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生活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16-11-20 22:23 作者:汤道兵 来源:未知 阅读次数: 次
摘要:寄宿制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控能力上有积极作用,作为脱离父母监管的寄宿制高中学生,他们是否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其学习及身心健康方面的作用又如何?综观我国教育实际,多数学校特别是一些寄宿学校把升学率作为第一要务,学生的生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都有专门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来保障,但是学生的人际适应等心理问题却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影响了身心健康和今后的全面发展,本文以合肥七中高二年级三团八个班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作为研究手段,尝试性地提出培养寄宿制高中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建议与措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创设良好的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 寄宿制生活 高中生人际交往 影响 对策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情感交流和物质交换过程,它使个体的社会性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是人类信息沟通、协调、精神保健的重要载体。人际交往的状况,对于个体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寄宿制高中生,更是意义重大。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一名高中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良好的人际交往在寄宿制高中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及作用。高中生正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强化和个性的日趋完善,他们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从中得到激励与自信。对于寄宿制高中生而言,要面对的人际交往尤为突出,但由于每个人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态度不同,个人性格、人际交往倾向、社交能力的不同,在寄宿生活中,对人际交往的处理便有不同及好坏之分。因此,笔者试图找出影响寄宿制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探讨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素质,以适应社会变迁、文化交流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冲突,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寄宿制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高中生正处于人际交往适应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高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和成人感的出现,部分学生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出现危机;另一方面,中学阶段也是交友的高峰期,同伴交往在寄宿高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通过对高二年级三团八个班级的问卷调查显示,14.3%的高中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尤以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较为突出。另一项有关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的研究表明,有25.75%的高中生认为人际交往中的矛盾是让他们感到“不安和痛苦”的首要原因。而这个时期的人际交往质量如何将对他们今后的人际适应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加强高中生人际交往指导迫在眉睫。
高中生处于从儿童向成人,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的人际交往也表现出明显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从交往对象上看,高中生交往的重心由父母转向同伴,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从交往水平上看,高中阶段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从交往性质上看,由于高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敏锐和个性的不成熟,表现出独立与依赖、开放与闭锁,成熟与幼稚等并存的矛盾性和过渡性,并且带有鲜明的情绪化色彩;在交往方式上,高中生的交友由单一的直接接触向多样化发展,他们开始打破地域的限制,网络交友和以笔会友越来越普遍;从交往目的上看,从满足生理、安全等低层次的心理需求逐步向满足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发展;在交往态度上,由表面、简单向深层、复杂发展特点。”
二、寄宿制生活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寄宿生活满足了高中生交往的需要,弥补了中国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交往不足的缺点,寄宿生活增加了高中生交往的频率与机会,并且提高了高中生交往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寄宿生活促进了高中生情感和情绪的稳定与发展,提高了高中生的宽容和理解能力寄宿生活促进了高中生角色的定位,使寄宿制高中生在交往中尤显其自如性。寄宿生活增进了高中生与老师的关系,师生关系更为平等和友善。寄宿生活虽然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减少了安全隐患,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但通过本次的观察、问卷、访谈调查,我们也发现寄宿制生活使部分学生交往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自身的焦虑、郁闷和孤独等心理问题
进入高中以后,学生明显感觉竞争气氛加剧,好像人人天天就是忙考试,对寄宿生来说,因活动范围有限,这种紧张、压抑的感觉尤其突出。考试焦虑使不少学生出现生理、心理不同程度的不适,有的因成绩差陷入自卑,甚至对将来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心理闭锁,或不愿轻易向他人袒露自己的内心,或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或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因而被同学疏远,陷入情绪低落、抑郁、莫名的孤独、伤感中;有的或不能坦诚地对待朋友,或对朋友缺乏信心、耐心而产生莫名的猜疑、妒忌、抱怨等等。
(二)、寄宿学校的教师仅仅重视知识传授者而忽略了和学生的交流
不少高、寄宿生远离父母,想家、孤独,渴盼教师能给予精神的安慰,希冀老师能在自己彷徨时及时现身,可教师一方面有繁重的教学、升学、晋升压力,还有不得不投入精力的婚姻、孩子,对于青春期的学生少有兴致谈心,即使有此想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对学生而言,教师除了上课之外,更多地是下命令要学生如何如何,或者对违纪学生的惩罚等,这无疑拉大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以致学生有问题求助教师的比例很小。再有,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是否具备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是影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同学之间的交往问题
调查发现,有些寄宿生认为生活的寝室有矛盾,有些的学生认为是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有些学生认为是个人言行的不当,也有学生认为是生活琐事所致。寄宿生活中,寄宿生的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受他人或客观条件的约束,寝室生活中矛盾难免,如何正确看待、妥善处理、形成和谐的关系是保证心理健康、学习高效的前提。
(四)容易出现早恋的问题
高中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正值青春期的学子们开始注意异性,在乎异性的感觉和评价,重视同异性的接触,这均属正常。但是,调查发现部分寄宿制学生任欲望左右,放任自己的情感,舍弃学业,与异性谈情说爱。寄宿生活可以长时间接触,更容易造成过度狂热和痴迷。一旦遇到争吵、感情转移、无情分离等挫折时,多出现抑郁、想自杀等行为,这种不成熟、不理智的交往选择不但荒废了学业,还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
(五)全面发展受限的问题
寄宿制生活给了学生一个广泛的学习与人交往的环境与条件,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与外界交流的空间和机会,调查中发现,由于学校文化建设相对落后,部分学生局限于教室一宿舍一食堂三点一线,,对外界的了解越来越少,成了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高考书的呆子,甚至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季节、不知变化。对于寄宿生而言,良好的人际交往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又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学会正确的交往技巧和正确的交往方式对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育人学校,该如何创设更好的平台促使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呢?作为教师,又应如何引导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呢?
三、 培养寄宿制高中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建议与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领域;从学校教育的任务来看,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当今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学校的标志。(一)、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三)、培养良好的“四风”。做到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可见,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完成这重要任务的前提。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提高和完善。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寄宿制高中生的人际交往指导主要从同伴交往指导、师生交往指导两方面入手,旨在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掌握灵活的人际交往技能,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和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增进人际适应能力,最终实现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师生交往方面。我们要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 既不能对学生冷若冰霜、挖苦讽刺,使学生敬而远之,也不能过于呵护、放任自流,而要把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这对教育、转化学生及融洽师生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学生沟通,全面了解学生。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这就要求教师多接触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3、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扩大“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乌申斯基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师生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起什么样的作用,往往取决于教师的领导方式和态度。
同学之间交往,首先,要主动,不要自卑退缩。即使是生活在集体中的最孤僻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渴望与人交往,他们不去主动交往,往往因为以前在感情上受到过挫折,现在不敢贸然主动与入交往,或者是由于某些原因本身非常自卑,害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只好把自己锁定在一个小角落里,独自忍受孤独的折磨。人不能主动交往,主要原因是在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所以首先就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应当不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并且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给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其次,学会善意的欣赏别人。有的同学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可以交朋友的人,他觉得这些人或庸俗或虚伪,进而孤芳自赏,认为没有人能成为自己的知己。他们看不到别人的优点,不能够客观准确的思考并分析问题,从而陷入到孤独的境地。帮助别人。最后学会恰当与异性交往:异性同学之间讲究群体交往和公开交往,保持应有的距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四)、培育优良校风和班风
优良的校风和班风是学校“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保持和谐人际交往所必须的重要土壤,学校和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一、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学校应大力倡导学术民主,教学相长,鼓励教师和学生独立愚考,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领导和教师的工作方式要民主,领导和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既是师长,又是朋友,既是领导,又是同志,任何强迫命令、简单生硬、粗暴干涉的工作方法都是不可取的;领导和教师要一视同仁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处理问题 要公平、公正。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学绞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倡导互助合作的精神,鼓励和指导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培养学业上互相切磋,生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配合的良好风气,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
结语
总之,在人际交往方面,全国还没有统一、固定的内容要求。笔者认为应从学校“软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入手,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实质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和实施学校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跨世纪人才的有效途径,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帮助寄宿制高中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我们应开设“心理辅导活动指南”选修课,把科学的、有趣的、实用的、通俗的心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此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适应学校生活与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青春期教育、代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自信心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人格塑造等为主要内容;还要围绕学习能力提高、考试焦虑调适、升学就业辅导、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应考虑上述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间的衔接与系统性,以期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体系,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学生排除交往中的害羞、孤僻、自卑、封闭等异常心理。这方面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估计自己,了解他人,主动与人交往,赢得他们的理解、信任。从而使寄宿制高高中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渡过高中学习生活,为将来踏入社会具备良好的人际适应性奠定基础。最终使学校培养出更多得才兼备的人才,使学校成为学生的乐园,国家合格人才的基地。
参考文献:
[1].张玲等:《心理健康研究指导》.(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2].郑和均:邓京华等编著:《高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 王承璐:《人际交往学》》。(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4].丁锦红,王诤:《青少年心理咨询与健康》.(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5].张淑华:《高中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教育——一项调查引起的思考》, 《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第45—46页.
[6].王勇慧:高中生交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学教育》。1999,10.
[7].张勉:《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心理发展和教育.1993.
[8]宗摄郡,金盛华:《青少年社会交往: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述要》.心理科学,2001(6) .
[9].杨丽君,禹玉兰:《家庭压力与高中生情感发震的谲查研究》.《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月第24卷第1期,第106—109页.
(此文为合肥七中2016年德育论坛获奖论文)
- 上一篇 : 浅谈批评教育
- 下一篇 : 六月折桂荣耀终归 而今扬帆梦想重燃