功的一面,而应有意为优等生设置一些他们可以克服的障碍,锻炼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要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可以先给一些简单的、短期内能够实现的任务,然后再提出比较复杂的需要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从而锻炼优等生的意志,坚定他们排除障碍的决心,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耐挫力。正确定位优等生
4、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当优等生在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出现心理挫折的时候,班主任应给以真诚的鼓励,使他们保持心理平衡,保持旺盛斗志,引导他们跌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进。相反,如果优等生在某些方面遇到了暂时的挫折和失败,班主任如果不去为他们创造、提供良好的补偿机遇,他们也许就此一蹶不振,这无异于在扼杀他们的智慧。反之,班主任若能及时地为他们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补偿心理,优等生就可能沿着偶然失败——再次表现——表现成功——自信心增强——不懈努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前进。就能使之经常保持心理上的积极状态,就能带来“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教育效果。
5、正确定位优等生
优等生在接受能力方面比较快的缘故使他们经常参加一些知识类竞赛活动,并取得好成绩。所以他们常处于荣誉和表扬的包围之中。即使犯了错误也能“从轻发落”,这种情况常会使优等生其实并不能正视自己的缺陷。这时候,家长和老师应正确摆放优等生的位置,不要一味宠着他们,夸奖他们,而是应该多发掘其他孩子的优点与长处,经常表扬那些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其他方面比较突出、比较优秀的孩子,让优等生明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同时为了挫挫他们的锐气,班级也应举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活动,让其他的同学展示自己的才艺,使优等生认识到,学习成绩好,只是自己的一个特长,就像别的同学会唱歌、会跳舞一样,自己只是比较善于学习罢了。这时候,他们就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心态平和了,心理承受能力也就增强了。
6、强化家访,注重家庭教育,促使学生的心理和谐发展。
家庭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培养良好人格的摇篮,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家庭也要努力创造和谐的环境,共同担负起培养孩子的责任。对于溺爱、过于严厉的家教都不可取。过于溺爱,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目空一切、固执、自私等不良倾向。过于严厉,会导致孩子怯懦、孤僻等心理倾向。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家长及时沟通,不让家长走极端。规范家长的教育行为,共同把握学生的心态。创设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处于一个民主、和睦的家庭中,陶冶心理品质,克服表面的双面性。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其次,家长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而过份宠爱,绝对不要把成绩与经济奖励连在一起,当然也不能随意打骂孩子,把他们当作出气筒,侵犯他们的人格。另外,家长也要懂得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要发扬民主,多与孩子交流感情,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人的生理。
 
对于 “ 优等生 ” ,如果我们的教育者能够少一点 “ 放心 ” ,多一点 “ 严心 ” ;少一点 “ 私心 ” ,多一点 “ 公心 ” 。那么 “ 优等生 ” 就会成为真正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